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第1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学前教育行业的调查与分析
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定位已从过去的“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提升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同时,发达地区还十分重视0-3岁婴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
自中国步人市场化经济以来,学前教育行业发展迅速,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第一,以公立幼儿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民营幼儿园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第三,公益性幼儿园兴起,满足老百姓的需要。为解决“人园难”问题,从2010年开始,成都将大力兴办公益性幼儿园(即收费执行政府定价划配套幼儿园,由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第四,专门化的早教机构,延展了学前教育的范畴。随着80后逐渐步人父母行列,“育婴师”、“月嫂”等这一专业性丁作也慢慢兴起,出现了专门为家庭育婴提供指导和服务的早教机构。比如,东方爱婴、金宝贝等早教机构;第五,以西方早教专家的系统理论为依托,利用丰富多彩的早教形式,在中国开创了0-3岁全新的婴幼儿早教高端市场。
(二)学前教育行业的岗位增多,职能细化
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导致岗位种类增多,包括具有护理能力的保育员、家庭养护指导等低端的岗位,也有辅助教师教学丁作的助教等中端岗位,还有能独立设计操作教学活动的教师或行业管理者等高端岗位,随着岗位职能具体细化,岗位知识技能也越来越专业化。因此,学前教育行业需要一支具有专长的师资队伍,他们能对应各级岗位,并能满足低、中、高端三个层次的岗位要求。
(三)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渠道有待扩展
现在我国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仅限于教养员和保育员之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都很粗放,加上学前行业岗位的丁作特点,使学前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学前师资培训有待扩展,让社会承认学前教师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以及专门的知识和技术。
二、中国的学前教育行业师资培训现状
(一)大专或本科院校培养学前教育管理类人才
当前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学前师资学历培养不再以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为主,而是通过专科院校、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原来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大多升级为专科学校。大专院校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只有五年制大专学生为初中起点。这些院校拥有自己传统的课程结构:课程大体分为基础文化知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艺体课程、教育实践四类。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教育实践”所占的分量较为一致,包括了专业课的教育见习、教育调查等,一般都在10周左右,基础文化知识课差不多占总学时的50%,专业理论课的课时约占总学时的15%,艺体课的课时约占总学时的35%,其中本科院校的艺体课时明显偏低。这样的课程架构支撑了大专院校人才定位为: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的管理者、教师或课程的研究者等行业的高端岗位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大力发展幼教事业的背景下,保育员与助教师资短缺,尤其是中小型公立幼儿园和部分民办幼儿园,保育员与助教基本是由无专业培养的中年妇女担任,她们的保教知识极度缺乏,严重制约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急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育员与助教,幼师升级与幼儿园中低端师资紧缺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留下了人才培养的空间。
(二)中职学校是学前教育行业师资学历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全国中职类学前专业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该专业受到国家中职教育的广泛重视,于2010年被正式确定专业名称为学前教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同时为该专业学生开通了高职、高专的升学通道。因此,中职学校学前专业也成为一支为学前行业输送人才的生力军。
(三)行业职后培训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
幼儿师资培养还有面向社会的三类职业培训,培训对象为新上岗的教师和骨干教师等,大多以非正规学习为主。职业培训的定位主要是针对上岗要求,增强培训对象的应岗能力。第一类是行业资格培训,包括育婴师、保育员、月嫂等;第二类是行业特色教学法培训,包括蒙氏教师、感统教师、奥尔夫教师等;第三类是提升学历层次,包括函授、夜大以及脱产进修。这些培训机构基本能就行业的需求设定课程,主要针对岗位技能规范和专业特色知识进行讲解和操作,不再重复对学历教育中基础技能和通用技能的培训,他们设置的课程也基本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后能颁发行业认证资格证书。职后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优秀教师的视野更加广阔,技能更加过硬。同时,也能解决一些中、低端岗位的燃眉之急。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面对中职学前专业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客观的反思,发现该专业的课程构建老化,课程内涵挖掘不够,不能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整体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较难适应岗位要求
多年来,中职学前专业一直沿袭中等幼儿师范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标准都是针对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或管理者,特别是进行了宽活模块的课程改革后,将影视、播音等表演技能也纳人课程范畴,片面夸大了艺体等基础技能,忽略了对应行业岗位育婴员、保育员、助教等丁作岗位的课程研究,职业能力的形成仅依靠近15%的专业理论课程,基本没有开发培养职业能力的技能课程,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适应岗位的时间过长。
(二)素质课程发展滞后,较难适应人才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培养
本专业的素质课程结构不够完善,文化课程和通用技能课程比例适中,但在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体现为专业服务的特点。职业素质课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继续升入高一级学府学习该专业知识的潜力。
(三)专长课程开发不足,较难适应幼儿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
加德纳(Gardner)的多兀智能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该专业缺乏有利于学生专长发展的系列课程,不能深度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掌握其教学方法。
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构建“专业知识+基础技能$职业技能”的核心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将在第一、二学年完成,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基础技能的学习,形成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再在基本的专业素养上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达到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文学;基础技能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教师口语。这些课程分设在第一期到第四期;学生在前两年里对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习的不断深化,从而支撑了对婴幼儿保育和婴学前教育技能的掌握。
(二)构建“意志品格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职业道德”三个模块的素质课程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拥有完整的素质课程体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保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将意志品格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职业道德三个模块课程来构成本专业的素质课程。其中意志品格教育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学教育、毕业教育、军训、生存训练、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及教育模块包括语言文字课程、文学艺术欣赏课程、德育、哲学、历史等课程,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职业道德模块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课程等。
(三)构建“深化专业知识与强化教育技能相结合”的拓展性系列专长课程
我们构建了适应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前教育英语方向、学前教育育婴方向和对口高职方向的拓展性系列课程。比如学前教育英语方向,我们将开设英语精读、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等课程,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开设幼儿英语教法、英美儿童文学赏析等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知识和技能的高度统一。这些拓展性课程将在第5期内完成,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四)构建“以任务引领的校内实作与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基地实训”的实践课程模式
实践课程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校内实验室实践课程。这个部分包括在校婴幼儿保育实操室、婴学前教育实操室、琴房、手工实操室、形体房等实操教室进行的实践课程。在开始之前,专业教师要确定各个有效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在任务实施中,做好任务的引领;第二个部分是实训基地的实践课程,这个部分必须在实习基地完成。其共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项目驱动的阶段实操课程。比如“保育员一日活动”“助教一日活动组织”“主题活动设计”“主题活动实施”“教养员一日活动组织”“亲子活动实施”等,这类实训课程既有指导教师对项目计划的制定和引领,也有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活动的主体对象“幼儿”还有行业师傅的实操指导,构成了“三维一体”的立体化导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动态,在学校以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综合实习课程的效应。
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一)形成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科课程评价要做到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的真正统一,将学生的考核分数、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中的协作精神等纳人评价范畴。素质课程的评价侧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既有班主任对各个学生行为规范的德育评价,也有科任教师对学生在人文学科方面的评价,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在实践课程中,将评价情景化,实现常规性评价与灵活性评价相结合,既有学生本人、生生之间、行业师傅的评价,还有校内指导教师的常规评价,同时,还增加了根据突发事件、特别案例等进行的灵活性评价。
(二)创新建设校内实操教室
传统的学前教育实操室基本效仿中师学前教育的模式,只有练功房、琴房、画室等实操教室,不能满足对学生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凸显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的特色。因此,要适应课程的改革就必须拥有专业的硬件设施,那么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要创新校内实操教室的建设。比如,我们拟建立婴儿护理实操室、幼儿护理实操室、婴学前教育教室等,其中包括多媒体设施设备、仿真娃娃、婴儿喂奶用具、婴儿洗涤用具、婴儿抚触台、婴儿衣物等。加强对学生婴幼儿护理技能、3-6岁儿童保育技能、幼儿园环境创设技能等职业能力的训练。
(三)加强与学前教育行业深度合作
与行业的深度沟通可以让我们直接看到课程的弊端,及时的纠正错误,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有以下几种方式:(1)尽可能的与其共享教育资源;(2)通过师资互换等措施有效地融人其中;(3)与妇幼保健站和早教机构深度合作,解决婴幼儿护理方面的实习基地问题,有利于0-3岁育婴方向的学生学习和观摩。
(四)打造一流的专业师资队伍
首先,本专业教师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是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首要条件。本专业教师大多是艺术课程教师,从小学习音乐、舞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有深入的研究,那么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幼教技能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对他们来说就是专业意识转化的过程。其次,以比赛为载体,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第三,多方位的“双师型教师”培训让专业教师及时充电,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第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实现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较快提升理论水平。
六、课程体系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课程的管理将对整个课程的实施起到决定意义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含有一系列的隐性课程,比如专业竞赛系列活动,包括歌唱比赛、环创比赛、舞蹈大赛、幼儿操比赛、幼儿律动比赛等;专业实践教学培训活动,包括体能培训、剪纸培训、英语教法培训、奥尔夫教法培训等;公益演出活动,包括社区、市级区级演出活动等;社团活动,包括合唱团、舞蹈社、话剧社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完善自己。如果我们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管理,激励学生参与,做好对学生的评价,那么会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对课程的全面实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注意培养专业教师进行课改的积极性
专业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更新理念,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变革和课程实施模式,使它们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从而让教师对课改产生积极性,同时树立对课改执着的精神追求。
(三)找到适应每位学生学历和学力提升的上升通道
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升入高职进一步提升学历,那么就需要我们为每位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上升的学历通道,或是不断提升学力,为从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周昶,陈敏(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四川成都610066)
第2篇:加强幼儿体育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教学实施的对策
幼儿体育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如何设计教学预案,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如何加强幼儿体育游戏相关实践,这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对中职教师教学引导的重要考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因此,加强中职学前专业幼儿体育游戏教学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提升中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体育游戏内容设计
幼儿园教育以活动身体为基本内容,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幼儿体质,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学前教学的娱乐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幼儿体育游戏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用游戏的形式实现教学过程。幼儿体育游戏丰富多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要把握体育游戏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一)幼儿体育游戏设计原则
首先,要遵循灵巧性原则。灵巧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神经系列肌肉的调节作用,增强身体控制能力,帮助幼儿逐步向动作准确、协调方向转化。在游戏设计时,要注意游戏的可操作性和可变性,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运动量,随时做出调整。其次,是体育游戏的智慧性原则。体育游戏要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要求幼儿能够更快更高更强完成游戏,需要给幼儿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促进幼儿开动脑筋,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再就是体育游戏的教育性原则。体育游戏有健身作用,有开发智商作用,也具有教育功能。在游戏中要求幼儿克服心理障碍,面对失败、挫折要勇敢前进,历练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坚强性格。在游戏操作中,还要培养幼儿团队精神,相互帮助,讲风格讲礼貌。再次,要遵循体育游戏安全性原则。体育游戏需要强化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第一永远不过时。在体育游戏设计时,安全防护措施要到位,游戏道具设备场地等,都需要进行安全检查,防患于未然。
(二)幼儿体育游戏分类
幼儿体育游戏众多,在设计时要遵循相关原则,根据不同游戏特质将游戏进行分类,弄清体育游戏分类,可以提高设计针对性。按照组织形式分:集体游戏、分散游戏。按照活动量大小分:激烈体育游戏和舒缓体育游戏。按照活动能力分:走、跑、跳、投、钻、爬等游戏。按照身体素质分:力量游戏、耐力游戏、速度游戏和灵敏性游戏等。按照有无运动器械分:徒手游戏和运动器械游戏。按照游戏性质分:规则性、主题性、表现性、探索性等游戏。掌握游戏分类,可以建立体育游戏设计体系,针对幼儿特点创编体育游戏,提升游戏运行可操作性。
二、幼儿体育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情况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幼儿教育,幼儿体育游戏自然是专业重要学习内容。由于中职学生对幼儿接触太少,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如何在没有实践对象的情况下,提升幼儿体育游戏的设计操作水平,这是中职学前教育师生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幼儿体育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现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将体育课程定位为“公共必修课”专业特色并不显着,学生对体育公共课的热情并不高,这对幼儿体育游戏设计造成不便。中职学前教育大多为女生,由于身体基本定型,心理和神经系统也早已处于稳定时期,这些客观原因也会导致学生对体育游戏设计操作的排斥。
幼儿体育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得不到足够重视,其实践训练就显得乏力。由于幼儿教育中游戏是重要内容,开展游戏活动对幼儿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这就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提高认知水平,从未来实际教学需要考量,提升实践训练强度。但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很多学生对幼儿体育游戏创编应用缺少热情。有些学生对正常体育运动都不愿意参与,对幼儿游戏创编不是随便应付,就是抄袭借鉴,不能调动情智积极投入,课堂研究气氛较弱。
(二)幼儿体育游戏对学前教育学生素质的要求
幼儿体育游戏包括设计和组织两个部分。在游戏设计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身体的特点,掌握设计原则。注意激发幼儿身体活力和智力,增强幼儿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在游戏组织时,中职学前教育教师要注意按照游戏规则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训练活动,并将相关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注意监督学生操作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实践进展情况给出改进意见。
1.学生处理教材能力要求
幼儿体育游戏设计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认真研读教材。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虽然教材上的相关游戏设计带有普遍性,但实践效果如何还需要等待验证。学生要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材内容未必能够实现全覆盖。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科学处理好教材文本内容。让课内课外实现有机结合,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为顺利实施体育游戏做好铺垫。
2.学生设计游戏能力要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会体育游戏的设计和创编,需要对设计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因为不同年龄段幼儿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即使同一年龄孩子也有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这些客观因素都需要引起体育游戏设计者的高度关注。游戏涉及力量、耐力、速度和灵敏性,只有全面衡量幼儿发育水平、运动水平、智力水平,才能制定游戏操作规程。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入手,找到创编幼儿体育游戏要领,全面落实游戏创意。
3.学生组织教学能力要求
幼儿体育游戏的正常开展,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因此,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提升自身组织能力,自然是势在必行。组织能力一般包括:讲解能力、示范能力、指挥能力、分析纠偏能力、评价能力等。在实施幼儿游戏时,要给幼儿讲清游戏规则和技术要领,要给幼儿做示范,让幼儿来模仿,还要用清晰的口令指挥幼儿活动,要对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加以纠正,最后要对幼儿游戏活动情况加以评价,有效激励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
三、加强幼儿体育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教学实施的对策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是幼儿园准教师。在幼儿体育游戏设计方面加大训练力度,在幼儿游戏操作能力方面提升实践强度。这不仅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需求,也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战略准备。中职学前教育因为存在诸多客观主观因素影响,对体育课程缺乏足够重视,对幼儿游戏创编操作更是表现淡漠,这都给未来从事幼教工作造成隐患。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要根据学生特点,开设幼儿体育游戏专业课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消除一些负面影响,提升幼儿体育游戏创编实践等级,为将来顺利从教打下坚实基础。
(一)科学预设,制定切实可行课程目标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要制定明确的幼儿游戏开展能力培养指标,体育教师在教案设计时,也要有具体详细的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进程。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具体实现训练计划,并制定配套的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通过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本来就不够优秀,学生学习习惯存在一些短板,学生年龄都不大,产生惰性是很自然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女生对体育课本来就有排斥态度,制定科学考核方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改变观念,树立远大的职业努力目标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有比较独特的专业特征,因为学生未来要面对几岁的幼儿这个特殊的群体,要让学生建立幼儿观的确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要从转变学生观念开始,加强思想教育,向学生展示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要指导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幼儿各种突出表现,为幼儿体育游戏创编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开展职业教育,鼓励学生既然已经选择了中职学前教育,就要坚定职业信念,并通过具体行动来践行理想和志愿。
(三)提高操作能力,加强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从事幼教工作进行幼儿体育游戏设计操作时,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技能。
1.课堂教学计划
幼儿体育游戏设计操作要根据幼儿实际设定。首先要考量幼儿基本情况,对幼儿的走、跑、跳、爬和平衡等情况要有清晰把握。从训练幼儿速度、耐力、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入手设计游戏,锻炼幼儿身体反应能力和感受能力,要让幼儿能够从运动体验中感知生命教育、社会教育,建立集体观念,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和勇敢精神。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要通过理论课向学生传递制定教学计划的方法,注意从游戏选材、游戏系统性等方面加以引导。幼儿游戏自然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照顾多数幼儿的需求。游戏设计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注意游戏衔接要自然,体现循序渐进原则。还要注意与其他体育运动内容相协调。
2.游戏设计方案
幼儿游戏设计方案要体现出较强可操作性,必须要注意体现游戏设计的几个原则,同时还要注意提升针对性。首先,是游戏情境设计要有趣味性。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自身兴趣性一定要强,这样才能牢牢吸引幼儿关注。像打电话、照相机、猜猜我是谁、杯偶等。其次,是增加游戏的竞赛性。幼儿也有较强的好胜心,采取分组对抗的形式开展游戏,幼儿兴趣也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像投球、猜谜、竞速、跳高等。再就是科学使用游戏器材。游戏需要有一定器材辅助,在器材选择时,要注意器材的色彩和形状,用较强视觉冲击吸引幼儿,像跳马、排球、捉迷藏等。
(四)提高管理意识,提升学生组织教学能力
幼儿体育游戏设计操作实践中,需要幼儿教师有较高的课堂组织能力。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并不好管理,有时候他们根本听不懂教师的话,也不会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做。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多种有效管理方式实现课堂管理。
1.示范规范管理
幼儿年龄太小,但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在幼儿体育游戏操作实践时,幼儿教师要进行多次示范,给幼儿作出榜样,幼儿才能完成游戏操作。要注意对幼儿进行规范要求,讲清游戏操作要领,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操作。中职体育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好示范,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有些地方需要手把手地教授。
2.教学方法培养
中职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口令训练。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是女生,口令指挥自身就存在很多障碍。所以,教师要专门进行口令训练。要让学生喊得响亮干脆,克服胆怯羞臊心理。还要结合形体语言来配合口令指挥,要学会对游戏进行解读分析,对游戏中幼儿表现进行评价激励。
四、结语
幼儿体育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践和训练,这是中职学前教育必须要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责任。中职学前教育要培育合格幼儿教师,加强幼儿体育游戏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幼儿体育游戏认识水平,培育相关组织管理能力,可以从源头塑造学生综合素质。幼儿体育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中顺利实施实践和训练,需要中职学校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共关注,也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体育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创造性的劳动,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将来能够顺利就业从教。
作者:黄忠诚(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第3篇:构建中职学前专业教师的培训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完整的专业素养、良好的情意修养、完善的知识技能和全面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当具备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反思研究、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培训是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质量的关键,基于中职教师需求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则是有效培训的前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训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2011年度的新增专业,因此,在之前的研究中鲜少见到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笔者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在承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在对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职学前专业教师的调研及观察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后培训这一有效平台,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需求及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力求整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以我国12省、自治区、直辖市(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甘肃、重庆、西藏、四川)的280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现状、对已有培训的评价及其培训需求等进行了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3份,有效回收率为90%。同时,采用访谈法对28名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参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训的学员进行了访谈。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训需求调研
可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在职培训的需求非常强烈。进一步调查教师对培训与专业发展关系的认识,结果发现94.7%的教师对培训帮助自己成为一名骨干的教师持肯定态度,其中24.6%的教师认为“培训一定能使自己成为优秀教师”,76.3%的教师认为“培训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说明教师一般都是肯定培训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因此,了解中职学前专业教师对培训有哪些主要的需求,对于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有效的培训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一)对职业教育理念的需求
通过与参训学员座谈及问卷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发现,在回答“你期望通过培训解决目前在教学中面临的何种困惑”时,67%的学员选择了“如何能将自身专业所学更好的与中职学校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许多教师都是到了中职学校这个岗位后,才开始了解职业学校及学生特点的。对于多数教师而言,之前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缺乏有效渠道去同步了解当今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动向。许多教师体会到只有理念上的革新,才能产生教学上的创新,从而意识到更新职教理念的重要性。
因此,通过培训要能够帮助参训教师理解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正确树立符合中职学前专业特点的职业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等,促使其职业行为体现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让参训教师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增强职业效能感,达到“知、情、意”的平衡发展。
(二)对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及复合型技能的需求
中职学前专业的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更为细化和具体。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更全面详实的理论知识,并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以适应幼儿园对于专任教师逐渐提高的要求。因此,职教师资培训要尽量满足参训教师在理论及技能上的各种需求。依据不同的需求设计相应的培训模块,力求让参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理实一体,相互促进。与此同时,既要注重提高参训教师知识基础与应用能力的统一,又要不忘突出其技能的定向性与实用性。
(三)对提升工作能力的需求
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用以判断是否称职。这包括其知识、技能及行为是否能够配合其工作。简单地讲,工作能力就是一个人是否有适合的能力担任一个职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能力直接体现着其专业素养,主要为教学设计能力和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参训教师有些来自于普通本科院校或专业艺术类院校,还有一部分转岗教师,他们在从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工作之前并不具备完备的教师专业化素质,因此在培训内容要紧密围绕他们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展开,力求帮助他们化解矛盾,使得自身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四、中职学前专业教师的学习特点
(一)学习目的明确,直指实际岗位需求
课程设置、学识分配、教材的选择及编制、理论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比例、对口升学与就业之间的侧重等等,都是教师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培训给中职学前教师提供了一个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业发展性的学习机会,很好地把实践和学习结合了起来,学习成为工作中的一个部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又在学习中得到解决。
(二)学习的意愿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
中职学校受社会环境和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许多学校都处于不断的转型之中。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一些学校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置的,部分教师转岗而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平时也没有机会从繁重的课业重抽身出来自我提高。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岗多年,知识老旧落后,没有机会更新。因此,为顺应专业的发展趋势,中职学前专业的教师普遍具备极强的内驱力。
(三)应用性的学习替代储备性的学习
学习知识不是为将来所用,而是要边学习边实践运用。本领域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需要及时的转化为中职学前专业教师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知识被迅速的转化,迅速的吸收,成为推动专业发展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强大动力。中职学前专业教师学习的这些特点,决定培训不应该采取“大集中”式的培训方式。如果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目的来开展培训,容易造成授课内容脱离一线教学实际,不符合中职的特点。这样的培训混淆了基础学习与高层次学习的界限,忽视了教师学员先期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无法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培训实效性较差。在培训模式上,应尽量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并鼓励教师全面参与和体验,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着重提升学员对教学问题的感悟与反思能力,培养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自主创新。
五、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方面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实践环节太少或流于形式”“培训缺少有针对性的分层”,“缺乏前沿性理论的介绍”等。以往研究也表明,幼儿教师培训在内容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此外,培训过于理论化也成为阻碍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访谈中亦有很多老师认为培训内容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可操作性较低。可见,提高教师培训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同时注重前沿理论的培训,应成为今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内容设计的主要走向。
(二)培训的形式方面
目前的培训大多采取集中讲授的形式,忽视教师参与的主体性,参训教师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少有与专家、优秀教师进行讨论、交流的机会。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培训形式是“外出观摩”(累选频数222);其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希望的培训形式是“名师指导’、“园所交流“听课评课”“专家讲座”,其累选频数都在160~200之间。只有改变我们对教师的培训方式,教师才会改变她们对幼儿的教育方式。这就有必要突破原有的培训模式,充分创设自我主导的培训情境。
(三)培训效果方面
在培训效果方面,在调查“受训归来将所学理念、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工作实际的情况”时,只有18.8%参训教师认为“绝大多数都能应用”;而70.2%的参训教师则认为“只能应用一部分”。甚至有10%的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应用”。存在问题方面,参训教师普遍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缺乏与中职学校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以及教学目标的指向,即“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六、构建中职学前专业教师培训模式
要真正提高培训质量,不仅保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学有所得,并且能够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具备持续的学习的能力。构建一个开放的新型培训模式势在必行该模式可以被概括为“校内外培训相结合+入园顶岗实践+自我学习”于一体的培训模式。
(一)校内培训要满足参训教师个性化的培训需求
1.多层面的基础理论
通过分析2011年度承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国培任务的8个基地的培训方案可知,针对于理论方面的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模式也较为单一,多数以专家讲座为输入渠道。而许多学员表示自己在基础理论方面存在着匮乏并有提升的需要。扎实地做好理论模块的培训,一方面弥补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前相关教育教学知识的空白,另一方面则系统地帮助学员梳理知识体系。让大家了解国内有关学前教育发展的方针与政策,系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内容及开展教育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开设的课程既要有理论层面的,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解读、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专业标准、课程与教学论等;又要有涵盖实践层面的,如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幼儿教师语言表达技巧、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还应包括专题研讨的内容,如国内外学前教育动态、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与矫治、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等。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授课模式,即教师要先设计一些基础模块,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让学员都能够接触到先进的中职学前教育的理念、方法;再根据培训学员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角度、层次的选修模块,让学员自选所需,采用分小组授课的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自身的不足加以充实提高,从而提升理论教学阶段的效用性。
2.创设自我主导的培训情境
现行倡导的培训模式正逐渐由单一培训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移,传统的课程式培训无法满足中职教师的培训需求,要做到工学结合,除了以培训任务为导和以专题形式的授课外,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学员的自主性。只有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切实发挥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培训才能不流于形式,真实而有所收获。
首先,课堂内可采用“反思+行为跟进”的方式。打破课程式培训中的密集课程安排,在每个教学专题结束之后,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于学员自我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消化新知识;鼓励学员进行讨论,对发现的问题采取行为跟进的策略,在行动中改进,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其次,听课及试讲环节采取“借鉴+创造”的策略。每位学员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鼓励他们在听取公开课的时候尝试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显性教育行为,体会优秀教师的隐性教学魅力;在试讲环节中,模仿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创造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活动。
最后,提升自身素质中运用“学习+目标激励”的方法。在培训之初,就需明确培训目标,并在调研的基础上,为每位老师量身定做一套培训规划,甚至是职业生涯规划,让培训变成有目标鼓励的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校外培训创造与同行深度沟通的机会
在培训过程中,安排参训学员到中职学校去,通过听取公开课,分专项跟班学习,亲自授课实践等方式,加深学员与各职业中学教师的沟通和了解,在专业发展、培养方案的指定、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教学经验、校本教材的编写、招生就业情况等方面都能相互沟通、相互借鉴。在此环节,引入“自我教学”模式3“自我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具体步骤包括:“在领会培训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集体备课,思考问题’,“自我授课,解答问题”和“分析归纳,总结问题”四个阶段,希望达到:“促进学员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促进学员教学能力和技能的提高”的目的。
(三)入园顶岗实践产生对幼儿的直观体验
2011年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上表示:“要提高保教质量,要防止‘小学化’倾向。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严禁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严禁进行违反幼儿身心健康的技能强化训练,要坚持以游戏为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不得乱编、乱幼儿教辅材料,防止形成幼儿学习负担,加重家长经济负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因此,入园顶岗实践的重点应该更多放在关注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如何回归到幼儿的世界,通过顶岗实践,让参训教师能够走近幼儿生活,亲身感受幼儿的常规状态,对于如何开展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积极性、组织课堂教学等均会产生十分直观的感受。
由于许多学员没有过入园实践的经验,更没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将观摩学习和顶岗实践结合一起,针对每个幼儿园的特点及学员的不同需求,分组进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都具有教育的价值和潜能,可以从参与半日活动入手,每班安排1~2人,考虑到孩子的适应性,尽量不安排新入园和年龄特别小的孩子的班级,让学员真正融入到班级里去,从细微小事做起,在实际操作中留心观察,体会孩子的行为特点,多与幼儿园中的教师和保育员交流,再结合自身体会,撰写实习总结。
(四)自我学习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
1.自主的教学研究能力
参训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学前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不仅应该具备现行教学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还应该具备跟踪所从事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和课程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本专业领域或相近专业领域进行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学员均表示出了提高科研能力的强烈需求,但许多人在这方面都无从下手。为了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与传统的针对科研方法开展讲座的方式相比,更应注重的是学员的自主性体验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员自主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够在未来回到工作岗位,从教学过程中找到可以做为研究内容的切入点,在实践中尝试、提升、总结,从而形成有效的研究成果。
首先,教育教学模块方面邀请国内职教名家,专业知识技术方面邀请业界名流,企业实践找企业名星,让学员在与名家、名流、名星的对话中学习先进的理念,拓宽自己的视野;其次,学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确立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合作研究;再次,引导学员在了解新趋势、探索新技术、发现新知识、跟踪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将研究结果梳理成文,由培训基地聘请专家对其进行评审,结合专家的意见,学员对研究成果进行论证、修改;最后,筛选部分优秀成果,以学报特刊形式成辑发表。这种过程式的体验,对学员的专业发展很有帮助,他们逐渐可以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专家型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有效地减轻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自我效能感得到极大提升。
2.通过学员之间的互动实现自我提升
在培训中,学员们已有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许多参训学员已是当地的骨干教师,对于一些实际教学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法。这些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整个培训就像是召开一场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研讨会,学员们获得了一个分享经验的平台,大家相互交流、切磋教学心得。在培训过程中,还应引导学员学会反思已有的教学经验,打破“经验”的壁垒,包容和吸纳不同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还可以让思路和风格各异的学员相互交流,使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并主动接受新的观点,掌握对其专业发展有价值的知识。
基于这种考虑,在培训中可以请学员讲述各自教学中感触最深、成效最好的经验与做法,然后让所有学员共同讨论、分析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案例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从而引导他们完成从经验到理念、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和飞跃。
作者:王晶a,宁永红b(a.河北科技师范学院a.教育学院,b.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秦皇岛066004)
第4篇: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学前教育春天”的步伐,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办学前教育事业的高潮,使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卷入了这场浪潮之中。在这一形势的驱动下,中职校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也显得供不应求。各大中职校纷纷兴办或扩招学前教育专业以期填补当前幼儿教师贫缺的现状。当把视角投向这股热浪的时,也值得我们冷思当前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应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质需求,是否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本文以当前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其做简要的分析。
一、当前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本身存在的矛盾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首先存在着专业理论课弱,知识面窄的弱点,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广博知识的培养。其次课程设置重视书本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应用课、实践课少,技能技巧课弱的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强调静态的学科体系,忽视了学科自身的发展,同一学科中的知识结构与相关学科之间处理不妥,学科之间、课内课外相对封闭,忽视了新思想、新观念。总而言,体现在以下几对矛盾:
1.理论课与技能课的矛盾
长期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过分重视技能课,忽视理论课。多数中职校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点放在发展学生弹、唱、跳、画等方面,仅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
对于一些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及五大领域的教法等虽有组织开展教学,但很多都游离于表面,没有从实质上帮助学生理解学前教育的本质。学前教育的对象主要是0~6岁的儿童,所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承担0~6岁儿童的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培养和开发。而目前中职校却把视野放在3~6岁的幼儿教育,培养的学生只适合3~6岁幼儿的培养和开发,所以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了针对0~3岁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少数学校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走走形式,缺乏深度,不能真正承担幼儿的启蒙教育。
2.新学科与老学科的矛盾
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也在不断地更新,现如今已有六十多门课程。目前,世界幼儿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四大趋势:①重视“幼儿园-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研究。②研究范围扩展到零岁,特别重视三岁前儿童教育的研究。③重视缺陷儿童康复教育的研究。④重视幼儿教育质量的评估。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能较为敏感地做出反应,而中职校在这方面则较为滞后,很多课程在很多学校仍是真空状态。很多教材都是2000年以前的,教材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代表性,但是教材中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却是陈旧不堪的,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陈旧的、老化的,完全没有办法跟上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面对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需求,中职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新老学科的联系,把触角伸向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沿领域,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3.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矛盾
教育实践对于师范教育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更是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难发现,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课时,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缺少实践的过程,课程涉及的实践课时少。虽然有些中职校有安排学生实习、见习,但是这些都是分布集中的,无法帮助学生及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联系实际的真理能让学生引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领会理论,活学理论,并灵活地运用理论。此外通过教育实践能让学生最真实地接触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世界的魅力。在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的实习时间普遍分配不均衡,在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不够。
4.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弥补我国技术人才缺失的重要保障。中职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合理设置自身课程,以满足市场需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应如此。但是目前中职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盲目”“盲从”的现象,根本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出现了“所学知识到幼儿园用处不大,或是一点也没有用”的现象。
二、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取向
笔者结合自身在中职校的执教经验,以及与其他中职校学前教育教师、幼儿园管理人员、幼儿园教师的交谈中,获取更多关于中职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学生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具体着眼点和终极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职业技术人才也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各类职业所必需的技术类应用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观念是决定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新时期,幼儿园的新发展、新状况,要求广大学校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师进行培训,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中职校培养的目标就是德才兼备的幼儿园教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所以,中职学校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加强技能类、实操类的课程,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2.扩宽公共课,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从目前中职校课程设置的现状而言,大多数学校都忽略了公共课的重要性。而这些课程怡是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针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课程更是被政治课所代替。所以,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增设包括社会、人文及自然科学的课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提高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增加师德、师风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师观,为学生日后步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设置丰富的教育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水平
应该提前并加大开设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如何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等课程)和组织理论及管理能力等课程,同时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发展水平,体现新的教学技术的发展,并要增设有关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
4.适当调整学科专业课的比例,增加学科前沿知识
教师的一个重大职业任务就是“授业、解惑”,尤其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这一点至关重要。年幼的孩子每天总想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把“为什么”挂在嘴边,教师若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所以应该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才能使学生既可以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又可以随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传授新鲜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志向,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吸引力。此外,应该增加前沿学科的开设,拉近与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体会与了解到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
5.延长教育实践实习时间,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增加学习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采用分段实习,进一步扩展学生实习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并且,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反思,形成一定的自觉反思能力,把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唯一有效的途径。此外,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通过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活动的课时,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胡慧娟
第5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1.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仍按照学科教学任务来进行,大部分中职学校在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声乐课、键盘课及乐理课为主,这就把音乐课具体细分到了几个独立的学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把声音技巧和弹奏技巧作为上课的核心内容,以声乐和钢琴曲目的难度及把握程度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在测试和考核中,也没有考虑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对幼教能力的掌握程度。事实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教师,不是培养“歌唱家”和“钢琴家”。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音乐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在教学中过于强调音乐的学科性。
2.教材的运用与把握不符合学生实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发展时间不长,音乐教材还未形成体系,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学大纲。通常是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内容,但部分学校选择的教材和内容难度大、跨度大,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很少研究教材,循规蹈矩地依照教材内容的顺序来设置教学难度和进度,不符合学生需要。因此,学生往往在学习中感到“力不从心”,还未掌握前面的知识,就开始学习新内容。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这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
3.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实施教学。优秀的幼儿教师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音乐知识应用到幼儿教学是每个幼儿教师的终极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要侧重对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儿歌伴奏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长期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不能紧跟社会需求,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教师也没有针对本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大多数教师主讲音乐理论知识,很少将其应用到实际。从幼儿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中职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和心态不够好,缺乏专业精神和职业热情,在实际工作中不够积极,事业心不够强。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根本就没有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进行专门培训,更没有充分考虑本专业的特点,这就导致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不够牢固,缺乏实践能力,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屡屡发生。
4.学习与就业没有必然联系。由于中职毕业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够好,幼儿园通常会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这样,大多数中职生只能担任与音乐无关的教学工作,如数学、语文或其他学科,并不会涉及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另外,部分教师按照教材简单地唱首歌,或者在某些节日表演即可,根本用不上在校所学的音乐知识。可见,大多数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与实际工作并没有直接联系。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
1.实施情境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情境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而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能与优化后的环境产生共鸣,促使自身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就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主动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教学也会变得更顺利、有效。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运用情境性教学策略可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气氛和真实情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审美能力和教学效率,为学习音乐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音乐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充分说明,学生的现有水平不同,在潜能的发挥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了解各个学生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前,要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对每个学生及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掌握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尽量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分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分层,分层教学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切勿让学生觉得是在给自己划分等级。对于这种情况,可进行隐性分层,教师心里明白即可,无需让学生知道。只有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才能让全体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不牢,在音乐学习中也会经常不自信,缺乏学习主动性。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音乐教师往往以“教”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殊不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给学生,还应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掌握知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作为音乐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音乐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
传统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幼儿教师的培养需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就会令人担忧,也会阻碍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中职学前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文春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4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