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许多人认为只有成人才有压力,儿童的生活则无忧无虑。但大量研究告诉我们: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严重制约着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的心理压力源
心理压力源是指向个人适应能力挑战的因素或作用力,也是引发压力反应甚至产生疾病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压力源存在于自身或外界。自身的压力源称为内因性压力源,幼儿的内因性压力源主要包括自身能力不足、外表、受伤、调皮、坏习惯、渴望独立等。但由于幼儿还未消除自我中心现象,其自我概念具一致性较高、区别性较小的特点,而且往往不符合现实,并且他还不能凭借外在的标准自我评价,因此来自自身的压力较小。因此,笔者主要阐述幼儿的外因性压力源,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父母方面
父母方面的压力源主要包括: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父母没时间陪伴、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脾气太坏态度粗暴、抽烟、比较、吓唬、未履行承诺,不接送放学等。例如,我们过早地将社会的竞争强加于孩子身上,对他们期望过高,要求过严。“要他们去注意那些同他们没有一点儿关系的问题,例如他们将来的利益啦,成年人是多么幸福啦,长大时别人将对他们多么尊敬啦,这些话对没有一点儿远虑的人来说,是绝对没有意义的。”这些无意义的事,不但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还可能使孩子产生生理疾病。
(二)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的压力源主要包括:教师和保育员惩罚批评、教师误以为他做了坏事、未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上课没表现机会、对孩子态度不好、冷落孩子、不公正、无意的伤害或忽略。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精神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精神环境是一种心理氛围,它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情意系统,稍有不慎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有一个小班孩子突然不去幼儿园,经过反复询问,孩子说:“老师不喜欢我了”。原来,老师每天早晨都在教室门口迎接孩子,抱着孩子亲亲,唤声“宝贝儿”,可是某个早晨,因为孩子多,老师没注意到他。就这样,孩子的心理压力在无形中产生。
(三)同伴方面
同伴方面的压力源主要包括:同伴排斥、同伴间的争执、被同伴欺负和嘲笑、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同伴竞争等。除父母外,同伴是幼儿最主要的接触者。同伴关系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影响着幼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难免会产生冲突、竞争,而幼儿在社会性交往和人际关系处理上还不成熟,对人和事物的理解还不全面,这都可能导致幼儿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但其实幼儿在日常交往中已逐渐意识到同伴不会像长辈一样迁就自己,想要和同伴分享就得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因此,同伴关系所造成的幼儿心理压力其实并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普遍。
(四)环境适应方面
环境适应方面的压力源主要包括:饭菜不合胃口、去拥挤的商场、不习惯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噪音或被别人打扰、脏乱、黑暗、陌生的环境或人。由于幼儿的经验有限,调适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压力。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曾说:“一般孩子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基本上体重都会减轻,主要是适应的问题,还有的孩子会生病,有的甚至还会像在幼儿园一样尿裤子,大便拉到裤子里等。”可见,环境适应造成的心理压力已对部分孩子造成生理不适。
(五)学业方面
学习方面的压力源主要包括:功课不会做、作业做不完、小学、兴趣班、对活动不感兴趣、学的东西太多消化不了、学习跟不上。虽然幼儿还未进入学龄阶段,但家长为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幼儿园呈小学化趋势。小学化课程、兴趣班使得学业也成为幼儿重要的心理压力源。而成年人往往对此认识不足。一个5岁女孩的母亲给孩子报了三个兴趣班,“报英语班是因为外面的培训机构比较注重方法,我不想孩子在开始学的时候就被机械的方法抹杀了兴趣;报舞蹈班是因为气质需要;报数学是因为女孩数学容易落后,要提前打基础。”似乎样样在理,可孩子的意愿在哪里?这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你注意到了吗?
(六)其他
其他方面的压力源主要包括:媒体中的暴力恐怖镜头、生病打针吃药、看到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物品、分离或死亡、经济、意外事件、动物、危险、坏人、鬼怪、找不到父母、被吓唬、天气等。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因而不可避免会对某些未知事物产生担忧和害怕,再加上在观看影片时缺少成人的解释、开导,因此产生压力在所难免。一个4岁孩子在幼儿园观看了消防纪录片,其中出现若干火灾场面,他回家后就催促妈妈买灭火器,并且一个房间放一个他才能入睡,这种紧张的情绪过了约两个月才有好转。
心理压力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消极情绪体验,其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二是个体对刺激的认识,二者兼备才会产生情绪。压力源为幼儿提供刺激情境,而幼儿对刺激有认识。这就构成了心理压力。但由于幼儿较低的认知水平和贫乏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对待刺激情境时往往会有错误认知,这些错误认知对他们所产生的压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成人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二、幼儿心理压力的外部表现
(一)生理反应
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压力过重会出现腹泻、皮肤病、噩梦、食欲不振或拒食并持续很长时间、体重减轻、睡眠不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脖子僵硬、体温增高、口干、手心出汗、双膝颤抖、胃疼、头疼等症状。有时幼儿会经常诉说身体不适但又没任何外在症状。同时,各种认知反应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如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有的研究还表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紧张压力与他成年后患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癌症等疾病有密切联系。
(二)行为反应
有些幼儿在压力情境再次出现时会立刻表现出承受压力的样子;有时有逃避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倒退性行为,重度压力会产生压抑行为,有时还会造成自伤或自杀。七八岁的孩子就已经会产生自杀念头,尽管他们不明确死亡的概念。心理压力的行为反应一方面是心理压力直接造成,另一方面,可能是心理压力干扰了问题解决、判断与作决策的能力而间接地
使儿童无法控制行为。
(三)情绪反应
会出现耐心降低、烦躁感提高、易哭闹、睡不安宁、时常感到害怕、赌气、消沉、安静、不活泼、丧失信心等等情况。在儿童的情绪发展的趋势中,情绪表现的形式是从外显到内隐的,而在幼儿期,情绪一般外显。这有利于观察和及时疏导。
(四)个性反应
医学研究表明在行为上压力会导致自卑、退缩、孤僻、沉默寡言或脾气很坏、易暴怒、不听劝告、爱钻牛角尖等问题。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表现差挨了骂,他就会很难过,很害怕,也很自卑。久而久之,就会对他的个性产生影响。
不难发现,儿童感到心理压力时的各种反应和成人相似。所以我们不能误解孩子的“求救讯号”,更不能施以打骂或责备。试想成人即使拥有较强自我调适能力,也常感到在压力前的无助。而孩子由于各方面能力的限制,自己没能力自我调适,而我们却无视这些“讯号”,继续施以压力,岂不是太残忍?另外,每个孩子因为性别、性格、压力源等因素的差异,其面对压力的反应不同。所以成人应仔细观察、询问,细心甄别,别开错了“药方”。
三、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
压力是一种会引起不适或压力感的某一个人或某事某物。这种定义暗示了一些刺激或力量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并引起积极或消极的反应。这和自然科学中的“压力”类似:包含许多外力(压力源)引起的紧张。例如,在泛滥的河水中,无数的木头和碎石的冲击力可能对桥柱耐受力来说是太大了。相同地,太多的压力相对某些人的承受力来说是过重的负担。使用这个定义,个体的压力源和桥柱的冲击力没有区别。如果我们持这样的理解,那么良好应对压力就意味着:
(一)减少幼儿面对压力源的次数
过度压力或过多压力源都会对幼儿造成危害。在清楚了幼儿主要的心理压力源之后,我们应着力减少使幼儿产生太重压力的外界因素。如父母应尽力避免在幼儿面前冲突,以免增加幼儿的不安全感。在“牵涉到孩子的事情上,要配合得如此恰当,以致在他看来,这两个人就如同一个人似的”,以免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再比如,父母应严格限制幼儿接触媒体的时间,并选取适宜幼儿年龄的内容。暴力、血腥、恐怖的内容家长要避免让孩子单独接触。对于灾难纪实片,成人要与幼儿一起观看,并注意解释和安慰。减少压力源次数不单是“屏蔽”,很多压力其实是幼儿错误认知造成,所以还要注意改变幼儿错误认知,排除不必要的压力。另外,“不面对”也是减少压力源的方式,带孩子走进自然,让孩子接受自然的陶冶,在自然宽大温暖的怀抱中,孩子的一切压力都会抛于脑后。
(二)提高幼儿的抵抗力或承受力,不让幼儿不堪重负
个体存在于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压力客观存在。一味减少面对压力源的次数不可取,这相当于不“注射疫苗”。个体必须不断适应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心理压力。所以,从小培养对各种环境的抵抗力或承受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是遏制心理压力产生的最有效法宝。“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家长应把性格培养作为提高幼儿抵抗力或承受力的突破口,因为乐观向上的性格可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儿童有较强的自尊和自信时就会有勇气、胆量和辨别力去面对压力,而拥有良好性格的人由于适应能力强,本身也不易产生压力。在培养良好性格的同时,一些针对具体压力源的能力也亟待培养。如注重培养倾诉的能力。再如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三)注意早期预防,及时采取行动,减少严重危害的发生
有一种小虫子很喜欢捡东西,在它所爬过的路上,只要能碰到的东西,它都会捡起来放在背上,最后,小虫子被身上的重物压死了。这则故事反映了压力的积累效应。压力客观存在,并不断产生,所以我们必须不断释放,否则我们会像那只小虫子,被逐渐积累起来的压力给压死。释放压力的方式主要有两个:第一,转移注意力。压力太重背不动,那就放下来不去想,把注意力转到轻松快乐的事上;第二,换角度思考。心理卫生学家告诫我们: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多方面看问题。由于儿童年龄太小,不能自己转移注意力或多角度思考,成人有责任帮助儿童进行调适。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让特异的征象经过一再地显示或确实证明之后,才对他们采取特殊的方法。”成人对幼儿心理压力源的认识和幼儿本身的压力源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心理压力源之后采取行动才能事半功倍。家长是幼儿最亲近的人,而且几个家长只关注一个孩子,更易觉察幼儿各方面的变化。而幼儿园里孩子多,教师工作繁重,教师做不到对每个孩子的各种变化的细致观察。所以, 两类“重要他人”应优势互补,多沟通以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
(四)有效利用心理压力
压力是一种适应性行为,使儿童从生理和心理都更好地应对可能危及他们安全或安宁的人、事或物。所以,心理压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需的。“为了要感到巨大的愉快,就需要他体会一些微小的痛苦;这是他的天性。身体太舒服了,精神就会败坏。没有体会过痛苦的人,就不能理解人类爱的厚道和同情的温暖;这样的人势必心如铁石,不同他人相往来,他将成为人类中的一个怪物。”
我们要充分挖掘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让适度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和活力,激发内在潜能。另外,我们也可在适当时候利用压力源矫正幼儿不良行为或习惯。例如,教师要求幼儿回家后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要求幼儿遵从园内一日常规,父母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予满足,适当的惩罚,适量人际冲突等等。利用心理压力的过程中,难点在于选择压力源和把握度的问题。父母和教师必须区分幼儿应承受的压力和不应承受的压力,并把握幼儿所承受的
压力程度。
四、自我评析
1.选题起因。
通过众多资料收集,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幼儿的心理压力远大于我们成人的想象。而且目前幼儿心理压力的年龄分布有越来越小的趋势。然而虽然心理压力方面的文章颇多,但针对幼儿阶段的心理压力问题的文章却不多。另外,笔者《早期教育》杂志上对我校刘云艳教授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专访,更坚定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决心,希望能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索出一份力。
2.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幼儿心理压力源是什么;第二是幼儿面对压力的表现是什么;第三是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如何应对幼儿的心理压力。而前两个内容都是第三个内容的知识基础。我们必须首先知道幼儿的主要心理压力源和学会观察幼儿的心理压力,我们才可以正确地应对。
3.创新之处。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第三个部分,首先是四点“应对策略”的逻辑关系,笔者从“心理压力”的定义入手,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压力”概念,认为“个体的压力源和桥柱的冲击力没有区别。”将自然界减小压力的方法移植到减小幼儿心理压力上来,以此推出这样的逻辑关系:减少压力源;增强抵抗力;提早采取行动;有效利用压力。另外一个创新点就在于第四个应对策略,在其它的参考文献中也有提及这一点,但都很零散,没有将它上升到“应对策略”的高度上来谈。笔者通过对自然界中的压力的分析,认为这也应该成为应对幼儿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赵静,袁爱玲.儿童心理压力及其调适能力的培养.山东教育,2004(15):48,48.
何亚柳.大班幼儿心理压力及其来源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4.
: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13,35,10,111,79.
张雪.试析幼儿园精神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教育导刊,2004(11):11.
张菊芳.4-6岁幼儿心理压力源探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0):48.
杨玲主编.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08, 211.
李江雪,申荷永. 3至6岁幼儿心理压力源与表现.社会心理科学,2006(1):81.
张欣欣.不可忽视的儿童心理压力问题.中华家教,2008(7):17.
上一篇:幼儿园舞蹈教学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