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1]指出学生的学习有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强调反馈和强化学生的行为对行为的控制作用,强调塑造技术,以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看待、理解学习及教学行为。斯金纳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塑造在不久的将来对个人自己和他人有利的行为。就像雕塑家可以用泥巴塑造任何东西一样。只要分析强化的效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随意塑造有机体的行为。这一理论是课堂教学技能分解及训练的直接理论根据。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认知(cognition)、情感(feelings)和动作技能(action skill)领域。布卢姆认为[2],虽然内隐心理活动与外显行为有区别,但内隐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认知领域的教学结果来看,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再认、再现等外显行为显示出来,各种智慧技能的获得都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表现出来。一般来说,以外显行为作为分类的统一基点有其合理性。布卢姆认为外显行为可以观察测量,他以行为的复杂性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将教育行为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加以排列”,“根据行为不同的复杂程度”把各种行为置入几种不同的门类与组别,便可得出教育目标的分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促成了教师教学技能分解训练的准则,为教学技能训练得以具体操作与测量提供了新思路。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3]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及技能的过程。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其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观察学习要经过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观察者的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和有力的榜样。社会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中如何注意充分发挥示范者的作用,怎样发挥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对形成一定行为方式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4.产生式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了产生式理论,认为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储存[4]。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新知识观和技能观把技能看做一种知识,并强调这种知识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在人脑中表征从而形成一定的系统才算掌握。他们认为,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称语义知识和言语信息,以命题表征,命题与命题之间通过编码形成命题网络,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这一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师范教育只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程序性知识形成的训练环节,学习者在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和产生式系统,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认知心理学为指导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从理论教学入手加强行为训练环节提供了理论依据。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属性[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技能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技能学习主要是顿悟的过程,强调内部心理机制对外部教学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学技能训练所起的作用是使被训练者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建立教学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在实践中培训教师教学技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4468.html上一篇:大学英语高效课堂GRASP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微格教学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