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大学语文立足于语言文学的基点之上,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强调人的生命体验的传达;而文学又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性是语言文学的基本特征,这与体验教学目的指向的生命性与强烈的情感性特点不谋而合。重在体验和感悟,这是大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特点。体验性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与课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对话。它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培养,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大学语文课堂中,真正发挥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课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凸显生命关怀
体验关联着生命,体验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它表明了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体验教学的核心便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悟生命、珍爱生命、反思生命。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充盈着生命并且不断成长着的生命体。因此,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是要从智商、情商等各方面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满的人,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中体验生命的不同特性与表征,进而从整体上把握生命。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应改变过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错误观点与做法,紧紧围绕着将学生培养成有着丰富内涵的完整的生命体这一核心,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堂的学习,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多彩的人生,彰显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的美好韵律,并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这就要求要选取能够实现这一目的的合理的教学内容,着重选取那些体现出积极向上的,能够呈现出人的价值、尊严、情趣、志向,并包含着情感、境界、能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引起共鸣的文本,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确证生命、激活生命、丰富生命,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提升他们生命的质量,使学生整体的人格精神得以不断地生成、生长。
二.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体验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所要求的“亲身体验”不会在灌输知识的过程中被激发,而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来激发,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创设情境。尤其是心理层面的亲历,需要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情,因而也就更需要营造恰当的情境以增强真实感,使学生更加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与情境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情境的营造,需要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具体方法有:
1.还原生活,用语言描述情境
大学语文的课堂是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陈述的方式,用发生在大学生身边活生生的生活事实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例如在讲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课程时,可以用最近发生的有关大学生自杀的例子来说服他们,并引导他们讨论人类的价值与尊严,增强他们的家庭、社会、国家责任感。
2.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
当下,课堂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效果却千差万别。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声光电技术,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当下时代已经进入读图时代,与传统的抽象语言符号相比,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恰当的选取素材,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带动课堂的趣味性及可接受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象、图、文,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3.角色扮演,通过表演以体会情境加深印象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特点,选取教材中适宜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空洞的说教已经引起学生的逆反,不利于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体验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都投入积极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话语的垄断者与霸权者,而是课堂上对话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倾听者。作为引导者,教师不但要创设互动和谐的对话氛围,还要对学生探讨的内容进行价值引导,把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到积极健康的路途上来,不能放任自流;作为对话的倾听者,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表述和对话的过程中,不要任意打断他们或采取颐指气使的态度左右学生的对话,而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随时对师生间的对话做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作为对话的参与者,教师要成为课堂中学生的一员,要求教师走下讲台,溶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交流。真正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 四.教学延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的具体实践,拓展体验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大学生除了生活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下,还要广泛的接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将学校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最终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大学语文课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课程,其实践性与社会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因而大学课堂理应是一个开放式课堂。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以更开阔的眼光和视野来面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参加社会服务,包括有目的地组织他们接触广阔的自然、社会等等,以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应对能力以及相对敏感的学术感知力。而这种生活体验,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完全通过传授体验到的,因此,需要教师有效的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通过这些活动,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生活,学习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学会生活以及如何更好的生活,因此,要充分重视这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是实践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养成爱自然、爱社会、爱生活、爱国家的良好行为和道德情操,真正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五.适度调节:引导与反馈
虽然大学生的心智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但由于他们处在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受到的灌输式教育太多,突然接触体验教学可能会有不适应的感觉。因而学生在体验过程前与体验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体验过后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与总结、评价。积极地引导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到体验中,恰当的总结更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在体验中的闪光点,中肯的评价则能够进一步激励与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好的总结也能为下一阶段的体验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学生也能够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中获得智商尤其是情商的提高。
根植于中西方文化深厚的体验思想土壤上的体验教学模式,以人的生命和发展做为最终的价值取向,是对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反驳与纠正,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充分运用体验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生命性为指向,再加以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快乐,探求生命的真谛,获得生命的启迪,使学生在积极体验中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实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的最终目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5468.html上一篇:语文教学中拓展资料运用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三维目标建构下的文言文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