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给予参与者明确的阅读目标,并对参与者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参与者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交流阅读体验,让参与者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主体参与;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十分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对阅读教学的重视。《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从历年大学英语考试试卷的构成来看,阅读分数比重也较大,这些都说明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力。速度越块,理解率越快,则阅读效率越高,所体现的阅读能力也越高。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中,教师不仅仅是对语篇内容和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交流阅读体验,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大学学习及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定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依据阅读特征,激活参与主体
对于参与阅读主体(学生),要求心智的全方位参与;而教师要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阅读活动。就某一次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动或刺激使其转化为自我阅读的需求,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的现状。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阅读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因此,阅读体验的强烈程度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具体体现。
目前,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是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和上,而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课上只是“听众”。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必然会导致 :大多数学生会失去课内阅读实践的机会;这些学生往往也缺乏自我发起课后阅读的动力。因此,对大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
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桥梁。学生通过体裁和风格各异的阅读文章,体会和感受英语国家的风俗,以及语言运用习惯和特点。因此,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美文学作品,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趣。
二、明确阅读目标,增强参与动力
明确的目标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动力。针对学生对阅读目标模糊不清的现状,首先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使学生在明确阅读目标的基础上,产生达到目标的内驱力,增强参与阅读活动的欲望。《教学大纲》规定:在阅读速度方面,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要求学生每分钟阅读50个英语单词;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下述能力:1、掌握所读教材的主旨大意;2、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根据;3、既理解字面意思,也能根据所读教材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4、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我们在给学生提供我国教学大纲阅读目标的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美国全国统一的阅读速度标准:在阅读速度方面,要求低年级学生每分钟阅读80—158个英语单词,要求中级年学生每分钟阅读175—204个英语单词,要求高年级学生每分钟阅读214—250个英语单词,要求大学生每分钟阅读250—280个英语单词,鼓励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向英语国家对学生的阅读标准靠近。要求学生根据这两项阅读目标,参与制定班级各学期的阅读目标和切合自己实际的个人阅读目标,确定长远的学习目的和短期阅读目标。作到有的放矢,不断改进学习。自己要对学习负责,不过分依靠老师,积极主动地给自己提任务,如在提高阅读综合能力的同时,分阶段集中阅读科技、文化、体育等不同领域的英文材料。
美国语言学教授克拉申的“习得——学得论”曾谈到习得与学习是成人逐步学会第二语言的两条途径。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进行消遣性阅读的过程就像儿童学会母语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自然学会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学生增强语感是有意的;而学生进行学习性阅读,是有意识地学习,其重点放在了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则,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活动等中。通过这个途径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占学生知识沉淀的大部分。因此,学生应在进行阅读时,明确英语的表现特点和自己的阅读目标,恰当而合理地安排消遣性和学习性阅读活动。
三、优化阅读习惯,创造参与条件
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平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数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阅读速度普遍较慢,而且独立阅读教材的内容也有困难,教师不得不在课上花大量时间讲解,以求按规定的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尽快优化新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为其作为阅读主体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消除障碍。教师应抓住学生刚进入大学这一“转折点” ,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
阅读理解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运用已学过的字、词、句知识和其它社会知识,结合文章前后内容和自己的情感活动,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的过程。首先,教材内容编排顺序要清晰。编者可按学生理解过程组织材料,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即按理解过程中的各阶段层次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理解过程中“记忆”阶段为例,“记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将前后的内容联系起来,理清线索和思路,因此,编者可以从易到难选择一些细节描写多的文章,然后就有关细节设置问题。另外,编者也可以依照学生易犯的错误,如代词的指代的问题,长句的理解,以及特殊语法现象等,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阅读材料。经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会有意识地避免理解上的“误区”。总之,教材内容编排原则清晰,就会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到自己阅读中会遇到的问题,并感受到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生阅读的训练效果和理解力的提高,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经常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做到自觉自愿地多去涉猎阅读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学生明白提高阅读和中心环节是对全文的理解,对文章的文化内涵的认识。这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讲:阅读理解的过程可归纳为“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词汇、句式、全文理解和阅读速度是形成阅读技能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和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还要对文章的思想、观点、介绍的内容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及表达方式进行综合分析,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理解。教师还应对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进行专门训练,如让学生理清线索,概括大意,推理判断词意并理解文章的内涵,以提高他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教师还要严格控制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速度,因为阅读速度制约语感而又促进语感。学生的词汇量少,反应慢,会造成学生语感差,理解差,进而影响其阅读能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训练和指导一些阅读上的细微问题,如训练学生减少回视、停留、扩大视幅等基本技能。
四、增加参与机会,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上来,中心聚焦在如何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通过有目的训练成为具有阅读能力的独立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自己不折不扣地经历阅读理解的过程和思维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阅读时间,提供阅读机会。这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从另一角度看却有其优越性:促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畅游于阅读内容中,摆脱对词典、参考书的依靠,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凭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过程。这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专注品质。读前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给出益智、启发、引导性的思考题,以便学生阅读时准确地捕捉信息,有的放矢。
(二)运用语篇结构,树立语篇意识。从语篇角度出发,居高临下,有利于学生获得总体信息。比起只抠单个的无联系的字、词、句来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中时刻有语篇的整体存在,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段落大意、全文主旨、作者意图、言外之意的理解上,由初级的、简单的印刷符号解码发展到高级的、复杂的逆向思维、还原思维,对文章作者、文章本身、文章背景、作者背景进行解读,将阅读活动的坐标锁定在语言层次、深层结构、语义和认知水平上,使整个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一气呵成的而不是被断续分割的过程。
(三)排除语言阻力,突破文化障碍。如果对文章的语言不熟悉,例如生词太多或语法结构太复杂,可能会引起阅读困难。文字符号是语言的代码,语言又是客观事物的代码。但语言形式上的难点不是唯一的阅读障碍,即便语言上没有任何问题,阅读也不一定容易,因为文章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决定其难度的唯一因素。通过一些实证性研究揭示出,对一篇文章缺乏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的背景知识可能导致阅读理解困难。这个“背景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文章作者写作时及作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所以,排除语言阻力尤其克服表层和深层文化迁移来进行有效甚至高效的阅读还取决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读前可提供、推荐有关参考资料,以便使阅读过程趋于更加顺利,摒弃依赖心理。
(四)阅读方法恰当,阅读技巧得当。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阅读方式的不同。通过阅读者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理解效果,体现出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从而使课上实施单一或综合性的技巧训练更有针对性,防止盲目、生硬地套用。例如鼓励学生广泛储备各方面的知识。善于以新联旧,将孤立的成份组成有规律的系统。经常将旧的语言知识与新知识挂钩,学生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自己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学生应运用各种方法全面理解语篇的意义,比如利用上下文、猜测、翻译等,不仅仅局限于理解语言表面含义,还应更多地了解语言背景知识,文化内涵的反映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等。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作为一种技能,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和思考的。
总之,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词汇、语法, 即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阅读的另外一个目的就开始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他们需要通过阅读获取语言以外的其他信息。因此,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培养他们这种能力,应强化阅读和阅读策略的教学, 从而使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成为阅读过程的自然产物。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并研究于阅读教学,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地利用它,培养出具有更高英语水平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葵、俞君立.阅读学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2〕li markstein、 li hirasawa. 发展阅读技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年。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
〔4〕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科学出版社,1999
年。
〔5〕胡春洞、王才仁.
英语学习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ingyujiaoyu/5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