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与核心理念
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革新的首要目标是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新的科学的教学育人理念。这一改革的诉求在于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价值,摒弃以往单方面填鸭式课程学习。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角色,由学习的被动传授人员转变为能力的主动输出人员,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经历学习路上风风雨雨的过来人的姿态引导、启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辨精神,塑造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观。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依赖于以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如何在现有的知识教授体系中加入新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激活传统课堂,是现如今传统课堂及传统教育工作者所需顺应时代而面对的最大挑战。
二、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路,摒弃知识填充式教学思维。
教学思路的转变根本在于改变教育工作者积弊多年的底层教学心理结构,在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树立能力至上的评价准则,进而实现教育工作者将教学关注重点转移到学生具体掌握知识学识的方法历程上。具体而言,应多多利用优秀的数字媒体教学资源,发挥教师天然的学习组织者优势,引导学生开展多方位的学习,积极主动地为学习提出建设性构想,将积弊已久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的互动上,要着力于解决方式方法日趋单调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寻求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大数据化支持,进而为让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与科学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
(二)扭转教学主体,归还学生自发式学习的权力。
千百年来,儒家孔孟教学之道深入人心,尊师重教的约定俗成导致中国教育课堂上老师是天然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老师为轴线,而真正的主体――学生则沦为只会记笔记机器,在长久的被动学习中丧失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无法提高、学习倦怠感日益增强等问题的症结正在这里;学生创新能力欠缺,学生思辨能力不断下滑的罪魁祸首就在这里。因此,基于数字媒体的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要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创设教育工作者以教为辅、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情境。同时,学校还要给予教师允许学生完成必要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权力,进而更好地达到由传统的“教授”向学生“自发”学习的目的。
(三)审视指标化教学,重视培育学生学习力。
数字化的教学指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挥其有效促进义务教育普及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愈发地难以用固定的教育指标评价教学质量,而且拥有该体系内优秀教学数据的高分学生,一再被社会证明欠缺基本素质,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反思。知识的获得不是学习的重点,如何获取自发式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关键。教学的高效率一度是部分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高效率的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教学方式,严重压缩了本来就不足的学生思考时间,学生的成绩体现在对标准答案的记忆程度上。学习力的考察沦为记忆里的检测。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要改变这一现状,改变传统课堂压缩学生思维过程只记忆答案的不良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假设并科学求证,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充分培育学生的自主创新的学习力。
三、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策略
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传统应试思维在学生学习思维中的根深蒂固。改变一种政策与方法是简单的,但是借由新的政策与方法扭转积弊已久的局面则困难重重,尤为困难的是改变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底层的应试思维结构。为实现这一过渡,必要的被动式鞭策依然是必需的。可能在一开始引入议题教学时,课堂内由于学生对新教学理念的天然适应性不同,分组学习的状况往往出现这样的局面,那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还有一部分消极对待、依附于他人被动应付学习任务。这样的局面并不多见,需要教育工作者适当引导,强化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感知力,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个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改变学生应试学习习惯。转变一种看法需要一段时间的集体舆论引导,但是改变这一习惯则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学生应试习惯的改变需要树立创新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及其思辨能力。我们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以鼓励式、奖励式的教学努力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思辨中真正转变。
四、结语
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集中体现在课程的合理设计与学生的自发式学习之中,在积极创新理念的支撑下,对课程的学习转变为探究式。与以往旧有的教学模式不同,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更重视创新性,而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知识要点的掌握。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国家教育改革中的长期重要战略举措,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希望高等教育工作者再接再厉,为丰富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内涵与实践意义贡献力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4640.html上一篇:舆论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