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因此,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成了信息社会人们的必备技能。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关系着学校教育是否能培养出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为本专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能大多要从事教师相关的行业,为了适应未来岗位的信息化需求。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还应该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以便踏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操作使用掌握的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并使其为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符合中小学教育需要的信息化的师资力量的主要基地,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应该能快速地适应信息化教学。所以高等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第一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多年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能清晰地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与教研室其他教师进行探讨与分析,总结了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大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可能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这样的娱乐操作,但对计算机的原理基础及办公软件的使用一无所知;有部分学生会使用计算机基础软件;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已经掌握得相当熟练,甚至还熟练掌握更多更复杂的计算机相关软件,水平相当高。此外,在教材的选择上,使用的教材也千篇一律,并不能结合自己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材,制订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效果的考核上,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完全、准确地检测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许多院校对这门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它并不像专业课程那样重要。鉴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探讨、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建议与对策。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层次,采取分层教学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得以普及,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电脑数量日益增加,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但对于笔者所在的普通师范院校来说,农村学生占据多数,受各种条件影响,其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相对偏低,有待进一步加强。所以总地来看,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差异,需制订合适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群体水平不一的变化。由此笔者针对学生入校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提出分层教学模式的构想,以使其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解决刚入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2012级新生已经采取了与以往有别的教学模式,整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程度的难易分为三个不同的教学群。把选课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课,但这也是在事先固定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群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因为受地域影响,较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仍然很低,选基础群的学生相对较多。在选课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由于不少学生基础薄弱,选课本身对他们来讲也具备一定难度,其选课速度较慢,到最后这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却不得不选择了层次较高的教学群的情况。选课过程产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后的教学进程也产生了影响,致使任课教师工作量无形之中加大。
针对以上情况,在新生入学后可先由相关院系统计学生自愿选择课程情况,然后再进行选课。选课的结果参考学生自愿选择情况,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熟悉而产生的选课困难问题。选课后由公共计算机教学部统筹安排教学,这样既给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权,也得到了相对合理的选课结果。将选课层次总体分为两层,一为基础层,主要学习办公自动化相关知识,亦即传统的文档编辑制作、表格处理、幻灯片制作相关内容。第二为高级层,在简单复习OFFICE相关知识后,主要侧重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学习计算机工作原理、网络原理、简单的网页制作等。采用此种模式,既能避免一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这部分同学往往是觉得之前学过,抱着现在听不听无所谓的想法),又充分做到了因材施教,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后,由于大部分学生基础相近,也更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一旦确定了教学模式,就需根据实际进一步制订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制订规范的教学大纲,优选教材。
2.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制订合理教学计划
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密切结合师范院校的特点和对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组织教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要规划好整个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地提高学生结合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设置,在分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要针对不同基础群安排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置要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使用计算机顺利开展工作为前提。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最薄弱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包含办公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在学习了之后能切实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高级层还可适当增加计算机工作原理、网络原理、简单的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操作的同时对计算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解其工作的原理,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其他方面的应用。 课程内容安排好后,要根据每个教学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及学生的特点来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既不能快也不能慢,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稳中求进。
3.制订规范的教学大纲,优选教材
课程内容确定后,还应制订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作为教学的参考对学生的学习也极为重要,教材选用上要做到概念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流畅、重点突出等特点。不能照搬其他学校去选取教材,因为各个学校的学生水平不同,师资不同,硬件条件不同,学校性质也不同,所以要选取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条件允许的话,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关的教学人员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
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方法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首先,尽量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先提出一些具体实际的问题或者案例,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启发和讲解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指导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还可采用分组教学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实验任务,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来完成实验任务,最后对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还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5.侧重上机实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上机操作部分的课时量,理论与实践教学不分离。近几年来,笔者所在院校一直采用机房授课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在机房,练在机房,切实提高了学生听课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收效较好。在实践的过程中,尽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精品课程资源等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的辅导也可采用网络答疑、网络批改作业的模式。
6.以考促学,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
考试一直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目前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侧重于计算机基本技能的使用,因此近几年早已把考核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操作技能上。考试形式也从采用纸质试卷的考试过渡到无纸化考试。考核不能只看最后一次的考试结果,既包括了平时考核也包括期末考核,平时考核的比例也逐渐加大,提高到30%~40%。这样,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情况。
三、结论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以当前基础教育以及中等教育阶段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为基准。通过对教学及考核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有所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