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艺术教育 >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第1篇: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历了从培养目标偏重实用性、功利性到更注重书法人才人品和修养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古代书法教育特点的梳理,旨在发现其内在规律,能够对当代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1.实用性与功利性结合的教育目标


古代书法教育重在培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和专门技能的人才,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1实用性与利禄的挂钩古代书法教育主要从文字的实用性目的来考虑。周代贵族子弟的学习内容之一的“六书”,指的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音”六种选字法则,是文字学范畴。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选出《仓颉》、《爰历》、《博学》三篇字书,作为标准文字,教学童识字。


在汉代,低级的文史如果“能书”,就可能升迁为长吏乃至个高级别的大官,因为上级将“能书”作为考察、提拔的一项重要条件,在敦煌、居延出土的汉简中,能见到这方面的实物证据。如:“肩水侯官执胡隧长公大夫奚路人,……,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家去官六百五十里。”(《居延汉简甲编》1014号简)。


上面的实例表明政府把文字学作为书法教育的内容,同时又和利禄挂钩,带有很重的功利色彩,但却是推广文字学和提高书法实用性的最有力办法,从而促进了书法的普及。


1.2科举重书直接影响书法教育隋唐产生科举制度以后,能否写好楷书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条件。在“科举重书”政策驱使下,书法的教育直接偏重科举制度的要求。


唐代中央学校隶属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书学”专科,是六学之一。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书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通其学者为之”。“永泰中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员,……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书馆三人。”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之事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


可见唐代书学以文字学为主要学习内容,在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学制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促进了书法普及。


宋代科举重书程度不及唐代,但要求楷书没有变化。马宗霍《书林藻鉴》载:“李宗谔主文即久,士子皆学李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守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王问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可以看出科举是要求楷法的,并且考生还会跟风学习考官书法特点,以求科举过关。


明代也曾设立书科,《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年,诏天下府州县立学校,……,以礼、东、射、御、书、数、设科分教……习书依名人法帖,日五百字以上。”另外,明代武学也有下列记载:“幼官子弟日写仿书一张,率以百字为度,有志者不拘。”可见明代全国各类型的书法教育非常盛行。


清代书法教育也已深入人心,内府也曾经招收学生,教授书法。例如:康熙二十四年奉旨:“看来内府竟无能书、射之人,应设学房,拣选材堪子学书、射者,令其学习。”


可见书法在古代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考官的重要手段,产生于隋代,完备于唐代,改革于宋代,鼎盛于明代的科举制,在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技巧性与政治性结合的教育内容


2.1重视技法训练古代书法教育主要内容是技法训练,书法理论则是为指导用笔、结体章法等技法而诞生的。


汉代着名学者蔡邕,擅长多种书体,又创飞白书,也有书法方面的论着,如《笔论》和《九势》,主要论述的就是运笔规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讲究文字的书写技巧,如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用笔赋》等都是论述书写技巧的文章,也是那个时期书风的最好证明。


唐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技法的论着及文章,总结了书法教学实践经验,反映出唐代在书法教学方法上的独特之处。


关于技法的论文在唐代以后也很多,如宋代姜夔的《读书谱》,明代丰坊的《书诀》,清代刘熙载的《书概》,对后世学习书法影响都很大,在此不一一列举。


2.2人品与修养并重在孔盂思想统治的古代社会,书法体现的价值观与儒家要求人的价值观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杨雄曰:“书,心画也。”项穆亦曰:“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柳公权强调:“心正则笔正,笔正则书正”。苏轼也说:“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朱和羹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在要求书法人才具备儒家要求的品德之外,古代书法教育还强调书法人才学识、才情等综合修养的重要性。历史上一些着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不仅书艺高超,更是高尚人品与深厚修养兼备,因此备受尊崇,对后世学书者的影响深远。


3.灵活的教育方式


3.1普遍讲授普遍讲授的教学方式,主要在官学里实施。一般都有特定的地点和标准的教材。


秦朝有《仓颉篇》,《博学篇》,《爰历篇》为标准文字范本,在全国推行。


汉代有“学馆”、“书社”等分布于乡里,教授儿童识字和书写。更高层次的学习还可以进入郡国学、太学或名家自立的“精舍”等进行深造。以《仓颉》、《训纂》、《滂喜》为主要教材。


唐代国子监书学是培养书法人才的专门学校。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详细叙述。书学学业完成后,参加国子监考试。合格者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此外国子、太学的学生,也规定“学书,日纸一幅”和兼习字书。


宋代徽宗创立的书学,学生以30人为额,学习内容主要以篆、隶(楷)、草为主,还学习《说文》、《字说》、《论语》、《盂子》,“文化课”和“专业课”兼顾,课程设置非常合理。


元代记有地方官办小学情况的《届学典礼》一书中,有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的公文,要求:“诸生所习字,合用唐颜尚书字样写……”、“诸生……习大字一纸、小字一纸。务要模仿精工、字画端谨,通晓前贤笔法,毋得率略及有浥污。”可见元代学校是比较重视书法教学的。


明代翰林院曾组织善文和善书人员培训,优秀者从事相应的编修检过工作。此外书科“……习书依名人法帖,日五百字以上。”


3.2私人传授私人传授教学方式主要有家族间的传承和师徒间的授受,统称为私学。


汉代家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尤为明显,许多着名书法家都是一门相传,更影响到魏晋南北朝锺、卫、王、谢、庾等世族研习书法的传统,形成以家族某人为核心的书家群体。唐代士族衰落,但很多家族中仍有书法优秀者:“书有大小欧阳”令人瞩目;虞世南有“子纂,孙焕,皆能继也”。着名的《述书赋》是窦枭、窦蒙兄弟二人共同编撰;张怀权兄弟二人共同为《六体书论》书写所附六体书法的范本。


唐人很重视师授,许多书法家通过这种教学获益匪浅,如李嗣真《书后品》记载虞世南“受于永禅师,皆有法体”。窦臮、窦蒙《述书赋》中有欧阳询“书处于北齐三公郎中刘珉”的记载。张怀权《书断》记载褚遂良“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亦尝师授史陵”。


元代私学中的书法教育主要有建立书院和师徒授受两种形式。赵盂頫的书法风格和观念的之所以能够传播,与他本人对后学教授密不可分。周伯琦、黄公望等人都是在赵盂頫指点下成为名家。


书法流派是明代书法最突出特点,吴门书派、云间书派大都是以师徒相授的形式使书法风格得以延续。


在清代一些书家是通过家族传承的形式进入书法领域的。如康熙年间的书家蒋衡,曾花费12年抄写楷书《十三经》,可见其书法用功极深。其子蒋骥亦擅书画。蒋骥之子蒋和继承家风,能书擅画。这样的例子在清代书法史上屡见不鲜。


作者:朱瑞雪(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深的精神境界。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书法的发展数千年来绵延不断,形成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最为基本的书体。从古至今,书法史上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例如秦代的李斯,汉末的蔡邕、张芝,魏晋时期的钟繇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宋代的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傅山、王铎,近现代的于右任、启功、沙孟海,等等。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珍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书法艺术所承载的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一、书法教育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西周官学教育中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指的是识字和书写。秦王朝提倡"书同文〃,不但规范了文字的书写,而且简化了文字笔画,还美化了文字的线条和结构,从而推进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秦王朝以《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篆书经典作为儿童启蒙的文字书写教材,充分反映了秦王朝对儿童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古代早期书法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识字并且能把字写得好看的人。到了汉代,伴随着这种实用的目标,又出现另外一种教育倾向一"以书取仕〃,这是书法教育的另一种实用功利目标。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把字写得既规范又好看是参与政治、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练书法不以艺术为目的。这一时期的书法教育正是在这种功利目的的诱因下展开的,它以仕途的需要,以及帝王的好恶来规定书法教育的内容。因此,这种既实用又功利的写字教育构成了古代书法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古代,大多数文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学而优则仕〃,我国古代的书法教育也以此为教学目的,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书写规范,了解汉字的古今演变,教学方法主要为师徒传授式。


汉代的《熹平石经》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其进一步规范了文字和字体,提供了书法学习的官方样本。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时局的动荡不安,学校教育也由原来的集中教学变成了个体授课。


于是,太学逐渐衰退,私学则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革新意识的书法家突破了书法教育的纯功利性目的,创造了自由、宽松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总结了书法学习的〃笔阵〃和〃笔法〃。到了唐代,国子监所辖"六学〃中便有"书学〃一门。在贞观元年,由大书法家、朝廷重臣欧阳询和虞世南亲自执教,教授学生学习楷法。唐王朝把书法水平作为科举取仕的一项标准。到了宋代,由于宋徽宗非常热爱艺术,特别设置了书学和画学专业,书法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到了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由于帝王的偏好,朝廷中流行起〃台阁体"的书法样式,"台阁体"也成为科举考试中的规范字体,书法教育进一步兴盛。清代,由于西方教育思潮的涌入,学校增加了众多自然科学的学习科目,但是,书法仍然被视为科举考试的重要条件之一。综上所述,书法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书法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家都曾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书法教育既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加强高校书法教育是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书法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艺术教育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才能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书法教育主要是通过欣赏、学习、创作书法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历朝历代书法家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以及精神气质,使学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认知传;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传统三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增强!豪感。其次,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提倡书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我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品与艺品的关系,特别强调人品与艺品的结合,这就是古代书论中所说的"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以及〃学书先贵立品〃等艺术理念。自古以来,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书法大家,例如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等都是人品高尚且意志坚强的人,他们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人格的尊重和向往。书法艺术还具有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显着功效,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得到思想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升华。古人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2]要想学好书法,必须首先学会做人。加强思想道德情操的修养,有利于书法的学习;反过来,学习书法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变得丰富而高尚。


学习书法的人正是在这种人品和书品的相互促进作用中,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以及人格理想。因此可以说,书法教育在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学习书法,除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外,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学生既可以在深入学习书法技巧的过程中细细品味书法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提升自我的品格,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又可在持久的书法练习过程中陶冶性情,体悟宇宙、人生和自然的道理,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胸怀得以博大,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像启功、沙孟海这样的书法大师,直到晚年,仍然笔耕不缀,尤其在临习古人的碑帖上用功最为勤奋。启功先生称这种对书法碑帖的临习为"吊嗓子〃,就如同京剧演员一样,不吊嗓子,日子久了,就唱不准,就要〃走板”[3]。书法是一种没有止境的艺术,没有人能够穷尽书法艺术。因此,在面对毕生都需要执着追求、努力探索和不断提高的书法艺术时,学生的意志得到了打磨,性格得到了塑造,心胸也变得开阔。学习书法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学习书法的人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从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广泛临摹,广取博收,开阔视野,记之于心,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书法创作才能达到最佳境界,因此,学习书法的人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不可能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走下去的。由此可见,学习书法,可以使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炼,是培养人良好品质的不二法门。


3.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书法教育通过书法艺术这一媒介向大学生开展教育,它的教育功能首先表现在审美上,书法教育适应大学生的审美天性,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着名书法教育家沈尹默先生认为:“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概括十分深刻和精辟。中国书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和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


书法凭借简练线条就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美的享受。在书法教育中,通过指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书法艺术精品,以及对古代法帖的深入临摹,可以从怡情,到赏心,再到悦志,最终达到超越的境界,实现自由的人生。书法艺术的审美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发生新的组合变化,即澄明和净化人的心灵。艺术的审美是超功利的,书法艺术在给大学生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当大学生进入并陶醉于书法艺术营造的美妙境界时,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变得积极起来。由于执着于书法艺术的美妙境界,学生面对困难、艰险时,往往会表现出无畏和乐观的精神。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从人生的态度来讲,就是对功利的自我超越。当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超越自我,进入无功利的境界时,就不会为世俗名利所累,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的人生。通过书法教育,大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书法由最初的萌芽,经过了几千年漫长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才慢慢成长为一棵参天的大树。这里面包含着一代代书法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血,反映出中国人们对艺术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动力和泉源。深入认识了解、自觉继承这种民族精神,是书法教育给大学生带来的最大最丰富的收获。由此可见,通过书法教育,大学生能够不断接受美的熏陶与启迪,情感得以陶冶,气质得以升华,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得到激发,有效地推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书法教育,对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个性修养、培养学习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校书法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且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吴颂华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4436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