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要真正去获取和了解《指南》的内容,就要去慢慢看,细细品,这样才能真正去更新自己的理念,然后内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暑假里,就充分细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阅读后,有关音乐领域的解读中“孩子的感受与欣赏”这几个字深入我心。这是孩子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让我不断思索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做所思。我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有没有重视孩子的“感受与欣赏”,又如何让孩子去表现、表达自己的“内在体验”呢?我结合以下几个音乐活动的片段反思阐述如下:
音乐活动是情感的艺术,它映射着人类精神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结构。老师在进行音乐活动时,任务就是调动起孩子情感的力量。情感能激发出孩子的灵感和孩子最深层的潜能,使他们更快地达到眼睛、手和脑的和谐,而进入真正的绘画状态,画面也因此产生巨大的飞跃。
打击乐器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将新买来的乐器搬到教室里,照着曹老师的样子在需要让幼儿掌握的几个音阶上贴上标记,开始了我对我们班孩子的打击乐培养!
想到孩子们都会唱音阶了,回到教室,我首先表扬了叫了平时乐感比较好的严思宸来试试,并让EASON边唱边敲音块,EASON为难的走了过来,实践证明,EASON完成的并不好,我有些难受,又叫了几个孩子上来尝试,结果屡试屡败,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刚才不是唱的好好的吗?我也学着导学班王老师的样子在铝板琴上贴上便于幼儿辨认的颜色标签了呀!
分析与反思:注意教的定位,教师应扮演多种角色。
有了《指南》的参照和指引,这个案例让我明白了,在幼儿的主动学习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应是多元的角色:如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促进者、指导者,幼儿游戏的合作者。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如此定位,幼儿的主动学习才有机会形成。
给予孩子体验的空间,我们要坚信孩子的天赐才能,坚信美是可以依靠情感,任由心灵来发现和感受的。《解读》中写到:忽略幼儿自主的感知与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幼儿只有认同教师极其知识,没有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
有了上次挫败,我不敢再那么大意了,心里想,出去看的音乐课也不少了,人家王老师,怎么能把孩子教的那么好呢?左思右想,想起了曹老师的一句话:“这个音乐课,更注重常规的培养,看王老师轻松掌握,她不仅把常规要求都放在她的小结语,连每次的评价语言里也有常规的!”
我先把音块贴上相应的标签,交代了规则后,便请而根据我的音乐提示来拿放小棒。把音块放在盒子上,标签朝外,请了章梓琪上来试一试。她先在带黄色帽子的因快上敲出了这样的节奏:× × ×× ×× ×,同伴们立刻能拍着小手响应:sol sol sol, sol sol, sol sol;接着又唱出了mi音阶,让我惊喜不已,没想到音块的投放,这么快就解决了我的难题,看来我又该更进一步去提升了。
投放初期,看着孩子们激昂的兴趣,我不忍批评他们,但是音块始终是用来学习的!孩子们明明认识了单个的音阶,为何就是不能组合起来像我一样呢?不是要跟我敲的一样准确,跟上基本的节奏就好了。可是,可是……
我分析了我们班级幼儿进行打击乐活动学习时的现状,跟当时几个小朋友交流了一下,发现孩子们的问题出在,不知道sol,sol,是要连续敲2下黄色标签的音块,原因找到了,可是怎么解决呢?汪荔颖带来的一个玩具,打开了我的思路,既然孩子们认识音块标签,为何不干脆做一套颜色打击图谱呢?说干就干,在反复的操练中,掌握的孩子渐渐的多了起来。
可能从
成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动作都非常简单、幼稚,可这都是幼儿自己想出来的,是《指南》教会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他们的年龄、知识经验、动作发展水平等方面去衡量和评价。肯定孩子的创造,那些动作竟那么逼真、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情感,这恐怕还是一些成人所不能及的呢!
《纲要》带给我们新的理念,《指南》教会我们如何去教学,我们将突破原有教学活动模式,尝试从生活中体验感受、在环境熏陶中欣赏和表现,在自主的过程中学会新知,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实践,为音乐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