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重组改编,凸显“生本”思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观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创新、重组、改编,这是教师智慧的一种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一“知识容器”角色,而是回归到了“人”这一本质的角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即“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5》中有这样两组词串:“桃子、梅子、西瓜”和“葵花、茉莉、荷花”。我没有反复让学生去读词串背词串,而是将原来的几组词串扩充成一次探究“水果世界”和“花儿王国”的课堂教学,鼓励他们展开想象,说说自己认识哪些水果,喜欢吃哪些水果,谈谈夏天还有哪些美丽的花儿。用上“有……有……还有……”的句式介绍自己对夏天的认识。这就是生本教学理念下对教材的重组再造,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学会了与他人分享、合作的快乐。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变“我要教”为“我乐学”,及时进行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角色互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写话兴趣。
二、多彩呈现,激发“多元”思维
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文浅显,语言规范,文质兼美,符合儿童的心理,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是学生最熟悉、最珍贵的学习资源,也是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相互促进的纽带。如果教师能以教材为载体创设多彩情境,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激发其“多元”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的要求中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低年段小学生的主观感受,尊重该年段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在写话教学中注意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去表达生活,并且大胆表达自主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切实提高低年段小学生的写话能力。如,在教学“汉语拼音”时,教材每个拼音都配有一幅情境图。为了巩固发音练习,就让学生试着根据情境图说一句或两句完整的话。例如,学习“g、k、h”,让学生说话,有个学生说:“哥哥带弟弟来到河边玩,弟弟把小蝌蚪放到小河里,他们高兴得笑呵呵!”这样不仅降低了汉语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强了拼音学习的效果,还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类似的图片在一年级上册的集中识字阶段及部分阅读教材中也可以找到,经常利用教材插图加以训练,养成了学生一看到图画就能给一幅图写上几句通顺的话的良好写话习惯。
三、追本溯源,构建“探究”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比如,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语言规范、贴近儿童生活、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不管是句式、段式,还是篇式,都能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一段文,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都可以成为“再创作”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它,学会追本溯源,深度挖掘,构建“探究”平台,使学生“下笔如有神”,不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雨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优美的意境中。首先利用直观的画面带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联想,充分感悟语言文字和诗句的意蕴美。我这样问学生:“你们注意观察过吗?雨点还会落到哪些地方,它们又会干什么呢?”“雨点落进花盆里,在花盆里唱歌;雨点落进书包里,在书包里捉迷藏;雨点落在我的脸上,和我说悄悄话……”师生间这种活泼生动的对话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钻研如何创造性地解读教材,把握文本,以文本为依托建构丰富的写话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写话教学绽放出动人的“新颜”,为高年段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4277.html下一篇:中职酒店英语教学要善用情景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