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注重对幼小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成了大家的共识。我们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营造以尊重、平等、理解和沟通为主的良好的心理氛围,适时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添加营养,从观念的转变入手,为他们的心灵成长注入健康活力。
一、各领域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领域教学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其心理培养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以实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观念。如音乐、美术活动作为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满足幼儿的美感需要,使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追求真善美,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使身心愉悦。如语言活动中的故事教学《三只蝴蝶》,其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幼儿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优良品德。又如体验活动《小小建筑师》,其目的除了培养孩子健康活泼的性格外,还可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品质。
二、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我园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激发幼儿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自找伙伴、自选材料、自定玩法,发展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关注个性,正面引导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沟通家长,及时把握好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喜好。针对孩子们之间的种种差别与冲突,善于发现、及时解决,尽可能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喜好。有的外向,喜欢交往,却不知怎么交往;有的调皮、好动,喜欢打打闹闹,却不知可能造成的后果;有的内向,喜欢一个人独处,对人、对事都是十分地被动、甚至表现得无动于衷……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最初阶段及时了解,掌握好第一手资料,不同对象,区别对待。对于平时喜欢乱跑乱跳的孩子尽可能多地把他们留在身边,多带个心眼;对于有攻击行为倾向的孩子更要做到多关注、教育,做到在一开始就阻止,以防意外发生。对于不会交往、分享的孩子,要注意耐心引导,将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从小事入手,关注细节,让孩子在一日生活中逐渐地懂得与人相处的方法……
(二)正视问题,交流沟通
对于在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冲突,一定要做到及时地发现,及时地在集体面前讨论商议,让孩子们明白其中的利害,引导孩子与老师一起,共同出谋划策,制定集体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问题的提出要针对事件本身,切勿指向性不明确,因为孩子本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如果老师说得不是很明白,往往会使孩子“误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交流效果。带着问题与孩子们交流、沟通,交流中再现问题情景,让孩子们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注意孩子在前,老师在后;问题在前,答案在后,将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育,真正地让所有的孩子懂得是非对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孩子们心服口服。
(三)故事叙述,感受过程
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可以说,没有哪个孩子是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想玩同伴的玩具却不知道如何协商、孩子想告诉同伴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却不知道怎样与同伴沟通……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孩子不会与同伴交往所导致的。针对这些问题,恰当的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然而,通过沟通,表面上孩子们已经能与老师达成共识了。但是我们沟通的对象毕竟是些孩子,是一群似懂非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孩子,他们往往会由于自己理解及认知上的特点,过不了几天,又重蹈覆辙、恢复原状,将这些所谓的规则忘得“干干净净”……日常生活中老师将这些问题巧编成小故事,让孩子们及时地去巩固、复习,一定会促使孩子们印象深刻、铭记在心的。比如,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将它们改编成“动物小伙伴”的故事:一天,小羊、小猫、小狗在一起玩,小羊带来了它心爱的洋娃娃;小猫带来了它最喜欢的小汽车;只有小狗什么也没带,它羡慕地看着小伙伴们玩耍,一声不响地走到小猫面前,伸手去“抢” 小汽车……生动的故事紧紧地牵住了孩子们的心。听完故事,孩子们都认为小狗不对。接着,老师就此因势利导,让孩子们自己去议一议:如果,你是小猫,你会怎样处理?如果你是小狗,你又会怎样做呢?就这样,让孩子们在这些听一听、评一评、议一议等活动环节中巩固与明白小伙伴之间要友爱、谦让、懂礼貌……
(四)利用情景,体验关爱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老师利用游戏,结合孩子们游戏交往中出现的点滴状况,有意识地加强引导,让孩子们在一定的游戏情景氛围中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
——小吃店里的顾客真多,“快让他们坐下来吧。”“稍等片刻”“排好队,千万不能插队呀”,渐渐地孩子们懂得了应学会等待、学会谦让。
——今天的“娃娃家”,“爸爸”“妈妈”怎么在抢玩具了,这样的话,还能当“爸爸”“妈妈”吗? 应怎样做才像真正的爸爸妈妈呢?带着问题,我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开了……最后,与孩子们达成了一致的共识:爸爸妈妈是一家人,应先商量,谁负责什么,谁去上班,应该做到先分工再合作……
三、在家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家庭和睦,温馨融洽,文明民主,有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塑造。相反,家庭经常争吵,父母关系紧张或生活动荡,孩子就犹如惊弓之鸟,致使孩子孤僻冷漠,逐步可能成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应围绕着尊重、平等、理解和沟通四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持续和延伸。
(一)尊重个性,平等交流
孩子虽小,但同样也有被大人尊重的权利和需求。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加以引导,使孩子能主动地愉快地胜任各种事情,并努力做好。当孩子有缺点和错误时,切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孩子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以免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和反叛心理。而应通过平和的交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么改正。平时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细小进步,多鼓励,勤表扬,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家长应善于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往,平等交往的关键在于不居高临下,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认为孩子说的肯定没有道理。多一些商量,少一些命令。平时心情不好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自己的不悦转移到孩子身上。处理不当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平等地位。
(二)理解兴趣,沟通情感
幼稚、好奇和冲动是孩子的特点,我们常常难以理解:一把泥土一个沙堆为什么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什么家中洁白的墙壁乃至干净的被单,总惹来孩子的乱涂乱抹?为什么整洁的房间或庭院总被孩子弄得混乱不堪?如果你改变思维方式蹲下来与孩子交谈,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尊重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愿望和要求,真正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引导孩子,那么与孩子关系会变得十分融洽,孩子每天也充满了快乐。
交流和沟通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捷径。通过交谈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沟通情感,使自己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所以,我们应多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善用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时间,比如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可以问问孩子在园里的事情;去商场可和孩子说说喜欢的物品;看电视时,就某个人物或情节和孩子谈谈各自的看法等等。这种交流的习惯和气氛,会使孩子从中得到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感。
四、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社区生活是丰富、鲜活的教育资源,于是我们在主题活动《安全小卫士》中,鼓励幼儿主动与警察叔叔交流、沟通,观看图片展,和警察叔叔一起指挥交通,看消防员叔叔们的消防表演等,通过这些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的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许多安全防卫的常识,同时提高了交往能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视野,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探索欲望。
在与孩子们的充分接触、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会喜欢你、接纳你、关心你、温暖你,与你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而每当你付出一份真感情的同时必会获得一份纯洁的童心;同时孩子也学会了与人友好相处、快乐合作,作为成人,一定要及时地重视与引导,让孩子充分体验友好相处给大家带来的快乐,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