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家庭,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增加。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市场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各个高校纷纷开始加大了专业口译教学方面的投入。2007年1月,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正式设置,不仅标志着翻译学科建设的又一突破性进展,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初步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种走向,更重要的是,市场上也会迎来更多更专业的高级口笔译人才。但是,仅就口译而言,市场对口译员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需要具备专业口译素质的高级口译人才,也需要具备基本口译素质和技能的初级口译人才。因此,中国高校纷纷开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选修课程,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初级口译人才。然而,就目前而言,国内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的院校尚且很少,而且远未形成规模和系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仅就数量而言,能够系统学习口译知识及掌握专业技巧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具备专业能力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外交流对口译人员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加强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口译人才是高校外语院系面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学生本身而言,绝大部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至少接受过十年以上的英语教育,很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满足口译训练对于语言基本功的要求。其次,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市场上对口译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众所周知,影响口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精通专业知识的口译人才无疑会给口译界增加新鲜血液。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本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如果能够在二三年级通过开设口译选修课的方式对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口译训练,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口译技能结合起来,甚至独立胜任这个领域的口译实践工作,这将是英语专业的同学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此,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口译选修课不仅具备强烈的必要性,更具备坚实的可行性。
二、口译训练特点及理论基础
但是,口译无论作为一种专业还是一门课程,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而任何口译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特殊性及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了解的基础之上。
1.口译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转换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切换状态,进行现场口译操作。在此过程中,译员必须同时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因此,口译是一名双语学习者对于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口译训练过程包含多种因素,如对双语传译的特点及过程的了解,记忆力的操练,笔记练习,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差异及表达方式的处理等诸多方面,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口译分为交传、同传、视译、耳语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口译工作的挑战性都非常高。作为一门高度技能型的工作,口译要求译员具备极强的综合能力,包括:流利的双语能力、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广博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文化知识等。因此,要想掌握口译这门技术,一方面,需要努力加强两种语言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多掌握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辅以大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才有可能使学习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真正把这些技能内化,使学生最终能在口译活动中胜任口译工作。
2.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关于口译训练,国内外很多从事口译工作的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研究,并形成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理论及模型。其中,法国著名口译研究学者DanielGile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并概括了口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技能。Gile(1995)认为,交替传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PhaseⅠ:CI=L+N+M+C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浅析(listening+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时记忆(shortmemory)+协调(coordination)PhaseⅡ:CI=Rem+Read+P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本质上来讲,口译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信息输入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脑力都是不同的。口译活动的第一阶段即信息输入阶段,主要完成信息的接受、处理、记忆和整理;第二阶段即输出阶段则是信息的再现和传达。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口译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处理”过程。但是,人的脑力有限,即使是“多任务处理”也必须是人能力所及才行,所以译员必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精力的合理分配、灵活调整和有效协调。而且,由于口译工作具有高度的即时性,译员必须能够在信息输入后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完成信息输出,这就对译员的脑力活动提出了极高要求,更需要译员协调好各方面所花的注意力。然而,“技能的训练由认知到掌握有内化的过程,有从知识到能力的形成过程,技能意识从潜在的自在状态到能动的自为状态,翻译实践是变化的关键。”在口译训练过程中,无论是能力的掌握,还是技巧的积累,抑或是语言的提高和知识的累积,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双语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各种能力的分配和协调。因此,口译能力的培养,不是要靠单纯的知识积累和信息输入,而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艰苦训练。而口译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有效提高学生口译过程必备的各项技能,通过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他们逐步体会口译过程中对各种能力要求及相互间的配合协调。因此,口译训练必须围绕技能训练进行。 3.口译译员的知识结构。口译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所以,译员除了精通双语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百科全书般”广博的知识面。国内外很多口译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对此有过明确阐述,都强调了,一个好的译员要“通百艺而专一长”,即除了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及翻译技巧之外,还需要百科知识、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极强的跨文化意识。一个好的译员应该具备一下三部分知识结构,即:双语知识部分、百科知识部分及技能部分(专业口译技能包括译前准备、记忆、笔记、信息理解与重组、表达等)。这样一来,口译教师可以根据这三个部分来有重点、有步骤地设置课程安排。此外,了解口译活动对译员有哪些知识要求,还可以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与其专业相关的专题训练。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安排
根据上述理论,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口译课程,也同样需要结合有针对性的大量训练和知识拓展。但是,鉴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有各自的专业课程安排,他们在学习目的、学习安排、学习时间等方面都有别于语言专业学生,针对他们的课程也需要其他辅助手段及相应的课程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口译练习方法,帮助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激发潜能,最终使其具备基本的口译能力。因此,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殊安排:
1.学生课前筛选。鉴于口译课程的独特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学习口译课程的基本前提条件和能力,如:流利的双语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等。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在学生选修该课程之前对其进行初步筛选,才能保证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适应口译学习的要求,同时保证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才能保证学生今后能真正适应基础口译活动的要求。课前筛选以复述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口译的基本双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复述内容为两段叙述性文字(中英文各一段),时长各3分钟左右,语速适中,话题限定在非专业性的日常生活领域,避免过于专业和技术类的词汇和内容。复述考试音频只播放一遍,学生听的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笔记,听完后需要马上复述出刚听过的内容。学生的复述内容以录音形式保存下来,由负责口译课程的老师来就其语音语调、复述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语音语调、语言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实践证明,课前筛选是非英语类学生学习口译课程之前的必要程序,只有经过严格筛选,才能真正保证口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基本质量。
2.教学安排:阶段式教学+专题式教学。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抛开其英汉双语能力不说,其专业课程设置、个人兴趣及训练时间的限制就使得他们不可能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一样心无旁骛地进行大量连续性口译训练。但是,口译是一门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应用于实践的课程,训练和积累是学有所成的必经之路。因此,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出发来考虑课程的安排及内容。笔者认为,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他们提供分阶段、分专题相结合的教学。(1)专题式教学。口译专家Herbert说过,口译译员需要“既是专才也是通才”(knowsomethingabouteverythingandeverythingaboutsomething)。口译学习不单是语言和翻译技巧的练习和积累,也应该有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而且,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对于口译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助力,除了有助于信息接受外,还可以帮助译员节省脑力,更好地完成信息的转化和传达。林郁如等(1999)、GiIe(1995)、仲伟合(2003)也都在其著作中强调,百科知识是译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通过专题式教学,学生可以结合其自身和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专门领域进行学习,在积累词汇及背景知识的同时,把口译技巧的训练贯穿始终。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教师需要把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不同专题,按照专题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技巧,同时在不同时间段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学生的某些能力和技巧,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把学习效果最大化。另外,因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有各自所学的专业,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他们能胜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口译任务。当然,作为学生个人而言,术业有专攻,专题式教学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至于学生具体重点学习的领域和擅长的领域,还需要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决定。(2)阶段式教学。“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因此,口译的分阶段教学并不是把不同的教学内容放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去,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分阶段,并不是把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割开来,而是每个教学阶段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而教学内容――即双语知识、语言转换能力及专业知识的训练和积累――则是贯穿始终的。口译训练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非常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时候,一旦适应不好,会对学生产生绝对的负面影响。所以,口译教学必须由易到难,让学生慢慢适应,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口译技巧和能力。口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而综合能力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而化之,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而努力,才能达到效果。就此而言,口译训练需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语言技能巩固阶段;口译技巧积累阶段;语言及技巧综合提高阶段。(3)阶段式与专题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三个阶段的分类,并不是把语言能力和口译技能分开,相反,这两者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部分。但口译训练需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真正有效果、有效率。尤其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本身的一些特点,必须要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口译训练过程中,第一阶段为语言技能巩固阶段,这一阶段的专题可以安排一些诸如日常生活、外事活动、商务会见等相对简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主要加强听说训练,同时让学生在听说能力的巩固中接触简单形式的口译练习,既能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也初步体会口译活动所要求的各种精力及精力的协调,更能逐步建立起口译活动所需要的信心及抗压能力。当然,语言技能训练必须要贯穿口译训练始终,而在第一阶段需要着重加强。在第二阶段,也就是口译技巧积累阶段,则可以逐步增加难度,安排一些具有适度专业性的专题,如环境保护、外交政治、气候变化、文化交流等。让学生在这些有一定专业性的领域接触一些有时效的真实材料,通过训练掌握口译技巧,同时积累专业词汇及相关知识。而第三阶段,其实也是综合运用和提高前两个阶段的所学内容和能力的阶段。除了专题难度加大外,还需要补充实际操练的内容,让学生模拟真实外事及会议场景,运用所学技能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好能力和心理建设。
最为重要的,在口译课上,专题式和阶段式教学必须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即:专题必须围绕不同教学阶段的重点而设置,由浅入深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基本的语言能力开始,逐步扩大到口译技巧的学习和提高,同时积累不同领域的知识,最终能够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和知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