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
学校教育中,阅读自古就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的美誉,这对以厚积薄发为属性特征的语文活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语文阅读主要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大类。前者主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而后者则可以让学生在更为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中进行相应的消化和巩固,并从中获得自我积淀、陶冶情操,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教师应首先抓住文中“着迷”、“迷恋”、“痴迷”一组词语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文中通过哪几个小故事表明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程度很深?爸妈的“着急”和“责骂”又说明了什么?如果小学生抓住并弄清这些“牛鼻子”问题,那么就达到阅读训练的效果了。为了帮助学生更走近法布尔,加深对课文思想情感的深化理解,教师可激励小学生趁热打铁,在课后阅读《走进昆虫大师――法布尔》、《昆虫记:爱好昆虫的孩子》(达尔文)等阅读材料及《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掌握更多与昆虫相关的知识,受到文学熏陶,从中获得“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展良好习惯培养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阐述道:“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也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它的利息。”诸如“讨饭三年懒做官”,“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等名言俗句,都从不同层面强调了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本着教书育人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高度重视并积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读书和写字习惯、观察和倾听习惯、思考和质疑习惯、完成作业习惯、独立自主和合作探究习惯和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等。如针对小学生不肯、不愿、不善读书的“三不”现象,笔者通常“以赛激趣促读”的方式,积极开展“培植典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读书比赛活动,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为了帮助小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马虎大意的毛病,笔者在小学生之间开展“相互找错、流动拜师”的活动:以一个星期为阶段,四人的学习小组内谁被别人找出的失误(主要包括错别字、背默书、作业等)较多,就拜他人为师。这样,既让小学生努力从主观上减少失误,又从整体上营造争先创优的学习氛围。为了训练学生认真作业和考试的心态,笔者总结出“只有把作业当做考试一样认真对待,才能在考试中像做作业一样镇定从容”的做法,要求小学生将之作为班训每天高呼一次,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产生潜移默化的效应。
三、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开发活动。
有人说:“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像一个问号,而在毕业之后却变成了一个句号。”这虽然有些夸大其词,却不无道理。新课程理念在历史性地确立“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还积极倡导开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教学”。教育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这一点与成年人相比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温故知新、触类旁通和推促实践等途径努力培植、挖掘和开发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力张扬个性,不断增强成功信念。如笔者某次谈起“对牛弹琴”和“愚公移山”等的新说,激励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思考、发散思维。在关于“披着羊皮的狼”的短文阅读活动中,一位学生振振有词道:狼在骗吃小羊不成的情况下,想出“披着羊皮冒充同类”的方法取得成功,说明他很聪明,我们应该像狼一样做事情善于动脑和坚持到底。还有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写道:《龟兔赛跑》故事中乌龟的坚持不懈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没有兔子的骄傲,他怎么可能获胜呢?所以我认为乌龟“不畏强敌、敢于应战”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诸如“狼性新说”和“乌龟新赞”,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和心生激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极其伟大的创意吗?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中的简要实践与思考。综上所述,“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本文力倡把阅读、创新和习惯作为根本目标予以重视与追求,这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倡的“教学艺术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