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社会不仅急需大批英语专业人材,而且急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社会实用型人材,这对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材呢?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写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本文简要阐述了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的关系,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英语文化 导入 英语教学
0 引言
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演变、发展都和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语音、句法、语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语言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交际模式等。在外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对加深学生对外语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把外语教学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很难甚至无法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
我们习惯于用东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尽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离,常常形成难过的关口,所以抓住英汉区别,了解背景知识,应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的大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但英语口笔头的交际能力却很差,说起话写起文章来往往词不达意,这里面原因很多,如过分重视语言的输入积累而忽视了输出创造,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但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热衷于给学生讲授语言点,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传授和解释语言知识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底座”(sapir,edward. 1972. language defined),对我们的
英语学习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知道,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必须具备两类知识,一类是有关该语言本身的结构体系方面的知识,也即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的实际知识;一类是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实际知识,包括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际知识、交际规则,这两类知识的融合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对母语和外语都是如此。学生只有在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准确的使用英语,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大学英语》精读的编写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融知识性、利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课文的词汇解释简明扼要,练习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际能力,这是这套教材的特点和优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首先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风土民情、伦理道德、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影响、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些宏观因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必要,因为他们不象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语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时间相对也少。所以在课时最多的精读课教学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大学英语》精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科技、人物、风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猎,课后的注释也不可能详尽,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更直观、更丰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册有两个单元都是描写发生在圣诞节期间的故事unit5: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unit7:the sampler,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圣诞节的起源、它的庆祝方式、它在西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而导入课文教学。
2 对英语习语的讨论
习语是指在意义和结构两方面都相对稳定的词组和句子,包括谚语、格言、固定表达法等。习语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尽管英汉语言中部分习语很相近,如“to burn one’s boat”和“破釜沉舟”,如 “walls have ears”和“隔墙有耳”,还有一些英语中的习语已成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但大多数英语习语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补充一些解释和说明,比如介绍它们的起源,和汉语习语进行比较,引入相关的习语,等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大学英语》精读中出现的习语都很常见且具有代表性,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进行讨论是很必要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this was the last straw, i was very young: 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 ( book 2. unit 4: my first job. line 43-44)
这句习语取自“it’ 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 s back”,意为“再也不能忍受”,教师可在课文后面注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举例说明它的用法。
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要求来看,文化导入对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是一种有机的补充和促进,不会冲淡对语言基本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既要注重对具体的文化点的解释,又要考虑到宏观的文化背景,还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就对
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跨文化意识,要对中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研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可能到英语国家去亲身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所以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悟力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英语文化导入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涉猎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书籍报刊并指导他们进行阅读。总之,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旦坚持下去,学生都会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
[1]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ingyujiaoyu/5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