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第1篇:中小学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发展
一、从舞蹈教育到普及型舞蹈
教育舞蹈是一种以人体为工具,以经过提炼、加工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材料,以动作的姿态、音乐的节奏和脸部的表情为基本要素,借助服装、化装、灯光、道具、布景等辅助手段,鲜明地反映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和审美要求,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生命的展示,是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长期实践和锤炼而形成的文化成就,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舞蹈起源于人类的原始群社会,又交织在最原始、最简单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是当时没有语言或语言不发达的情况下情感与意义表达和交流的最好形式。诸多材料证明,原始舞蹈几乎出现于所有的社会生活中:狩猎、出征、收获、游戏、治病、祭祀等等都离不开舞蹈,它成为原始社会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11舞蹈是最早出现于人类社会中的胚胎性艺术,舞蹈教育亦在那时产生。尽管那时还没有学校,但原始的舞蹈教育己经出现,并且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几乎所有的人都要接受舞蹈教育,它是一种平等的、全民的普及性教育。在后来的发展中,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它就不可避免地受统治阶级的世界观、审美思想、审美观点和审美趣味的支配,反映着一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从公元前21世纪起中国的“大司乐”、“乐府”、“梨园’,法兰西的‘皇家舞蹈学院”等等直到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从兴盛一衰落一兴盛,从独立一综合一独立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社会主流思想决定和制约着舞蹈教育的发展,舞蹈教育充满着阶级性、专业性。舞蹈教育在经历了壮烈的分化、痛苦的异化以及回归本质的强化过程,经历了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之后,迎来了世界范围普及型教育制度。这种教育模式产生于人类生来倶有的身心合一的物质条件和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之中,使舞蹈不仅仅起到供人欣赏、娱乐的作用,而且发挥出了其强大的社会功能,尤其对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及青少年身心发展己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成为当今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发展
普及型舞蹈教育制度,是一种舞蹈教育渗透在普通教育之中的制度。12这种制度对于提高全民舞蹈水平,提高普通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九对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最早提倡和发展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国家是美国。美国自20世纪初以来,小学、中学、大学都普遍设立了舞蹈课,并且不是作为一门特殊的选修科目,而是小学、中学、大学一贯到底的教育课程。这一做法基于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基本认识: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的舞蹈设置目标,初期属于体育范畴,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法律有帮助;对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有益处。因为舞蹈是一种运动,对学生来说,是比柔软体操更完备的一种课程。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人们把舞蹈当作一种文化、当作一门学问来对待。它不仅不会受到歧视,不会受到排挤,而且理所当然地同其他各种课程一样受到重视。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教育思想、文艺思想并不忽视普及。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就明确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但就我国普及舞蹈教育而言,多年来普通教育都未把舞蹈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虽然在普通教育中,教育学家们都承认舞蹈的重要作用,但在中小学课业负担很重的情况下,舞蹈教育己很难走入学校教学的推广领域。教师与教材问题也成了普及型舞蹈教育难以一蹴而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的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原来那种封闭单纯的专业化舞蹈教育制度己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国家开始重视舞蹈教育的普及,决定将它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种层次的学校逐步开展。一方面横向发展,让普通学校担任起普及教育的重任,另一方面要纵向发展,让专业院校舞蹈学员的年龄及文化结构更加合理,纵横结合,发挥舞蹈艺术的社会作用,完善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特别是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舞蹈教育虽没有正式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但己通过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等课堂教学活动,把舞蹈教育寓于其中,让学生接受了基本的舞蹈训练。教育实践证明,舞蹈教育己成为塑造全面和谐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之一,成为艺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普及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自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己从选拔淘汰为特征的科学教育、应试教育,向发展优化受教育者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为特征的素质教育转轨。131普及型舞蹈教育也正以其自身强大、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完成着新世纪教育体制赋予的光荣使命。
1.途径音乐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而小学音乐教学则更强调把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欣赏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所以,除了把在音乐课外活动作为普及舞蹈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外,把舞蹈教育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则有更大的空间。以学生为本,根据课堂需要,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可舞因素、精心选择舞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师生互动的舞蹈教学等形式,既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又完善了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在中小学中,舞蹈作为一种集中了最精炼的肢体语言、可视的音乐节律与美术色彩造型等诸多元素的艺术形式,能够从视觉、听觉多方位地启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结合各学科特点把舞蹈教育适当地向体育、美术、语文、外语、思想品德、劳动技术等学科领域延伸会为其扩展更为广阔的普及空间。此外,面向学生的舞蹈考级制度也能为中小学培养舞蹈爱好者,为学校舞蹈普及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内容舞蹈教育普及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参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上面。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舞蹈教育普及内容的安排都应是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舞蹈的热爱和鉴赏能力为主。简单的基础训练、风格鲜明的小型民族民间舞蹈、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舞、健美操等都可作为普及型舞蹈教育的教材。
3.对象舞蹈是一种文化,所有受教育者都有权学习^同时,它还具有来源于群众、娱乐于群众的群众性和自娱性。
普及型舞蹈教育正是要把舞蹈的群众性和娱乐性这种特性发挥到极至。尤其在我国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结合的课堂教学中,舞蹈教育的对象也应同音乐课程新标准要求的一样,要面向全体学生。普通学校开设舞蹈教育课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舞蹈家,而是把它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舞蹈教育的普及,使新一代人能成为舞蹈欣赏者,达到提高新一代人艺术修养的目的。
许多舞蹈教育家发现,我国青少年舞蹈意识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舞蹈意识越强。幼儿园最好,初中开始退化,高中与舞蹈教育隔绝,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学校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又为学生身心全面成长发育提供了生动、广泛的舞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普及型舞蹈教育担负的重大社会责任。舞蹈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也必将会进一步受到重视,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其意义也会更加深远。
作者:李岚(大连教育学院艺术体育部,辽宁大连116021)
第2篇:中小学进行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面对新时代的需求,艺术教育已然成为学生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音乐、美术这些传统艺术课程被推上了新的高度,舞蹈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艺术课程也被部分中小学校正式提上曰程。但中小学舞蹈课程的普及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还有很多阻碍。
一、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
首先,中小学舞蹈课堂的开展会依据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有些中小学的曰常课表中(如北京、上海等相对发达的一线城市)可以明确看到〃舞蹈〃这一独立的课程。其中,舞蹈课的课时量会根据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学计划的开展程度而定。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舞蹈课程安排为:高一每周2节舞蹈课,高二、高三每周1节舞蹈课。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在1至3年级每周设有1节舞蹈课,每学期每班共有18节舞蹈课。舞蹈真正进入到中小学课堂的时间并不长,在部分学校中能有每周1节甚至是2节的课程安排,已是相当可观的结果。当然,就算是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也还未做到舞蹈课的全面普及。再者,一些教育程度较高的二、三线城市,也有一些中小学校率先让舞蹈进入了课堂,数量虽有限,却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可见,普通中小学的舞蹈教育程度,与其所处城市的整体文化以及艺术教育程度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各中小学校对于舞蹈教育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基本可分为三类(以北京为例):第一,以特长生为点,辐射整个学校的艺术教育。代表学校:人大附中、北京二中。学校为培养一些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而专门开设了特长班或舞蹈杜团,面向极少部分的学生群体,对他们进行相对专业化的舞蹈教学,注重舞蹈的技术技巧与剧目的展现。而学生学习舞蹈往往会带有〃有助于升学"的心理。第二,以女生为主的形体课。舞蹈课程更多面向学校的女生,以基本的形体训练为主,从而达到健身的效果,意在培养女生的形象、气质,却常常忽略了对男生的舞蹈训练,或是将其排除在外,教授对象有明显局限性。第三,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教育。代表学校:北师大二附中、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市八一中学。这种舞蹈教育包含了学校的每一位学生,是真正意义上普通中小学的舞蹈课程,目的是让每位学生从舞蹈中获得轻松、快乐的体验和实现解放内心的目的,同时,这也是舞蹈教育进课堂努力的最终方向。
二、多数学校仍未开设舞蹈课的原因
第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整个杜会对舞蹈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就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来看,艺术类课程如音乐、美术仍是冰山一角,更不用说舞蹈课。究其原因,还是从思想上抱着舞蹈课可有可无的态度。毫无疑问,学校对开设舞蹈课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看法,至今,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艺术类课程每周有一两节已足矣,再继续增设舞蹈课程的安排会显得学生"不务正业"。而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连接触舞蹈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对于舞蹈课的真正的体会?
第二,舞蹈课真正的意义和作用并没有在杜会上进行足够宣传。调研过程中,在面对开设舞蹈课有何意义的问题上,通常得到的答案是:舞蹈课是用以丰富校园生活,满足各种活动的需求的课程,它有利于文明素质的提高,增加学校的艺术氛围等。这些想法仍停留在肤浅层面且存在一定的误区。同样,在问及学生想象中的舞蹈课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应该很壮观,大家都整齐划一地完成舞蹈动作,还会压腿、劈叉,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上能够表演等。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是将舞蹈课与体育体操划等号,就是将舞蹈课定义为一项有技术难度的专业课,又或是能够为文艺活动服务的工具。这些认识都与在中小学开设舞蹈课程的真正意义大相径庭。
第三,整个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理念仍有不完善之处,例如在追求升学率、就业率等功利思想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不少学校招收舞蹈特长生并组织开展舞蹈杜团,针对考学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和目标;还有一类则是在学校举办文艺汇演,或是学校参加各类中小学舞蹈比赛时,聘请专门的舞蹈教师,花费高昂的指导经费,只为打造一台文艺演出。这时,舞蹈课就被某些学校停滞在了短时间的集训或排练上,学生被束缚起来,舞蹈教育在这种模式下俨然成为只追求结果不考虑过程的失败教育。这种带有功利性、针对性、短暂性的舞蹈训练课堂,与让舞蹈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初衷完全相悖。
第四,教育法规缺乏效力。为何有些学校仍以教育部下达的教学计划过多为由,导致没有时间开设舞蹈课。事实也好借口也罢,不可否认的是,关于开展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真正落实下来,才造成了部分学校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为保证文化课的课时,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不开设舞蹈课。试想,如果教育法规明确规定每个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舞蹈教育,并进行相关考核,定期到各个学校来审查,那中小学的舞蹈教育工作就不会如此棘手,起码会与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等拥有同等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将舞蹈排进中小学生的曰常课表中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不断完善和实施教育法规。
第五,舞蹈类师资力量的缺乏以及课程教材、活动场地的空缺。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对于舞蹈课程的开设是给予支持的,只是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师和教室。面对学校没有正式舞蹈教师编制的问题,能够进行教学的全职教师就显得十分有限,就算招聘到一名舞蹈教师,通常也没有与中小学生相适应的舞蹈教材。舞蹈课实际开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导致了舞蹈场地的建设问题。舞蹈课堂如果持续不了、衔接不上,那是否还需要耗费财力来修建舞蹈教室昵?不少对于开设舞蹈课还处于观望状态的学校往往有这样的困惑。
三、中小学进行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与其他姊妹艺术有一定的联系,但绝不依赖于其他艺术。舞蹈不但有助于锻炼肢体协调性,而且有利于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舞蹈课堂中的正确引导,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并主动舞动起来,从而发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再通过舞蹈表现、抒发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便能通过舞蹈课得到缓解。中学时期的学生往往处于成长阶段的叛逆期,而舞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缓和学生不稳定的情绪。除此之外,舞蹈还能正确引导学生青春期的情感萌动。例如在舞蹈课堂上为完成动作,男生女生之间往往会进行自然的肢体接触,而这种不经意的接触能够消除彼此之间的尴尬情绪,并培养出共同配合完成动作的默契感。舞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为其成长指明方向。
其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养成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舞蹈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文学的理解。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常常能强化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与记忆,提炼出文学着作的精华,并以身体的律动来展现。与静态的美术相比,动态的舞蹈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在观看有关舞蹈的影像资料时,学生能把其与音乐、美术相结合,从更多元化的角度提高审美能力。并且,中小学生舞蹈课堂上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缓解羞涩的心理,勇于主动表现自我。在一次次的反复训练中,学生会更加自信而充满正能量,并将这种乐观的态度带进生活、学业中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开发智力,完善人格,培养集体荣誉感、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向中小学生的舞蹈课程与专业的舞蹈训练不同,它更倾向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而不是仅仅苛求身体的灵活程度。在课程安排上,会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启发更多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寻求更加新颖、与众不同的舞蹈动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如此,很多以舞蹈形式延伸出的班级游戏,都需要通过集体配合来获得成功,而此时学生也会为了取得荣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最终获得成就感。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明确舞蹈课的教育地位,根据学校的规模大小指定相应的舞蹈教师名额,并给予舞蹈教师正式的编制,鼓励更多的舞蹈专业毕业生投入到中小学的舞蹈基础教育中去。舞蹈教师是舞蹈课堂能否开设的核心,如果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师带领,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发展终将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舞蹈是最好的美育教育,其本身就是展现美、传递美的最好途径,也是表达内心态度和冲突的极好媒介。学生会在舞蹈教育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形成对美的追求并提高欣赏艺术的素养。
作者:王杰,皮雨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44370.html上一篇: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共2篇)
下一篇:中学音乐教育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