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工科院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泾渭分明,虽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专业人才,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时,文化艺术的教育与培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科技脑”与“人文心”相结合,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呼唤,也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正面回应。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本文论及的工科大学主要是指我国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以后组成的以工学为单一主体和特色的大学。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科学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中以艾斯纳(Etliot W. Eisner)为代表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即 DBAE)和定位于人文教育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理论为主。在国内,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则代表了两种实践模式:“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
但从工科大学整体来看仍然存在以下困境:艺术教育地位不高、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美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因人而设,杂乱无章,质量不高;艺术活动背离普及初衷,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重视,政策上不重视;口头上重视,措施上不重视;表面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而没有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来认识通识艺术教育,从艺术教育的实践层面看,往往缺乏思考和设计。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士德所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心智,探究真理。1909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洛厄尔首次对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进行区分。他认为,传统自由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通识教育主要是专业化教育前期的知识准备,并指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性修养的教育。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召集人仲呈祥教授则认为:“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靠高素质、高境界的人去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我国工科大学开展通识艺术教育的充分性与必要性所在。
二、工科大学通识艺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研究内容
(一)原则
我们认为,工科大学通识艺术教育应遵循下述原则:定位于人文教育;以课程为中心,艺术实践和鉴赏并重;遵循艺术学和教育学的内在规律,把握艺术教育以情动人、重视体验等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艺术活动。
(二)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工科大学通识艺术教育研究应主要包括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艺术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1.课程体系
以艺术类必修课程为中心,以艺术类选修课程和讲座为补充的“一体两翼”体系。必修课作为核心,让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艺术;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进行艺术鉴赏;讲座则旨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2.高雅艺术进校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重视亲眼亲见、亲耳亲闻的真实感受,为学生创造高雅艺术审美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
3.艺术实践活动
工科大学通识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并不以技法训练为中心,而是为了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艺术创作的欢愉,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比照国内外工科院校通识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工科大学通识艺术教育的理想实践模式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工科大学通识艺术的理想教育模式,需在实施中整合师资力量,把握教学水准,为通识艺术教育深度开展注入动力。
(一)着力解决师资缺乏问题
当前工科大学必须充分利用和发展校内资源,并不失时机地积极邀请著名的艺术大师与高水平艺术院团来校演出、展示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努力提升通识艺术教育水准
由于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我国工科大学通识艺术教育对象组成复杂,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工科学生的艺术基础较为薄弱,必须加快普及通识艺术教育并提升教育水准。
(三)大力推进通识艺术教育的深度展开
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向上、健康博爱的方向发展,完善学生人格,在心灵的最深处接近真正的自我,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总结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工科大学非艺术专业的通识艺术教育目前存在着认识不深、地位不高、师资不强、教育内容不够合理、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本文立足于目前工科大学通识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构建工科大学通识艺术教育的理想模式,并制定具体措施推进这种理想模式的实现,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研究深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彦颖 来源:教育界·下旬 2016年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4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