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研究生论文
实现研究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目标与宗旨。现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单一导师制、本科生式教管方式与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等三种类型。自组织理论作为全新的自我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是研究生群体实现自我教育管理功能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组织的阐述,以研究生党组织为例分析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并提出改进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的对策。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开展研究生培养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载体和手段。为提高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在《意见》中指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重要途径。”[1]可见,实现研究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新形势下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与载体,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这就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要在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新途径、寻求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2]。经典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天然具有自我教育、约束与管理功能,并具有优良的自适应特性。因此,将自组织理论运用于创新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对于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3]。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类型
研究生教育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是指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和管理实践,其核心是协调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实现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不断提高和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从狭义上讲,研究生教育管理主要是指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思想和生活等行为而开展的日常性教育、管理和服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水平与成效,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功能的发挥以及对其工作质量、效益的评价。本文探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基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狭义内涵为视角而展开的研究和探讨。总体上,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成功、有效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管理客体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多样化等群体发展趋势,出现了诸如理想信念缺失、心态健康失衡、学术道德危机以及社会责任匮乏等一系列问题[4]。诚然,造成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和形式的相对落后也使其难辞其咎。
通过对中外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比对和分析,综合参考现有研究结论[4-5],本文认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可归纳为“单一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本科生式教育管理模式”和“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等三种类型。
(一)单一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后被世界各国大学广泛采用,当然,这也是我国大学中最为通行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导师制,主要是指研究生指导教师(简称“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的个别指导,并对研究生个体发展全面负责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6]。导师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导师与所指导的研究生之间,因学术、知识上的“教”与“授”而保有密切的接触和紧密的联系,导师可以实时对研究生的学业、科研工作和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所以,无论中外大学,导师都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首要责任人,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最为核心的“育人”功能。在我国,导师的根本职责和使命便是“立德树人”。
当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导师单一式教育管理培养模式开始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尤其在研究生日常行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养成和心理健康疏导等方面,屡屡出现导师的“缺位”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在于我国大学的生师比严重失调,这种现象在研究型大学中更加突出;由于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导师们的精力相对有限,造成了他们对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常常依靠学生个体的“自觉”。二是在于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上存在能力差异,导师群体中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现实中,虽然导师们的业务能力与学术素养是过硬的,但是未见得每位导师都能胜任“人师”的角色。三是在于少数导师自身的政治素养、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导致其疏于对研究生开展日常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约束,因此不利于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研究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遇到的困惑。
(二)本科生式教育管理模式
为避免单一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国内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采取了与本科生管理极其相似的教育管理模式——为研究生配备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并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统和在一起。从运行情况来看,本科生式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可以较好地弥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上的精力和经验不足。但是,研究生群体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研究生群体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诉求等,均明显有别于本科生群体[7],简单地照搬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研究生群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分散性特点,决定了研究生具有与本科生完全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由于研究生辅导员与研究生个体间的接触和了解途径也相对有限,故而缺乏深入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群体的科研任务普遍繁重、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加之研究生个体在接受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突出,导致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不能简单地延续本科生的模式,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之上,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根据社会主义教育主体的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主体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的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自省自律的教育活动”[8]。自我教育管理则是将管理职责和功能,通过自我教育载体,实现将管理的客体转换为主体,使研究生成为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研究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更新[9]。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是研究生群体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的具体方式,也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未来方向。
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虽然具有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研究生新生从本科生熟悉的“灌输式学习、保姆式管理”方式,向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方式转变的适应能力问题;研究生群体自我意识复杂性和思想意识多元化的问题;以及研究生个性化的思想、心理、道德问题等。因此,如何实现研究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当然,现有的几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各有优势,也都存在着不足,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有一个全景的认识,切不可简单地“一刀切”,以单一教育管理模式推而广之。实际上,不同高校及下辖的学部(院系)应当根据其本学科、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自身特点,采取既统一又多样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同时兼顾不同模式的优势。
二、研究生自组织的内涵、功能与类型
(一)研究生自组织的内涵及功能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以及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为基础,对复杂组织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机制展开研究。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由于同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有可能产生负熵流,形成新的结构使系统从混乱走向有序”[10]。通常,自组织具有自我整合、自我同构、自我复制、自我催化、自我适应等功能,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自组织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应用广泛,而且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文中的自组织指的是社会组织系统内的一类子系统,其生成和运行机制有着相对独特的轨迹和特征,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自我运作与管理的社会组织特性。同时,自组织还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相对完善的组织框架、组织章程和运行机制。
研究生自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源自研究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和利益调整的自发需要,其组建形式多种多样。研究生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不但取决于内部组织化程度水平的高低,更离不开学校、学科、导师及研究生管理者等组织外部生态环境的支持和引导,并应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地进行自我适应、调整与完善。在大学组织中,研究生群体普遍精力充沛、身心活跃、充满激情,他们对组织归属感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希望能够在集体生活中被关爱、关注和肯定[11]。研究生自组织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自制型组织,恰到好处地迎合了研究生的群体特点、心理期盼和现实需求,成员在自组织中也更容易获得尊重和肯定,这也是以研究生自组织为管理载体的自我管理模式比传统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更灵活、更有吸引力的原因所在。研究生自组织具备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组织内涵,为以研究生自组织为基础开展研究生群体的自我教育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所谓研究生自组织的自我教育管理功能,是指将研究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以各类研究生自组织为载体,结合对研究生自组织给予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引导、干预和支持等外部行为,使自组织内部成员能够主动、自觉地实现党和国家对研究生群体开展教育、管理、激励的总体目标,从而提升面向研究生群体所广泛开展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客体转换为教育管理的主体。
(二)研究生自组织的类型
目前,大学中的研究生自组织主要包括行政型自组织、学术型自组织、兴趣类自组织和其他类自组织等不同类型。其中行政型自组织是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组织单元,具备较强的组织权威和行政功能;学术型自组织是研究生开展专业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和业务实践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研究生群体实现自我学习功能、自主提高科研素养的主要载体;兴趣类自组织是以研究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和出发点,自发结成的组织形式,该类型自组织是研究生群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将学校现有的各类研究生自组织进行了归纳和汇总,并对其组织特点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三)研究生自组织自我教育管理功能的实现途径
基于自组织理论以及对研究生自组织内涵的初步分析,本文认为研究生自组织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行为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科研道德培养和学术科研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可以部分承担起研究生群体的自我教育管理功能。从教育理念的视角分析,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回应了研究生个体期盼自由和尊重自我的内在诉求,而“自由自觉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人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2]。所以,当教育管理的对象以主体的角度认识教育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才会得以真正实现。由此,研究生群体不再是教育管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研究生群体自我提升的主动需求。
三、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分析:以研究生党组织为例
在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党员的比例在40%以上,个别学科的党员比例甚至达到60%。所以,研究生党组织是研究生群体中思想政治素质最高、组织性纪律性最佳、自我约束能力最强的研究生自组织,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和工作切入点[13]。
(一)以研究生党组织为依托,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全覆盖
在大连理工大学,所有学部(独立设置的学院)均设有研究生党总支,直接接受学部(独立设置的学院)党委的领导,党总支书记一般由学部(独立设置的学院)党委组织员、优秀导师或研究生辅导员担任,副书记由研究生党员担任,党总支委员由研究生党员、研究生导师中的教师党员等共同担任。研究生党总支由研究生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学部(独立设置的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全面承担研究生党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心理健康及研究生日常行为管理等工作。
研究生党总支下辖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以学科、专业、研究生教研室或研究生班级、年级等为单位。通常,研究生党支部的组建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博士生—硕士生联合党支部,也有单独设置的博士生党支部、硕士生党支部,还有与本学科专业的教师党员共同组建的“师生联合党支部”。同时,由于部分研究生党支部存在支部规模较大、党员人数多,教研室(实验室)或居住地点分散等情况,有的研究生党支部还建立有若干个党小组。如此一来,几乎在研究生的每一个基本学习、科研和生活单位之中都会有研究生党员和研究生党组织的存在,以此建立起了一套覆盖本单位全部研究生群体的研究生党建与教育管理网络。
(二)创新工作模式,促进研究生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研究生群体的文化素养、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高。所以,在研究生党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努力保护其参与组织建设的自主性、自治性、积极性,尊重和发扬研究生党员在组织内部的主体地位。工作中,大连理工大学建立并实施了多项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制度,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管理若干规定(暂行)》中就进一步完善学部党组织的三级建制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为实现研究生党员对于党组织的自我管理,研究生党支部的换届工作坚持实行“公推直选”制度。在研究生党员发展工作中,近年来实施的“票决制”,更使普通党员在严把“入党关”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了更多的民主权力。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水平,激发研究生党员参与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学生党支部创新方案立项”工作,通过研究生党支部自主设计方案、自由申报,并经多伦修改、完善和民主评选,以确定获得支持的立项支部,学校则拨付专款支持研究生党支部自主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组织建设活动。
(三)传递研究生党员正能量,实现以“个体”带
“整体”的组织发展目标
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起到示范、感染和带动组织周围群众的功能,不但有利于充分体现党组织的先进性、影响力和吸引力,还可以提高整个研究生群体的自我教育管理水平。由于研究生党员就工作和生活在研究生群体之中,他们很容易察觉和发现研究生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也便于及时解决;尤其对于发现和防范研究生心理问题,依靠高素质的研究生党员可以基本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的工作目标。同时,通过对研究生党员的民主监督和管理,开展党员身份公示和党员再教育活动,研究生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关注自身的言行,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关爱他人,以此影响和带动党组织周围的党外群众,也便于在研究生群体中及时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通过这种党员个体带动党外群众的方式,可以实现以“个体”带动“整体”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全局”的目的,从而极大提高研究生整体的思想觉悟和日常教育管理水平。
四、改进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复合式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
所谓“三位一体”式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是指将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和研究生自组织等充分融合,共同发挥教育管理功能的复合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在这个机制中,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和研究生自组织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各有侧重地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以此消除单一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演进。
(二)加强分类指导,提高研究生自组织建设水平
着眼未来,研究生自组织必将在研究生自我教育管理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自组织,其组织建设、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且过度放任自组织的“自由性”更是存在诸多潜在的威胁。所以,既要发挥自组织的天然优势,又要避免自组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党政领导和部门加强对各类型研究生自组织的引导、管理和支持,使各类研究生自组织均置身于学校党政领导之下,并且学校要依据其不同的类型和属性开展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0〕11号.
[2]侯树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设计与探索[J]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
[3]吴玉霞.自组织理论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启示 [J].当代教育科学,2012,(9).
[4]傅江浩,饶红亮,刘军伟.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协 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
[5]赵国安,赵鸿宇,刘成柏等.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模 式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6]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1994:241.
[7]王涛.加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8]董力.关于自我教育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1).
[9]陈闻.研究生自我教育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8).
[10]王建萍.高校科研系统自组织理论初探[J].研究与发 展管理,1998,(3).
[11]林成华.高校青年自组织兴起与校园文化生态重构 [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157.
[13]崔晓雁,王雪鹏.实效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下一篇: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