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如何巧借情节达成叙事类文章的教学目标

如何巧借情节达成叙事类文章的教学目标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叙事类文章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来抒情或说理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一般包括记叙文、小说、记事、记叙性或写景状物类的散文等文体,它几乎占了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故事情节在叙事类文章教学中的核心作用,那么如何借助情节实现叙事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呢?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认识。

  一、从了解情节大意出发,以复述为依据

  在执教这一类文章时,语文教师一般要先复述情节梗概,从而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人物、事情、景物等等。由此可见,了解课文情节是课堂一切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出发点,那么,教师如何判断学生对课文情节的了解程度呢?最好以学生的复述为依据,看看学生的复述是否完整,是否有序,是否突出重点情节(也可以几个学生互助完成)。例如,鲁迅的《故乡》,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这篇课文之后,几个学生合作概括复述出本文的情节:离家二十多年的“我”为了搬家,回到家乡,看到眼前故乡人(闰土、杨二嫂)的生活更加的贫困和艰辛,精神更加的隔膜和麻木,心中悲伤之极,于是离开家乡的“我”希望打破故乡的现状,积极地探求人生新路。这个复述是比较好的,为什么?首先,复述的情节很完整,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其次,复述是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最后,这个复述重点突出:重点的事是“故乡人的生活更加的贫困和艰辛,精神更加的隔膜和麻木”;重点的情是“‘我’希望打破故乡的现状,积极地探求人生新路”。如果复述的完整性、有序性和重点突出三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就说明学生对文章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这将直接影响以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充分了解文章的情节大意,是学习这类文章的基石。

  二、从故事情节出发,以质疑和求异为切入点

  在学生较好的复述之后,教师如何让学生从故事情节渗入文章的深处?笔者认为,用质疑法和求异法效果较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断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同时要组织学生析疑、解疑,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就会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这种状态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能使学生把握课堂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如何让学生生疑和质疑?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质疑源于童心的自然流露

  “童心”能把一些简单枯燥的东西,变得丰富有趣,它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足够的好奇心、喜欢思考和发问等一些特点。它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天性也体现在初中生的读书活动中,清代的张心斋在关于读书境界的论述中说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如宋学孟的《柳叶儿》,当学生了解整篇课文情节之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柳叶儿是什么?柳叶儿好吃吗?为什么吃柳叶儿还要起早?为什么我要拼命地吃那又苦又涩的柳叶儿?从成人角度看这些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来说,这就是问题,这就是好奇心的体现,这就是童心的自然流露。教师只要紧扣学生的好奇心,较好地满足学生的童心,这堂课就能有效、愉快地进行下去。

  2.预习了解时提出疑问

  鉴于学生中,有的敢于善于质疑,有的反之,笔者对全体学生提出一个要求:每个学生在预习了解课文时必须提出疑问(问题记在课本上或心中)。当然,仅有要求还不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节困惑处要质疑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较多,学生提问很少,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是从教学大纲和教师出发,而忽略了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解惑”是解学生的“惑”,如果不知学生的“惑”是什么,如何解?因此只要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都可以发问,以求帮助。如,“尴尬”这个字如何正确书写;《送行》中主人公勒罗送行的泪水是真是假;《鼎湖山听泉》中为什么写了三段关于庆云寺的内容――这些问题都提得较好,教师只有让学生吃透了这些问题,才是真正的“解惑”。

  (2)情节对比处要质疑

  问题一般产生于两者的碰撞或差异,因此文章中对比的地方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产生疑问。如《送行》中,勒罗的送行感人之深,而我们的送行尴尬滑稽,同样的送行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又如《故乡》中,二十多年前小英雄般的少年闰土为什么变得麻木、与作者有了一层可悲的隔阂?《甜甜的泥土》中,作者写了亲妈和后妈对小亮截然相反的态度,他想告诉我们什么?这类问题一般都围绕文章中心展开,教师可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3)情节违背常理处要质疑

  违背常理即不符合正常的思考习惯或生活习惯。既然有别于常态,那么肯定是特殊的原因造成的,什么原因呢?这就产生了疑问。如《背影》中,刻画人物一般是描写人物的正面肖像,但朱自清为什么偏偏写父亲的背影?再如《送行》中,主人公勒罗以送行为职业,还动之以情、感人肺腑,这可能吗?这样安排的目的又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文章中出现违背常理之处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考角度,此处引发的问题也较多地揭示了文章异乎寻常的主题,它理应是这篇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应合理地利用这类问题,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从不同复述和质疑中再生疑

  由于学生对文章复述和质疑具有差异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可比处或矛盾处,主动激起学生的思考。如《故乡》一文,由于篇幅较长,初读时少部分学生认为“我”厌恶如今贫困隔膜的故乡,怀念儿时美丽的故乡,这是“我”追求的希望,而且以“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为证。然而有一些学生认为,“我”追求的是一种更美好的新的生活。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讨论热烈而深入,各抒己见,全面且深刻地理解了本文的主题。

  三、以情节发展变化为导火线,以思维的碰撞、锻炼和提升为归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较重要的一个素养就是发展思维。思维的锻炼和发展,除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就是思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对于叙事类文章来说,背景、人物形象和各式情感都蕴含在情节之中,因此,思维激发和碰撞的导火线必须从情节开始点燃,思维的锤炼和提升必须从情节的矛盾处激荡。矛盾产生于变化发展,情节的变化产生矛盾,并进而引发学生无尽的思考。如《柳叶儿》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疑问(例子在前文),但教师应侧重解决后两个问题(为什么吃柳叶儿还要起早?为什么我要拼命地吃那又苦又涩的柳叶儿),因为学生从文中得知:柳叶儿很常见,而且并不好吃,这一情节的交代与后两个问题产生了鲜明的矛盾冲突,这是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碰撞、锻炼和提升的绝佳机会。经过大家的充分思考和交流,产生了许多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小结,让学生深刻明白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要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忆苦思甜,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思未尽,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叙事类文章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情节这一基础,叙事类文章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情节这一抓手。至于如何更合理地巧借情节提高这类课堂的效益,智者见智,笔者若有不当之处,希望同仁包涵、指正。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429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