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我区的幼儿园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乡镇一级的幼儿园,办学条件与城区幼儿园有一定的差距,独立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明显不足。
我园地处本区的行政、教育、文化中心。2003年,我园被确立为区域范围内的教师自培基地和园际研修中心之一。为了让城区和农村幼儿园建立优质、多元的教育合作关系,组建民间意义上的园际课程研发共同体,开发建设具有武进地方特点的园本课程。我园在立足园本的同时,放眼区域,开展课程研发工作,努力让农村幼儿教师能及时获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提升区域学前教育的整体品质。
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是多元化的,但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一个地区的所有幼儿园。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发展应该是多元化与本土化并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发幼儿园区域性本土化课程”的研究课题。
二、课程研发机制
(一)从各自为政向彼此关联过渡
成立“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发幼儿园区域性本土化课程”课题组,并以我园的“教师个人工作室”为联系点,采用分散和集中的研究实践形式。课题组集中研究确定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要求后,各协作园进行分散式研究。平时,工作室领衔人在课题组会议中了解本阶段的研究重点,再传递给工作室中的教师。各园的研发过程既各自为政,又彼此紧密相连,每月通过课题协作组会议进行联系,以保证研发同步和协调共进。
(二)形成点面联动的研发组织
以我园为主体,形成点面联动的课程研发组织,“点”是指我园教师个人工作室,“面”是指本园全体教师和协作园教师。课程研发组织成员不仅是本园的领导和教师,还有很多本地区协作园的骨干教师。每人根据自己的教育特色或研究方向,参加某个教师个人工作室的课程研发,形成以点带面的研发机制。这种平等、合作、互助的民间研发组织正在逐渐生成、壮大,并发挥它草根式、紧密型的实践研究效应。
(三)本土区域课程资源共享
区内协作园间可以共享成熟的主题活动资源,并且通过各园的实施完善活动。另外,我园还依托课题定期邀请周边协作园开展《有效开发利用地方资源》主题沙龙活动。这样的网络沙龙活动能有效帮助区域各乡镇幼儿园教师将零碎、模糊的经验迅速转化为具有指导价值的教育“软”技术,在架起沟通的桥梁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园作为省示范园在本区的示范辐射和交流研讨作用。
(四)开设特需服务
为了实现“互助合作,分享成长”,我园开设特需服务,从关注本园及区域各乡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特殊需求出发,为教师和协作园的课程研发排忧解难。本园教师及协作园教师通过“特需服务申请”卡,提出课程管理及研发的实际需求。这体现了“特事特办”“急事即办”“难事众办”的研修服务和课程管理宗旨,使之真正成为为本园教师和协作园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绿色通道。
三、课程研发策略
(一)查找梳理主题包,明晰活动的开展要求
我们规定了本园的主题活动案例基本格式,即主题包。内容包含:主题背景、主题目标、主题课程网络、活动组织与实施、相关资源、环境创设、主题反思与分析。制作主题资料包的意义是记录下主题开展的点滴,并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给别人以借鉴。我们不追求主题包做得如何精致,重要的是要体现主题包的实效性与过程性,让师幼一起参与进来。
(二)整合本土资源,凸现课程的本土特色
1.挖掘区域性本土资源,让主题活动更具地域特色
本土资源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它超越了教材和幼儿园园内资源的范围,为幼儿综合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素材。我区主题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如:常州中华恐龙园、古运河、奶牛场、春秋淹城;湖塘镇的纺织厂和汽车城;邹区镇灯具城和横林镇地板城;武进区的竹园、茶园、桃园、太湖湾、天目湖等。我们梳理了这些地区资源并进行了实地调查、汇总筛选,挑选出适合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的环境与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库。利用课程资源库和主题包,教师成功开展了多种主题活动,如结合我镇纺织业开展的大班主题活动“家乡的布”;结合江南水乡的地理条件开展的大班主题活动“水乡的桥”;结合太湖湾附近的茶场开展的中班主题活动“与叶子有约”等。
2.利用社区与家庭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
除了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主题活动,教师还必须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大环境,将校园的艺术活动辐射到社会,形成幼儿园与社会的互动。如:在大班“快乐的六一”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去社区画长卷画、文艺演出,让更多的幼儿、成人分享节日的快乐。同时,我们还邀请社区的老年文艺队来幼儿园为幼儿表演锡剧、越剧等地方戏剧。另外,亲子活动也是主题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我们将幼儿园教育向家庭自然延伸,与家长共同分享教育经验,促进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亲情得到升华。如:中班“五彩的秋天”主题活动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水果拼盘”;大班“中国娃”主题活动中,教师、家长一起策划了活动内容,开展了梨园飞歌、戏曲知识大比拼、“女驸马”双簧表演、戏曲时装秀等活动。
3.共享“课程资料文件”,整合区域内课程资源
教师借助主题包和课程资源库开展了具有班本特色、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求教师将本次活动整理成文本资料上传至幼儿园服务器中,形成“教师课程资料共享文件包”,便于其他教师借鉴、学习。另外,依托“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发幼儿园区域性本土化课程”的研究课题,我园邀请了区域内六所姐妹园一起研究实践,形成武进区内分布合理、本土特色鲜明的研究网络,定期开展交流与协作、整理与分享活动,共同构建本土化的课程
资源。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首先,关于主题的整体化。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应是统一的、整体的,因此主题必须考虑幼儿的整体发展,但是教育要求的整体性和幼儿在活动发展过程中兴趣的关注点有时并不一致,所以整体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被破坏了。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探索。
其次,关于主题的个性化。不同幼儿的兴趣、能力和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主题活动要使每个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表现和表达,使每个幼儿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在现实中要真正实现这一点还存在着一些限制因素。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总结实践经验,确立“专家引领,骨干钻研,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的课程研发机制,让协作园教师更好地分工协作、交流分享,开发更为完整的本土化主题活动序列,健全更加扎实的手段与方法,发展富有个性的幼儿,成长专业化的教师,构建适合本土幼儿的区域性园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