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为了在方法上给予幼儿帮助,我尝试了多种方法,结果发现几种模仿式的传授都容易形成模式化,而画法步骤教学更容易使幼儿图画变得循规蹈矩、亦步亦趋。所以自主性绘画中的知识最好是让幼儿通过各种观察活动、多种感官渠道或是通过回忆生活来获得。
一、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认知力
一位老画家说得有道理,幼儿画不是书法描红,也不是蒙纸涂画,更不是按套路“填空”,而是幼儿对生活体验的述说。
幼儿早期的绘画不是表现所看到的形象,而是画他们知道的或者是记忆里的形象。幼儿画的是已知道的感受到的已过去的事物,不是看到的正发生的“现在进行时”的眼前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不断进步,而绘画能力的进步实质上也反映了他们认识方面的成长。
一般创作的题材都与现实生活有关,能使孩子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幼儿的绘画能力往往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给孩子提供大量的信息。
如图1是徐若尘小朋友画的恐龙。我觉得倒是更像乌龟,只是在乌龟的背上加上了脊。这很明显的体现了孩子在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经常能看到乌龟,恐龙只是在动画片或纪录片里看到。我们不能说它不像恐龙就说这不是一幅好画。孩子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思维去完成了一个“激情释放”的作画过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仔细看一下,每个恐龙都是不一样的,有站的、有爬的、有长脖子的、有侧面有正面,多生动呀!
孩子的画,画得像的不一定就好,画得好的不一定就像,能反映孩子生活感受或体验的就是好作品。孩子们在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上与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他们认为只有突出主要的,夸张重要的才是最像的。如孩子画踢毽子的腿会比不踢的腿要长,画吃蛋糕的嘴比平时的嘴张得要大2。幼儿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们很能抓住事物的重点。
孩子追求的像并不是生活中镜子般的真实,并不是成人绘画中的超级写实。所以,我们在看孩子的画时,不要拿画上的形象与真的比。其实,教孩子画的像很容易,有一套死板且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安排孩子就这样画,别问为什么,就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学也就显得容易和简单多了,教师也就省事多了。但这个方法剥夺了孩子思考、探索、实践的权力。
二、通过观察生活,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力
幼儿通过观察,养成敏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我们可以从物象的基本特点(物象的基本形)、物象的质地、物象的外貌特点和表情等指导幼儿去观察。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是美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5岁左右的孩子,在认知一件事物时,不是凭理性,而是凭直觉,往往出现清醒、模糊、认知、不认知等多次反复过程,才能被他们真正的认知和掌握。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最简便、最快地画出最好的画呢?我们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分布不同的物象的角度指导,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年龄小、绘画能力差一点的幼儿选择比较简单的景,年龄大、绘画能力好的幼儿可以选择比较复杂的景。
另外可以给幼儿欣赏名家的画,在画中找到了“未知”,才会有“生”,也就会激发出新的、活的东西,看到了生就有了神秘,有了神秘就有了兴趣、好奇和动力,只有在画中找到了“未知”,才能激发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不要小看幼儿的能力,怕他们看不懂,他们完全可以看懂。
南师大黄进博士在来我们学校做有关游戏美育论的讲座时,提到过解读凡·高的《星月夜》。成人都说看不懂就断定这是名家的画。我认为专业的评价已落入了一种俗套,失去了敏锐的洞察能力。而幼儿不一样,他们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看了很害怕,感觉有很多魔鬼;有的说黑夜里风很大,东西都要被吹走了;有的说着火了,有巫婆在跳舞;有的说魔鬼要来了,人们都不敢出来了,星星和月亮也躲起来了。幼儿的感知力远远比落入思维定势的成人要强得多。
三、通过情境激发幼儿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和表现还是离不开生活,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没有生活的内容,孩子是不会有感受的。没有感受也不会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情境,给幼儿看图片、电视图像或讲故事,引发幼儿联想。
正是因为孩子的画是凭联想与想象画出来的,孩子的画才不具有客观的真实性,是虚幻性的形象或场景。但也不是完全不真实,它是幼儿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特有的绘画语言,这也正是幼儿绘画的魅力所在。比如,孩子画中的图案和色彩是他们的创造,他们在毛驴、大象、骆驼、螃蟹、老鼠等单灰色的动物身上画出漂亮的花纹和图案,这没有什么不妥。如果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不能画,那还有什么创造呢?对孩子来说想象比真实更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想象力,只是能否得到正确的开发。在美术上出现了缺乏想象力的所谓“差生”,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教师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产生了“差生”。如孩子在幼儿园学画时,通常在纸的左上角画半个太阳,然后往右一溜云彩一排小鸟,积木似的小房子,冒着烟的小圈圈几乎在每幅画里都出现。
教师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只提大的目标,大的设想,不作具体的画法要求。比如我们画“春晓”,我们只要求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诗歌,画出你想象的景色。在指导上只点拨启发,在画法上完全放开,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了这样的活动环境,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或更离谱的想法都会涌现出来。教师再给予不同个性的幼儿不同的指导,这样,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画出来的画质量还高。
图2是张玖勐小朋友画的想象画“春晓”,表现出了春眠、啼鸟、风雨、花落。整幅画主次分明,画面丰富,内容多、满,形象感强,表达清晰,有自己的思想,体现了孩子的个性。尤其是为了突显花落,他把花画到了天空中在飘,这使整幅画都活了起来,这样大胆的创新思维是值得鼓励的。
参考文献:
[1]孙露苗.《美术活动中儿童兴趣引领策略》,2002-2005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优秀文集第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