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嫦鹤杨纯丽刘傲冬
论文关键词:图式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文化图式建构模式教学实践文化能力
论文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基于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文化图式建构模式,以期在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文化能力。本模式强调学生作为主动的知识探寻者,在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下积极建构、调整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图式,以便在跨文化交往中适时激活相应图式,成功进行交际。并详细阐述了笔者在其教学中实施该模式的全过程,并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信息时代和经济
全球化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然而,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使交际受阻,甚至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在外语学习中除了发展语言能力外,还必须发展文化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
20世纪8o年代,在我国外语教学界,以胡文仲、邓炎昌和刘润清为代表的学者倡导在教学中要进行“文化导入”,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WwW.lw881.com今天,发展学生的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学生的文化水平却不容乐观。本文作者曾用王振亚(1994)设计的文化试卷测试长春师范学院59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能力远低于其语言能力。就这一问题,作者认为主要归咎于以下五点原因:一些外语教师自身缺乏目标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自然省去文化信息;学生一味地追求考试的高分,而各种考试却很少考察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许多教师把文化教学看成是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简单罗列;文化知识的传授简单机械,缺乏系统性;学生是文化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学习热情不高。
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发展学生的文化能力呢?本文作者试图从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中找到答案。
二、理论背景
1.图式理论
barltet(1932)认为图式是一种背景知识,读者(听者)就是基于这种背景知识来理解和回忆语篇的,理解是读者(听者)和语篇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语篇引发了读者先前的相关信息或图式。因此图式被认为是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人们趋向根据自己已有的图式来理解和解释事件或现象。研究表明,适时激活相应的、完整的图式会使人更好地理解某一事物。
图式有各种表现形式,他们互相包含构成一个系统。而每一个存在的图式都留有“空白”,可以添充各种各样的信息。carrell(1988)把图式分为两类:内容图式(关于语篇内容的背景知识)和形式图式(关于语篇形式、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文化作为图式的一个构成因素其作用不可低估。在一种文化氛围里成长的人自然会带有其特定文化的特征。这些文化图式影响着一个人观察世界的角度、对过去事情的记忆方式以及对于某种情景的理解与判断。
那么,如果建立的图式存在某种缺欠,例如:图式缺省(指一些概念为某一种文化特有)、图式冲突(两种文化的不一致现象),那么就会对跨文化交际起到阻碍作用。人们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尽可能地多接触目标文化并建立相应的图式。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piaget。他创立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说,并坚持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piaget(1971)的认知建构主义认为一个人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而且他头脑中原有的模式也会根据新的经验加以修改。vogotsky(1978)的社会建构主义则强调在学习者和教师、同学之间应建立一种合作、互助关系,教师和同学适时的帮助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知识积累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建构性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全新的教学方法。
三、文化图式建构模式
本文基于以上两个理论,提出了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
本模式(如图一)强调文化学习应该是教师、学习者和同学在课上及课下的互动过程。处于中心位置的学习者可以是班级中的任何一名学生。学习者和同学之间的箭头表示在文化图式建构过程中的商讨和合作。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箭头表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评估者。
在文化图式建构过程中,学习者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对象转变为主动探寻者。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的合作协助下,学习者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之异同,从而建立相关图式或调整已有图式。当然,这种文化图式的自主建构和调整是在老师的指导、监控、补充和评估下完成的。
本模式主要探讨以下三种文化图式建构方法:
(1)文化知识习得法
此方法主张由学生自己挖掘诸如书籍、杂志、报纸、影音及网络等资源,直接接触关于目的语的文化知识,从而满足自我建构文化图式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入门等专门文化课,以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师生间可以在课上、课下交流读书心得,好书互荐,思想沟通。
(2)语言蕴含法
此方法强调挖掘蕴含在语言形式(语音、词汇和语法)中的文化因素并加以分析。例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唯物主义/materialism,贫农/poorpeasant,社会主义/socialism,政治运动/politiclacampaign等,这些成对儿的词看似一对一翻译过来,其实他们之间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不对其加以文化识别就很有可能造成交际误解。而如牛/cow,蝠鹿/batanddeer,蟋蟀/circket等词的象征意义也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区分他们的文化色彩。
(3)深层剖析、对比法
此方法强调透过文化现象,深入地感受、分析目的语言文化。学生通过对比中、西两种文化的异同,能逐渐意识到目标文化中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社会准则,从而把握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从宏观上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图式。这三种方法是有机结合的,应灵活运用。学生在增强文化敏感性的同时,应该通过文化,更好的把握、理解英语这种语言的特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四、教学实践
1.背景介绍
笔者讲授大学综合英语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首先,把全班同学按5至6人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配一名组长,担任组长的学生须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而且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其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完成笔者布置的任务,帮助组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配合老师做好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为保证及时、有效的沟通,师生问建立了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络系统。
所选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其为立体化系列教材,书本及配套的录音磁带和多媒体光盘保证了学生能随时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查得信息进行预习和复习。
2.教学过程
笔者计划用六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笔者先介绍其主题,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先的资料收集工作,往往是从英文杂志、报纸、书籍和网络中找到相关的故事、评论、电影剪辑、报告等。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并要求撰写一篇与主题有关的报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须预习课文。
课时i
在第一节课中,师生共同探讨本单元主题,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汇报资料收集情况并宣读总结报告。学生之间资料共享,交流心得。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时,围绕“waysoflearning”这一主题,有的小组谈学习感受,有的谈中西方学习理念差异,还有一个小组谈到了中国教育体制;再如学习第六单元时,学生围绕“women,halfthesky”这一主题,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讲了关于成功女性的故事,另有谈中国妇女角色的变化,还有的谈女权主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些范例证明学生在课前作了比较充足的准备,能自觉地寻找素材,激发、调整和丰富已有的文化图式。笔者在课堂的最后会进行总结性评论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课时ii,iii
在接下来的两节课中,师生共同处理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和难句,扫除语言障碍。在此环节中,笔者同样采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以任务的形式分给小组。学生事先会查字典及借助参考书进行准备,课堂上充当老师的角色对文章词、句进行讲解,与其他同学形成互动。在讲完每一部分后,教师给与补充和提示,强调教学难点、重点,并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学生在扫除语言障碍后,主要挖掘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例如,在学到第六课“i’mgoingtobuyhtebrooklynbirdge”时,学生对第四段中描写女强人能干的一个方面——“aspotlessapartment”产生了疑问,一定是她自己收拾家么?她有钱,完全可以雇人为她打扫屋子啊!笔者意识到这是文化图式冲突导致的。因为在中国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夫妻很忙,就可能雇佣一个保姆照顾家,打扫卫生,而且费用相对不高;然而在美国雇佣人力是很昂贵的,而且美国人崇尚自己动手的精神,因此可以断定她是自己收拾家,而非雇人打扫。
课时ⅳ,v
扫除语言障碍后,在接下来的两节课中,学生深刻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因素,补充并完善图式。从课文体裁、篇章结构和逻辑论证顺序等方面人手,分析西方人写作特点,从而发现其思维习惯。笔者在这一环节中会设计一些“openquestions”,譬如“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其逻辑顺序如何?”、“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怎样?”、“文章表现出哪些现实意义?”、“就文章中的主题,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异同”等问题。在学习第七单元“thegloirousmessinessofenglish’’时,笔者从“为什么作者称英语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杂乱无章的?”这一问题人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顺序:陈述现象一回顾发展一解释原因。围绕“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法语、日语有如此丰富的词汇,并成为国际语言?”这一问题,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总结出的原因有:目前美国经济强大;英国在历史上多受到异族侵略,有机会接触到多种语言以及说英语民族愿意让自己的语言接受外来语等等。于是我们过渡到语言和人的关系上,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讲英语的人才能决定英语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分析操英语种群的性格特点以至其整体民族特性。从语言这种表层现象寻找文化中蕴涵的深层原因,又运用深层原因解释表层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反映。
把这一部分做好并不容易,首先要求教师能清晰把握文章主题和篇章脉络,自己的文化图式相对完整。掌握大量的数据并进行透彻分析后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言之有物。其次,学生往往停留在语言层面,不能很好的深入到背后的文化中去,这又要求教师要把任务、问题设计的环环相扣,兼具引导性和启发性。再次,学生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理解的往往不够全面,因此教师的启发和补充十分重要。
课时vi
在最后一个课时里,根据老师设计的不同的任务,学生以演讲、讨论、写作等形式巩固、完善关于本单元的文化图式。有时笔者会设计一个小测试来检查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
至此,学生通过激活、修改和补充等方式建立起本单元的文化图式。应该再次强调的是笔者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学生作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已开始尝试从各种渠道获得文化信息,并从表层和深层加以分析和把握。同时,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篇章结构、文章脉络和题材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丰富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并同时提高了语言能力。
五、结果与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
(1)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文化敏感度要求较高,笔者时常感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因此在设计任务、指导学生、总结经验等方面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2)一些学生缺乏信心或羞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学生开始很不适应这种自主的文化建构模式,总是期待教师直接传授知识;
(4)学生和教师均感到文化内容灵活多样,有时难以把握吸收到文化图式系统中的内容和途径;
(5)学校能提供的英文资料相对有限,学生在校内上网也并不总是便捷。
尽管如此,在一学期的教学中还是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更加敏感,也更热衷于从对比的角度加以分析,最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已开始自发地探索文化知识并乐于和同学、老师交流心得。从而,使我们坚信只要增强对目标文化的敏感度,丰富相应的文化图式,就会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
六、结语
运用文化图式建构模式进行英语教学并不是忽略语言教学,而是在建立文化图式的过程中更加透彻地体会、理解语言。当然,其真正实施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本文所提出的模式只是一种探索式的尝试,希望其结果能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ingyujiaoyu/5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