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认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既包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也包括对精神世界的认知,两者共同构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全部内容。儿童社会认知主要包括社会规则和权威、观点采择、移情等三个方面,对其的界定比较多。张文新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除了与一般的认知成熟度有关外,还与儿童的社会实践机会和社会经验息息相关。对儿童来讲,获取社会实践和经验的机会与成人相比都十分有限,而作为当今人们获取知识与技能、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重要认知方式——阅读,却能够让儿童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道德认知发展等方面探讨了阅读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观点采择可以理解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能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做出准确判断。实际上,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是个体脱离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从他人的视角审视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儿童首先要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并且能把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而阅读就是培养儿童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中,儿童能够发现对自己和他人共同知觉到的同一事件,彼此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观点,并进一步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整合,最终形成自己较为正确的观点。如,魏剑美的《孩子与乞丐》。
周围的人都笑起来。
妈妈摸摸孩子的头,轻轻地说:“没有,孩子你是对的”。[2]
发现差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观点又应当是什么?在阅读时,因为儿童的认知水平、自我中心程度以及社会实践程度不同,对故事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了不同的观点采择。而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却要求儿童对他人观点做出准确判断,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深刻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不同立场、不同行为和动机,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一般故事所阐述的主题思想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一致的。最终通过阅读,不仅要让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最主要的还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二、阅读与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当儿童在阅读中进入故事情节时,便发生了自我投射,经历了故事中的事件过程,与故事中的角色发生了移情。这种移情不仅会加深了儿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也让儿童认识了故事中所描述的社会。最终通过阅读和移情,儿童不仅理解了文本,更重要的是练习了解决社会性问题的技能,这种练习有助于儿童的相关社会技能向现实转换。在阅读中让儿童所获得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又进一步提高了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
阅读虽然提高了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但不同的阅读体裁
对儿童社会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加拿大一位研究者曾经对文本的体裁形式和阅读者社会能力的关系,对“书呆子”(经常读非小说类文本的人,如议论文、说明文等)和“书虫”(经常读小说类文本的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叙事性、想象性文本(如小说、戏剧、诗歌)的阅读量与移情能力呈正相关,并且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可以提高,并维持了他们的社会判断能力。而非想象性文本(议论文、说明文)的阅读量与移情能力呈负相关,并且对大量解释、说明性文本的阅读,削弱了他们的社会技能。[3]书虫在大量阅读想象性文本,尤其是具有故事情节的、生活化的小说等文体的过程中,进入故事并与故事角色发生移情,获得了大量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技能。而喜欢阅读没有故事情节的、枯燥乏味的说明性、解释性文本的书呆子,因为这些文本的自身特点,而很难从这些文本中去模仿社会经验、习得社会技能,从而导致了社会能力的缺乏。因此,要为儿童选择恰当的阅读体裁,既可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可促进社会技能的获得。
道德发展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行为的过程。[4]儿童的道德发展往往需要借助外界事物(如生活中的权威、偶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不断学习模仿和内化,使其成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合格成员。很多学者都认为阅读对儿童道德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加工,对那些与自身道德发展相关的外在信息进行内化,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外显的道德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儿童在阅读时,尤其要选择阅读那些符合社会正面价值取向和内容积极向上的文本,这些文本能够非常有力地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曾任美国教育部部长的William John Bennett在其著作《道德之书》(Book of Virtue(1993))中阐述了阅读美德故事对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品性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阅读励志类书籍和美德故事,可以感受到故事中的高尚典范人物在面对各种冲突和难题时所表现出的动机和志向。通过阅读这些内容,儿童会有意识地去模仿典范人物的言行举止,并将内容中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水平。系列幻想小说《哈利·波特》深受儿童喜爱,故事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哈利身上所展现的良好道德素质和行为,如正义、勇敢、友爱、协作等,都能使处于同一道德发展水平的儿童认可和接受。
对于社会实践机会和经验有限的儿童来说,阅读让儿童认识了世界,亲近了世界,认识了自己,而成人也不应该在指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强硬灌输某种既定思想和规范,形成某种社会行为,而应让儿童在认识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选择,最终形成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3.
[3]王文静,罗良.阅读与儿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0.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4.
上一篇: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日历分析
下一篇: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一影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