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教师要重拾语文课程意识,开发整合有效的课程资源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向“有效”,语文教师要重拾语文课程意识。教师要从关注 “教什么”的问题转向“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怎样学”的问题,它集中反映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决定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角色定位以及情感态度,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拥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不会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建构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语文课程资源,当教则教,当舍则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在不脱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摒弃教参先入为主的观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取舍,正确把握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学什么、如何学,确立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和教学设计,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开放而有序的语文课程样式,重点关注学生动态的、有效的,并能逐渐内化为学生个性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系统中的品质和能力。例如,在学习第五册“自由自在的书写”一单元时,因为是个性的散文,往往都是作家心有所悟,笔随意走,信手拈来,随笔挥去。从对学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反映读不懂,捕捉不到作者的心绪。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通过对单元文本的整合、贯通,选定“存在”主题,整合教材、图片、视频以及其他相关文本资源,开发设计出新的课程资源。根据教学预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刘亮程笔下一堵破墙、一根木头、一抹月光、一缕夕阳,倾听大红公鸡的鸣叫、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大地深处的大风;跟汪曾祺一起领略各地特色美食,品尝酸、甜、苦、辣、咸;携同苇岸一同漫步大地,感受季节轮回、日出日落,通过对种种“存在”的感受与品味,引导学生寻找“存在”背后的“家园”,感受“存在”背后的“文化”,走进“存在”背后的大自然,走入作家的灵魂深处,从而感动于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对精神家园的呼唤,对我国民俗文化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吁。在内化提升学生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存在”举一反三、联想想象,触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出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表达需要,引导学生抒写性灵,表达个性。既增强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习得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又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无、强弱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主动构建有意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自主审视课程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内容二次开发的价值所在,才能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课程观、教学观,才能不断完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自我专业发展,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要有生活化语文教学意识,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
有效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生活化语文教学意识,只有生活气息浓郁,能够与时俱进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气象,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生命,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生活化语文教学意识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创设能够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有效整合各种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互动与相互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语文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展开与动态生成。语文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生活舞台,让教学过程由单向的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对话和互动。积极借鉴各种生活气息浓郁的电视节目创新语文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百家讲坛”“一站到底”“职来职往”“天天向上”“挑战主持人”等充满着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节目。在教学“千古流芳一诗心”“心灵的歌吟”“飞扬的诗情”“古典的魅力”“舞台大社会”“世相百态看人生”等一些传统名篇佳作单元时,可以整合借鉴“百家讲坛”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开展充满生活、时代气息的“文学专题”学习。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我说某某(作者)”“经典诵读”“名作欣赏”等系列学习主题,布置学生课下观看“百家讲坛”中跟课文相关的节目,提供相关资源网站,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小组专题合作学习,把学习探究的成果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交流。如学习《苏东坡传》一文,整合设计出“我眼中的苏东坡”“东坡美食文化漫谈”“东坡名作鉴赏”等专题供学生小组探究学习。事实证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整合与预设,进行有效的点拨与指导,既能训练学生资料的搜集和筛选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新教材重新整合“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所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还要求教师把语文学习与专业实践联系起来,使得语文学习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活动”部分的教学要求,结合单元教学、专业特点、社会热点,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化实践情境,如组织学生复述、讲解、问询、投诉,举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模拟应聘、商业谈判、现场报道,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指导学生写求职应聘信、制订创业计划书等等,引导学生在多维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体验职业、体验社会。当然,教师也可以整合学习内容,通过主题系列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如在第五册“群星闪耀”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读书交流会”活动中,设计以下活动方案:1.拟定读书交流会主题――“我读苏东坡”,让学生制作一份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园宣传栏中;2.让学生拟定活动计划,选出“读书交流会”主持人,写好开场白和串词;3.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结合所学苏轼的诗文、《苏东坡传》、《百家讲坛――苏轼》等内容,选定主题,撰写交流内容,内容可以是述评,可以是传记,鼓励个性表达;4.开展读书交流会,并做好会议记录和总结。通过不断的教学渗透,使学生在形成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逐步形成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教师要有教学反思意识,有效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学者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指出“一切为了学生”的有效教学的缺憾,认为在“为了学生”有效学习的有效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梦想和欢乐渐渐成为一块荒地,并进一步指出“反思教学”不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它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学会反思是教师不断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才能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定式,才能突破自己的教学瓶颈,更好地走向有效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着眼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是对教学实施过程中某一个环节的反思,反思教学环节处理是否得当,有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也可以是对媒体资源利用的反思,反思对媒体的利用是否必须有效,是否只停留在单纯好看、好玩、热闹的展示中;也可以是对教学成效的反思,反思本节教学有没有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有没有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有没有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是对自我的情感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进行反思等等。教学反思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节课,如针对一节公开课的课后说课,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整合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进行全息透视和综合判断反思,开展诊断性和发展性评价,集体评议、改进、打磨、提升。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是一个标题、一段话、一篇文章,可以是一个帖子、一个教学片断实录、一篇论文,语文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在空间、博客、群里的讨论、评价、跟帖等方法互相探讨、相互激发。只有通过课后反思,语文教师才能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形成学生爱学、教师乐教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教师才能从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提升专业水平,体验自我实现的需要和美好,实现教学相长、双赢。
“让课堂的每一秒钟都不浪费,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有效课”,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以,教师必须站在“语文课程理念”的高度,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幸福的成长,健康持续的发展。教师要以充分的学科情怀整合有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与时俱进的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让学生在愉悦的语文学习中通过自主的体验、探究和感悟获得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成为实现师生价值的幸福乐园。■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5292.html上一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探析
下一篇:虚拟项目:构建中职项目教学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