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收稿日期:2014-03-08
作者简介:韩喜梅(1988-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刁哲军(1961- ),男,河北辛集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模式,它的产生对职业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行动导向教学,自产生以来便被人们称之为开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门的一把钥匙,这种教学改革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一、行动导向教学内涵
行动导向一词最初源于德国,德文为Handlungsorient ierung,其核心理念是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纵观德国职业教育改革进程,关键能力、行动导向、学习领域分别成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的代名词,行动导向承关键能力之前、启学习领域之后,三者一脉相承。1998年,德国联邦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并发布“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至此沿用多年的以专业分科课程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被取代。同时,此次会议还明确了行动导向教学在教育界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有关行动导向的研究也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应为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的或逼真的专业环境,并且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习者参与职业活动过程的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环节,发现、探讨和解决在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学习行动进行体验和反思,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这种能力抛弃原有的终结式的教育状态,体现了终身教育的需求。所以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学习系统。
关于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在宏观层面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自主行动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中观层面上,又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教学模式,是将关键能力培养渗透在专业教学中而实施的“完整性教学”;在微观层面上,可以说是集成了多种可以开发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取向
(一)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与学习主体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多地应是策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尤为重要。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营造这种特定的与专业相对应的环境或情境,使学生在较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进行反复的分析、综合、检验和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与运用,产生体验和反省。
(二)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者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行动导向教学,其着眼点正是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为之创设的特定的职业情境中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主动地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相关联,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体验和反思,从而掌握职业技能和习得专业知识。因此,可以说建构主义与行动导向教学主体思想是一致的,即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
建构主义鲜明地倡导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在师生关系上,行动导向教学与建构主义达到完美的契合。在行动导向学习环境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咨询者。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过程即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做中教。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即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做中学,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从教学评价角度看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作为一种传载符号系统,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需要人们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不断地学习和再创造。建构主义的动态性思想,也决定了其评价方式的动态性和多元性。行动导向教学以能力导向为价值诉求,注重跨学科专业的关键能力培养,也要求培养适应时空变化的能力,注重能力迁移的效果,这必然导致行动导向教学评价标准的动态化和多元化。因而在评价行动导向教学法时也应注意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如过程性评价、多角度评价、开放性评价、情感评价及协作评价等。
尽管行动导向教学和建构主义在具体的评价细节上有所不同,分析发现行动导向教学也正是在建构主义的动态性思想特点下进行定位,从效果评价的角度看,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建构主义强调的以经验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实际上就是行动导向教学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等。 通过以上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充分体现。但作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行动导向教学,不仅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简单复制,更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提出了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知识的个体内部建构等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更是发展了此观点,鲜明地提出要打破学科导向的限制,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学科体系,要培养学生适应时间空间变化的、跨学科的关键能力等。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行动导向教学对传统教学的挑战
(一)关于师生角色定位
我国职业院校教学大多注重教师的讲授,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长此以来,便形成了一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而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集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原有的角色定位必须打破。对于教师而言,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是一名授课教师,而是多种角色的集合体。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是策划者、设计者;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是咨询者、指导者;在教学评价阶段,教师又是组织者、评估者。对于学生而言,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要自己主动地去收集整理信息,自主地进行学习,独立地进行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的养成。
(二)关于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必定会有与之相“配套”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缺乏互动及人文关怀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教师对学生更多地关注于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养成。而学生对教师也只是一味服从,视教师为权威,不敢在教师面前表达自我观点。对于此种师生关系,倡导平等、互助、和谐师生关系的行动导向教学必然要求对其进行实质性的改变。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需从传统的主角、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关注学生能力的养成和情感的培养。无论以何种形式组织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始终都要坚持学生的核心主导地位,使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三)关于质量监控
对于教师而言,可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除此之外,通过评价环节,也可以约束学生使其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是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自我表现的反思,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养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评价似乎显得“简单易行”,因为教学结果的检验往往归结为一张试卷。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构建与新的教学方法相匹配的综合的、动态性的评价方式。此评价方式,要重视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注重教学评价的差异化,且要多采用形成性评价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4592.html上一篇:情境教学视角下的中职课堂评价探究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