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初中化学课本(均指沪教版)上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验证性的,且在一些实验的设计上,倾向于把探究的过程步骤都罗列清楚,然后在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所以在思维上相对比较程序化,还没有完全放开。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深化,我尝试将一些实验加以拓展。
如在学习“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的测定”这部分知识时,课本中介绍了测定的方法。在实验之前,可以先和学生共同分析实验原理,然后让学生自行思考,探讨实验方法。预习过的学生会结合课本说出教材上提供的方法――利用红磷消耗密闭容器中氧气形成负压。有个别同学可能会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用蜡烛代替红磷实验。
教师可以分别用红磷和蜡烛进行实验对比,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蜡烛为何不行。拓展实验,与课本中形成对照组。学生根据对照实验的现象对比分析,更容易分析得出蜡烛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观察、记录,那么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就会简单、被动、程序化,而且只知道那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而改变方式拓展实验后,所有的步骤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来,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能注意到每一个细节问题,拓展并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2.补充实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的需要补充一些实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而且会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思维机会。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学生进行其中一个性质实验: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有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也有学生认为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对此立即有学生反驳,紫色石蕊试液中有水,但是石蕊没有变红,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于是大家一致认为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教师课前已经预设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取出预先准备好的一瓶收集好的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瓶中放有一张干燥的石蕊试纸。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石蕊试纸并没有变红。原来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啊?那么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为什么石蕊会变红呢?学生陷入了沉思。
教师引导:“想一想,老师展示的实验跟你的实验差异在哪里?”
学生思维进一步发散开来,慢慢有了头绪,依据老师的引导思考得出“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石蕊变红的”这样的结论。
老师进一步补充实验进行验证:向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水,振荡,发现石蕊慢慢变成红色。由此进一步验证了同学们最后的想法是正确的。这样的补充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设计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实验,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方案设计,然后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设计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的组织要有序,要环环相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CO2和NaOH的反应时,可以就鼓励大家设计出能说明它们反应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讨论,从多个角度设计了多种方案,主要分以下几类。
思路一:借助指示剂验证: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变红;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红色液体是否变色。
思路二:验证气体反应物产生的气压是否仍然存在:
A方案:用饮料瓶收集满CO2,向瓶内加NaOH溶液,盖紧振荡,看现象。
B方案:在烧瓶里装满CO2,烧瓶用带导管(导管下系一个气球)的塞子塞紧,然后打开塞子,迅速倒入浓NaOH溶液,塞紧,振荡,观察现象。
思路三:验证生成物: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学生再交流分析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析认为:思路一不可行,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和产物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无法利用酚酞检验反应是否发生。思路二存在不足,水也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使得二氧化碳减少气压变小。改进措施:将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水做对照实验。思路三可行,利用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现象,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的差异来验证。
在这样的实验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动设计实验,主动探究。教师在教学时的主导作用应发挥在探究氛围的创设和构建可操作的探究问题上,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获取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过程和学习探究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方法很多,这里介绍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加强研究和探索,找到更多适合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4481.html上一篇:关于高一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建议
下一篇:优化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