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艺术教育 > 武术传统发展作用影响本科论文(共3篇)

武术传统发展作用影响本科论文(共3篇)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第1篇:武术文化中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之辩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这是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肯定和推广的有力手段。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胎记,而武术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掌上明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华民族生活形态和意识形态上的历史记忆。如何认识和辨析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是我们传承武术文化的前提。


  1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内涵


  庞朴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一文中很清楚地说明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他在文章中指出:“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论。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1]通过这段引文,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关系提供一个思路。


  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传统武术”,主要是指在民间流传的、世代传承的武术技艺和相关的理论,这主要是从技术的层面上考虑的,我们或称之为“狭义的传统武术”。如果从武术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传统武术”所涵盖的面非常宽,因为,“历代存在过的”(庞朴先生语)和武术有关的“实体”和“意识”都可以称为传统武术,内容相当庞杂,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我们平时能见到的和谈论的所有武术“文化遗产”。从文化结构的角度看,武术文化可以分成四个层面,其中“物态文化层”所包含的古代的冷兵器、现代的武术器材、与武术相关的文物、建筑等,“制度文化层”所包含的武术传承的诸多的形式和特点,以受“行为文化层”所包含的各种武术的拳种、相关的理论、与研习武术有关的民俗,都应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这已远远超出了“术”的范围,我们或可称之为“广义的传统武术”。


  庞朴谈到:“(文化传统)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未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2]武术传统则是指武术文化的文化结构中“心态文化层”的内容,它通过武术文化中形而上的“道”反映出来,并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它在武术的传承过程中起到支撑的作用,使武术得以传承,这种精神,一方面“范围着”习武者对武术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习武者习武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习武者生活“情感抒发”,“左右着”习武者对武技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习武者对习武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习武者的“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向每一个研习者传递了一种民族精神。可以说,在武术传承的过程中,习武者所传承的这种民族精神比武术技艺更加可贵。


  2传统武术与武术的辩证关系


  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关系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包含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两部分,以及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其他内容。由于传统武术都是“有形的实体”,是“可抚摩”的,武术传统因为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并非仅是词语上的颠倒,因为“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本来就是相互紧密联系,却又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两者不能混淆。“传统武术”更侧重于“术”,其内容集中在技术方面,通过人来演练和传习,人们在日常接触到的都是这种“术”。而“武术传统”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内容,它更多地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武术特点,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习武的人。所以,武术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武术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从某种意义上看,武术传统比传统武术更加重要。


  3传统武术是以武术技艺为核心的武术文化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武术非常全面地反映了在冷兵器时代或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时代的技击技术,所以从整个传统武术的角度看,许多拳种的内容既有拳术,又有器械,往往还有多种器械。当然,有的拳种只有拳术而没有器械,或只有器械而没有拳术,但从整个传统武术来看,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所不能与之相比的。中国武术从运动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套路运动和对抗性练习两部分。各个拳种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不仅有套路,而且还因重视“技击实用”而有自己的技击内容和训练方法,即使是太极拳这种动作相对较为缓慢、柔和的拳种,其太极推手的技艺在整个太极拳技术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并因其方法、力法独特多变而为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所钟爱。也许有的拳种强调套路和技击实用兼而习之,有的则更偏重于某一方面,或者二者只居其一,但对技击的重视是绝大部分传统武术的共同特点。此外,武术还有许多功法练习和单势练习。在中国武术中,有的拳种流派更侧重于练习桩法和练单势,虽然这样的拳种较少,但武术中所存在的各种功法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技艺中的重要内容,也属传统武术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武术理论部分的内容也很多。在历史上留下来的武术典籍中有许多武术技击和练习的理论,如明代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献的《剑经》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以及何良臣的《阵记》等一些兵书中,有许多内容直接论述了武术技术和技击相关的理论,程宗献的《耕余剩技》,吴受的《手臂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张孔昭述、曹焕斗注的《拳经》,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王宗岳、武禹襄、李亦舍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家们对太极拳的论著,这些典籍中更是对武术的一些技术和技击理论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还有一些与武术有关的理论散见于许多古代的文献中。如《庄子·说剑》、《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说剑”,历史均已相当久远,虽然都只有只言片语,并且是其他的文化遗产中的内容,但如果我们单把这些内容抽出来,仍是武术理论中十分珍贵的、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内容。在这些典籍中,往往不仅记述了武技的技术,还记述了许多在实战中,包括战场上拼杀和日常较技时的战术,这些战术在今天武术的对抗性项目的练习中仍然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民国年间,关于武术的著述之多,更是如雨后春笋,日渐丰富,例如孙禄堂、陈鑫、唐豪等不仅对当时的武术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也都对当时的武术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之江先生身为中央国术馆馆长,许多讲话和文章都涉及了当时武术发展的状况和方向,同样是研究武术理论的必备的资料。


  此外,还有许多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武术的手抄本,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往往被视为“秘籍”不外传而被珍藏,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中,有一些这样的手抄本重现于世,披露了不少重要的武术理论。当时各省、市、自治区都按照当时国家体委的要求,对当地的武术分布、流传的情况进行了相当详尽的挖掘整理工作,分别整理印刷了当地的《武术拳械录》,对各拳种的源流、分布、拳理、特点、功法和技术都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后来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拳械录》正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完善成册的。


  另外,由于武术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注重身传日授,所以在习武者中流传了许多拳谚。这些拳谚有的流传已久,有的被一些颇具史料价值的典籍所收录。如《纪效新书·卷之十》中就记录了许多关于枪法的拳谚,这些拳谚在程宗献的《耕余剩技·长枪法选·原论》和吴受的《手臂录·卷四·古论注》中也都有收录,在唐顺之的《武编》中也收录了一些重要的拳谚(虽然各书中在相关的内容多寡及文字上略有异同,但基本内容和语言是一致的)。既称“古论”,足见是古已有之,旱已广为流传,诸家均收,足见受到重视。在明以后,武术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拳谚也随之不断增加,如随着太极拳的流传,又有许多关于太极拳的拳谚广为人知。这些拳谚主要出自民间,语言朴实、内容精当,正是民间习武者练习和实战的切身体会,是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理论。


  在武术流传的过程中有许多民俗事象。《辞海》对“民俗事象”的解释是:“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诸领域民俗现象和活动的总称。亦可指某一具体的民俗。是民俗外观形式的一种特定表述。”在与武术相关的民俗事象中,包括因不同地域的不同民俗而产生的一些有民族特点或地域特点的民间武术活动,以及武术在当地流传的不同形式。武术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和中国民俗相关的习武习俗。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形成了习武者特有的一些观念,如所谓“武德”之类,虽然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但也可以说是制度化了的道德观念。以上这些内容都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都是武术“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东西。


  4武术传统是武术文化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精神


  庞朴在讨论文化传统时说:“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庞朴进而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3]这一句话看起来是非常清楚而易懂的。


  在张岱年、程宜山二位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在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演变”一章中,对“精神”有一个解释:“何谓精神?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文化的具体表现即文物、制度、习惯等,文化的精神即思想……要而言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的并成为该文化的思想基础的东西。”[4]


  本文以为,这段文章解释“精神”和“文化精神”是非常贴切且重要的,为我们说明了“精神”,特别是“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深刻含义。在这里说“文化的精神即思想”,是“成为该文化的思想基础的东西”,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时,这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可以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有的“共同的心理状态”,故作为“形而上的道”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须臾离”的;中国的文化传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无所不在,故“不远”;但它无实体,不能“抚摩”,故“与人并处而难得也”。所以才说它是“形而上”的东西。正因如此,这种“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并不是仅存在于某一种样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是存在于每一种样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时不同样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又以各自独特的形式反映出这种基本思想,使之具有不同样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从历史上看,习武术者主要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中国文化传统这个“不死的民族魂”和“民族精神”,这种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必然存在于这些中国习武者的“灵魂之中”,并时时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当然也包括他们习武的实践活动。它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在习武者身上的反映。中国的习武者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并且这种中国文化精神,或者说是这种民族精神,必然以各种形式,以和武术密切相关的独特的思想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武术传统。


  例如,中国文化的刚健有为的精神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它不仅表现为使武术的技术是刚健有为的,而且也可以使观者产生刚健有为的共鸣,同时还使得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兼收并蓄,积极地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武技中好的东西,进步促进了中国武术技术的发展,这种精神对我们研究古代武术的发展和当前武术的发展都有极重要的意义。中国人重视“和谐”,中国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对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影响,首先就表现在习武是为了强身自卫,反对以强凌弱,正所谓“从古知兵非好战”;武术爱好者之间的技艺交流主张“点到为止”;在攻防理论上出现了“后发制人”的独特思想,这些都和《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是一致的,正说明中国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而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习武者更加重视术的精巧,忌用“拙力”,有所谓尚技不尚力的说法。中国的习武者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法自然,注重内外兼修,技术上讲究形神兼备、内外相合,同样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反映。


  虽然对于武术传统我们或许还可列举一些,但本文认为,“武术传统”包含的内容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集中表现为所谓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武术文化相关联所能形成的最具武术文化特色的传统。尚武精神恰恰充分地表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它不仅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精微的内在动力”的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提倡这种尚武精神还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5]武术文化历史悠远,内涵丰富,凝聚而深厚,运动与健身同在,归属和快乐共存。明辨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之脉络,可以使我们对武术文化重新认识和定位,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身体力行,让武术这一古老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老树新花,繁茂成长。


  作者:冯庆雨

  第2篇: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1有关武术谚语


  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传授经验,谚语即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谚语是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这些谚语给现今的文化交流带来诸多的便利,使用它们可以使人了解很多习武的深奥道理与精义所在,更深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少时练的一身功,老来健壮少生病”“酸多练,痛少练,麻不练”“近用手,远用肘;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打拳容易改拳难”“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等武术谚语,像苍松翠柏一样,在广大习武人的口碑上,四时不凋、八节常新地成活着,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与民族齐寿,共泥土同香。


  2武术谚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2.1傳播信息多


  武术谚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积累,世代的传承,如今的武术谚语家园里已是异彩纷呈、姹紫嫣红了,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传统武德所追求的“仁、义、礼、志、信”正是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长期发展中,继承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强调习武之道,重在武德,学武之人应注重内外双修,德才兼备,即所谓“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德者,武之大也。“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则进一步说明武德在习武人群当中的重要地位。其他的还有,“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同是江湖客,不识也相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武林前辈在武术交手实战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通过武谚的形式对其进行了高度概括拳谚云:“练拳千招,以熟为先。练势多年,以快为主”。出击快。熟加快,便能掌握格斗的主动权。拳谚讲“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充分肯定了步法在实战中的地位,在实战中首要的是观察对手的步子。在武术器械上同样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的说法该谚语强调了刀法演练时的基本要求。


  2.2传播信息快


  武术谚语是历代习武者经验的总结,用最精练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含义,它可以使人了解很多习武的深奥道理与精义所在。“信息传递的速度快”是指文化交流者熟练、准确地运用武术谚语,节省临时组词、成句的时间,加快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的速度。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武德对于习武之人的重要性,“德”为武之根本。同时通过这条谚语,更深层次地让习武者视“德”为通向武功高深境界的精神航船,武谚中所谓的“德薄艺难高”就是这一心理的展露。


  在与人交流要想练好武术时,必须让其明白,“师父不过领路人,巧妙全在自用心,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拳打千遍,身法自现”,“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等谚语,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练好拳,必须勤奋努力。教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谚语中有“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一说。“酸多练,痛少练,麻不练”,运动量的大小要依据个人感觉而定。


  2.3传播效果好


  武术文化交流过程中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文化交流,既能拨动人的心弦,又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武术谚语多采用形象化的比喻和精辟的语言来指导习武者做人、行事、练功、格斗、传艺和养生。在文化交流中如果能够准确地运用武术谚语,可以加强文化交流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调节文化交流气氛、完成文化交流任务。所以,武术谚语是文化传播者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起如刚锉,落如钓竿”来充分说明冲拳的动作要领,即出拳收手应紧靠身体,好像拧绳一样,完整而紧凑,同时拧腰顺肩;“拳后满身汗,避风如避箭”,为了避免运动生病,应告诫学生不能图一时痛快,而造成不良的后果;“常常练武术,不用上药铺”“药补不如食补,靠补不如练武”等武术谚语,使人充分了解武术的健身作用,既通俗易懂,又使人受到了教育;“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说明习武者要想练好武功,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样运用武术谚语讲解,不仅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力,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地加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2.4信息接受速度快


  低效率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或缺乏相互真正的理解,可能意味着文化传播的失败。正因为文化信息的接受对文化传播而言非常必要,因此,就有必要克服信息传播的受众障碍,使文化信息的接受能发挥良好效果。当然,文化受众虽然可以接收到传播者所传播的文化信息,然而理解的障碍却远比传播过程复杂。受众会因各种方式或原因误解或曲解所接收到的文化信息。也就是说,他们所理解的和信息原来要传达的内涵,可能会大不相同。来自受众的障碍因素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我们在传播武术文化时,既要运用一定专业术语,也要力求使用通俗的语言与习武者解释、沟通。武术谚语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提纲掣领地解决关键问题。武术谚语的正确运用,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所以,要努力学习、掌握武术谚语,以便在文化传播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


  例如,在傳播和交流踢腿经验的时候,可以用谚语“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来形象地说明动作要领,即踢腿时,大腿不用僵力,这是抬腿轻;落腿时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点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紧紧相接,每一腿都要讲究速度和劲力,大腿带小腿起,有一个加速度,这便是踢腿一阵风。另外,在交流枪和棍的技击特点的时候,可以用武术谚语“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精练、生动的语言,来达到表意的目的。即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


  3结语


  语言是传播者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许多国外武术爱好者爱好中华武术,他们通过练武了解中华文化。所以我们在传播武术时,既要运用一定的专业术语,也要力求使用通俗的语言与习武者解释、沟通,以期通过武术谚语了解武术文化。


  作者:崔花云

  第3篇:浅析“大武术观”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袁新东


  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最终形成一道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然而现代的武术已经悄然发展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体系,传统武术就是在农耕文化背景作用下形成进而发展,以套路、散打等方式为主要的活动内容,以提高技击水平为主要目的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传统武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博的文化底蕴。然而当今社会的传统武术却渐渐的退出武术主流文化,成为武术发展的配角。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武术的练习者失去了吃苦耐劳了韧性,练武不练功,只重其形而不重其意,失去了传统武术的“本心”——政防技击性。同时,传统武术一般是家传或者师徒传授,但这种传承方式在当今社会却有点无所适从,从而使传统武术中很多优秀拳种消失。在“大武术观”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武术的价值,使传统武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2011年3月首次全同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在这次会上,根据武术项目的发展需要,提出了“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的指导思想。2012年2月在西安举行了2012年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在会上号召,“大武术观”涵盖内容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对于推动武术发展,促进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武术观”是站在全局的层面上,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它是在全面系统地总结过去武术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导当前和今后武术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4]“大武术观”包含了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武术自身观,即武术并不只是用来改善身体素质,提高防身能力,更是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重的文化底蕴。二是武术全局观,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用更加广阔的视野去面对武术;用更加包容的胸怀去认识去肯定武术;用更加坚定的信念去发展武术。


     当今部分学者就对“大武术观”进行了各角度的分析,如余水清教授“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窗口。文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文化的武术与体育的武术、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这三大问题予以客观的思辨。他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拥有着辨证关系的项目,我们要让两者共同的发展进步;武术属于体育,但是武术却远远高于体育的内涵,我们既要重视武术的体育这一性质,更要提高对武术的文化性质的注重;武术发展的大势是与国际接轨,但是武术的本土化却是武术发展的核心。曾桓辉从“大武术观”对学校武术教育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从大武术观的内涵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了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环境、教育师资、教育设施等方面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文章提出了“文化具体”的新思路,并初步阐述了相关具体策略。1对“大武术观”与传统武术的内涵认识什么是“大武术观”?面对此问题前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和同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都对“大武术观”的内涵做出了经典的概括,徐才主席以“小武术观”与“大武术观”的对比性为出发点,他指出“单纯的习练拳法,健身防身”是小武术观,而“从武术的内层、深层认识武术的哲理、伦理、拳理和医理”才是大武术观。


     高小军主任认为:“大武术观”是站在全局的层面上,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它是在全面系统的总结过去武术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导当前和今后武术工作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2]由此可以看出,“大武术观”包含了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武术自身观,即武术并不只是用来改善身体素质,提高防身能力,更是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重的文化底蕴。二是武术全局观,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用更加广阔的视野去面对武术;用更加宽容的胸怀去认识去肯定武术;用更加坚定的信念去发展去壮大武术。[2]由于“大武术观”的诞生,当我们在处理武术问题时候,我们会拥有坚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用“大武术观”的理念去发展传统武术教育,传统武术教育会走的更远。传统武术是与竞技武术是两个时代的不同概念。传统武术强调其“传承性”和“文化性”,[3]是一项具有独特健身机理和浓郁文化特色,有别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中国民族体育。


  2“大武术观”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


  传统武术是我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各个流派的技术总称。[4]我国目前已经出土了许多的“武功秘籍”,并对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中国武术拳械录》,为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武术的发展通过传统武术竞赛活动如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民间武术精粹邀请赛、全同老革命根据地武术比赛、“全同武术之乡”武术比赛的各种竞赛活动来弘扬的发展传统武术。“大武术观”的提出说明武术教育当今的理念肯定了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的观点,也说明我们不能选择也没有办法回避武术走不走体育的路线,传统体育拥有增强体质和改善人类身体免疫力的特性,从而也说明了传统武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功能。说一说“健康第一”、“三维健康观”作为武术教育的理念是正确的,也是必须坚持的[5]。其次大武术观表达出了传统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其他技击项目所不具有的深厚的民族底蕴,并且大武术观指出了传统武术那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是传统武术与其他技击项目的最大不同点。此外,南于“文化”本身的抽象与多义性,我们在倡导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时候应当做到“文化具体”,也就是不只是让学生从平时的理论中认识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性,我们还要使传统武术文化从高位走下来,由抽象走向具体。例如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学习的武术礼节中的抱拳礼,心诚意笃的身体姿态就能表明传统武术的形神合一以及内外兼修。当我们在谈论传统武术中武德时,也不能只是抽象地局限在武德的概念上,而应当全面具体的阐明武德的多方面内容:仁、俭、义、恭、礼、良、智、信、温、让。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也就是说仁不只是爱自己还要爱别人。例如在课堂上的仁就是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什么是义呢?孟子曾说过:义者,宜也。意思就是一个事物本就该存在的,是一种公正的正确的言语行动。如果说在课堂上什么是义,那么这里的义就是教师用公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努力奋斗努力学习,客观的面对教师的努力。而武德的其他内容同样能全面具体的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3“大武术观”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策略的建构


  武术是一项具有漫长历史,富有实战攻防技击含义并能强健体魄的运动项目。除此之外,它更是与中华文明同根源,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现今在“大武术观”的背景下,传承武术的方式义面临着新的情况,现代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保守,现代经济社会下各种因素以及传统武术本身不适应时代的部分是传统武术的传承陷入了因境[5]。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其传承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原始传承


  最原始的是师徒和家庭的传承了。师徒传承是十分严格的,教授武艺之前,还要考验习武者的人品,武德等各方面!师徒的传承的规模有大也有小,而像武当少林这种宗派形式就是师徒大规模传承的结果。在过去有一种称呼是武术世家,其实它也是其中一种原始的传承方式。他们都是通过上代传下代,代代相传,保证了家传武术的继承。就像近代的霍元甲、黄飞鸿,他们都是经过父辈的传教,从而习得一身精湛的武艺。但是世家都是通过长辈传承,所以南于其局限性,很容易造成失传。原始的传承主要是古代比较盛行。这种传承有着严格的品德要求,都要求习武者要人品端正,拥有良好的武德品质。这种传承只是传授与继承师傅的武艺,而不是像现在的武校一样需要支付物质条件。


  3.2近代传承


  近代的传承主要是武馆传承!武馆传承是在清朝出现的,也是武术的鼎盛时期。武馆的开立主要靠一个武师的影响力!完全是武师自己开的馆,以传授武艺为目的,不像现在的武校,创立人与传授人是分离的,创立人主以赚钱为主!就说广东省的佛山武馆,其馆内人员爆满,武术的发展到达鼎盛,同时为武术的传承做出重大贡献,文献所述:张炎是一九五一年在佛山开办了武馆,然后让其弟子先后到其他地方授武,而到了19世纪初期,武馆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也代表着授者与习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物质交易(交费学武)。这段时期武术传承特点主要是同样有着严格的拜师过程,师徒之间不只是一种无偿的授业,也包含着物质交易,很多人以武术为业。


  3.3现代传承


  现代传承主分武馆和武校传承,盛行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达到了顶峰,发展到现在武术学校在全国各地数量众多,规模庞大,2005年时候就河南省就有武校400多,人数达到六万多人,就说河南省登封的塔沟武校,武校人数达到了10000余名。也许大家都看过李连杰的电影《少林寺》,在那时候只要会点武术的人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不管是武校还是说习武者本人都可以获得不可想象的利益,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武馆和武校却开始没落,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武馆和武校面临倒闭的局面,就佛山而言,一百多家不到二百家的武馆只能勉强运营,但是和获得利益而言是一点也不能相提并论,在上个世纪福州的武馆有两百家左右,可是到了现在却只有不到五十家而已,由此可见武术传承的危机性,现代武馆和武校培养了很多的武术人才,国际武术冠军更是比比皆是,可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武术教育成为了牺牲品,并没有更好的进行传承,南于现在社会的发展不再像过去一样是刀枪剑棍的天下,经济的发展已经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而传统武术需要大量的时问去磨练,所以很多人或者去努力地去学习语数外,或者有想学习武术的人也因为传统武术的辛苦而选择了半途而废,逐渐的武术落入了低谷,。社会的确在进步,暂且不说传统武术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就现在孩子的身体素质而言,由于学习压力大,体弱多病,身体素质不行,已经是这个社会一个不和谐的画面,面对于此,武术的传承是不可缺少的,孩子是祖同的未来,只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4传统武术构建策略


  4.1科学化是传统武术前进的方向


  武术科学化是传统武术前进的方向,什么叫武术科学化呢?就是要科学地认识武术,要科学地阐释武术中的真理,例如什么是精、气、神?武术中的静动结合与阴阳互补的意义之所在,武术中经络论对于人类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增益?如果我们能够科学化的叙述出来,那么在未来的世界里武术爱好者同样能够做到我们平常说的大道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与身俱来的行为习惯里。其次,武术科学化指武术工作中的训练、比赛以及宣传等等都要走科学化的道路,从而最大程度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紧随时代潮流的步伐伐。[6]利用现代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社会中的相关科技成果,达到促进武术科学化发展的目的。武术科学研究工作是武术科学化工作的重心,武术科学研究是运用各种科学研究方法、认识武术的规律,整理和创造武术知识的反复探索工作。


  4.2健身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生命源泉


  纵观各个朝代武术的发展都是以技击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受到舞蹈、体操、养生气功等文化的影响,从而使其具有很好的修身养性和健身价值。古人曾评价太极拳说“详推此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概括了其拳种的价值,到了现代,武术的健身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据统计我国人口对健身项目的选择中传统武术名列前茅,凸显出传统武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健身价值,所以说将传统武术简易化推向人类的生活,让人类能更好的更近的接触到武术,不仅能增加人类的体质,而且能够更好地提高传统武术在人类心中的认可度,能够更好地宣传武术,可以说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能够给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动力,让传统武术更好的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4.3走向世界是传统武术的目的


  现代社会不管是什么行业是离不开物质的支撑的,就算传统武术能使很多的事情化腐朽为神奇,但是不走向世界,没有商业化的支撑,传统武术总是要落入低谷,走向世界不仅扩大传统武术的影响力,而且可以更好的为传统武术今后的发展打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国家应该大力支持传统武术的发展,积极的倡导中小学学生武术的习练,倡导地方武术节等活动的举办,提高武术的影响力,就像上海的武术博览会,其规模逐渐变大,相应的其知名度其影响也是逐渐的变高。最主要的就是传统武术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古代的一切,应该对习武者的服装器械方面不断的创新,在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可以搞一些复古活动,这样不仅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也能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一个人永远也不能筑成万里长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举世闻名的长城才会浮现在人类世界中。同样的传统武术可以选择与其他产业的合作,达到促进己身发展,走向世界的目的,5结语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最终形成一道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然而现代的武术已经悄然发展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体系,传统武术就是在农耕文化背景作用下形成并发展的,以套路、散打等方式为主要的活动内容,以提高技击水平为主要目的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方式。传统武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渊博的文化底蕴。然而当今社会的传统武术却渐渐的退出武术主流文化,成为武术发展的配角,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武术的练习者失去了吃苦耐劳了韧性,练武不练功,只重其形而不重其意,失去了传统武术的“本心”——攻防技击性,同时,传统武术一般是家传或者师徒传授,但这种传承方式在当今社会却有点无所适从,从而使传统武术中很多优秀拳种消失,在“大武术观”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武术的价值,使传统武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林金虎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4430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