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笔者认为,初读感受和读后感以作业形式出现,给了学生自我控制量的最大空间,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在内容较多的基础上,涉及课文尽量多的问题,当然收获较大、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从课文的某一个方面,必将也有收获。这样,量的自由把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从而既提高了预习作业的实效,又使课后作业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必修四课文《祝福》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写出初读感受,有学生写道: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她是在春天没有孩子的,她是在春天被鲁四老爷赶出门去的,她是在春天离开人世的。她的不幸一直发生在春天,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这是学习《祝福》之前,要求学生写出文本的初读感受。这一质疑,大大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也引发了学生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深层探讨。学生如此深刻的见解,确实让老师眼前一亮,学生的能力和潜质是不可小觑的,通过这样的写作体验,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阅读,但应如何阅读,读什么内容,读后应该有什么收获,如何运用,教师应如何指导阅读,都成为困扰教师的问题。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太多,压力太大,时间太紧,什么时间读,读什么,读多少,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难题。而面对的现实――高考的要求是,你必须读,而且,读后必须有思考。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便成为当务之急。阅读课仅仅靠教师硬性要求的读书笔记以及无效的写作与批改,事实上已经证明了其不可行。因为,学生内在的兴趣、内在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在课时紧张的现状中,我们如何利用每节语文课的教材选文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思考质量,激发读书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这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新课程教材阅读的面很广,可以涉猎古今中外、不同题材、不同体裁。通过写这些经典文本的初读感受,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和文本交流、老师交流、同学交流,能形成其思想的深刻性、全面性,从而不偏执、不肤浅。学后再写读后感受,学生的思考立即会成熟起来。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影响到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报刊、杂志、互联网,只要学生有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欲望,不拘泥于形式。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让他们思考生活,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4698.html上一篇:如何改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下一篇:例谈语文知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