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2015年11月,上海戏剧学院建校70年华诞前夕,笔者欣喜地读到一本艺术教育史专著——《凌霜傲雪岿然立——上海戏剧学院·民国校史考略》(以下简称《考略》,顾振辉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笔者从事中国话剧史教学近四十年,深感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崭新的艺术教育史专著。
中国话剧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话剧史中的话剧教育史更是一门有待深入开垦的处女地。迄今为止我们已出版了两本有关话剧教育史方面的专著:一本是《中国现代话剧教育史稿》(阎折梧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一本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从南京到江安的国立剧专研究》(谢增寿,张拓元著,四川天地出版社)。
这两本书都为我国的戏剧艺术教育史研究做了很好的拓荒工作。不足的是,第一本书实际上是话剧艺术教育回忆文章的汇编,以史料见长;第二本书,由于作者本人并非艺术教育圈子内的学者,他们主要从一般历史的角度叙述剧专十四年的来龙去脉,而对艺术教育本体部分较少涉及。
本书作者顾振辉本科毕业于中戏戏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戏戏文系,毕业后又留校工作,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教育圈子里的一名学者。由于他长期以来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做学问,因此对艺术教育本体(诸如领导班子、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演出特色等)部分,也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部分,做出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本书有三个显著的特色。
视野开阔,
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紧密结合
这一特色从全书结构便可一目了然。《考略》共五章,既有上戏前身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建立过程的详述,又有建校早期的曲折——顾仲彝校长主持期间“裁撤风波”的全景展示;既有熊佛西院长主持下剧校进一步发展的论述,又有剧校演出史考略;对剧校学生运动,既有剧校党支部建立前学运概况的论述,又有学运发展、壮大,直至应变护校迎接解放的纵述。这种宏大的结构布局,正如上戏前院长、上戏1948级校友陈恭敏在本书序言中所指出的:“作者显然秉承了‘大历史观’的广阔视野。尽管历史的进程,千头万续、盘根错节,但本书对于大的朝代背景和中国戏剧、电影及人才的教育、培训等方方面面,都有所照应,厘清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既有全景式的鸟瞰,又有细节的精雕细刻。”
重点突出,
展现了上戏办校的基本特色和传统风格
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和师资。特别是艺术院校的特殊性: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学生个性、天赋的呵护与激发。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创建之初,顾、熊两位校长高瞻远瞩延聘的师资,均是当时国内最负盛名,专业最优秀的,如:郭沫若、田汉、曹禺、洪深、胡风、李健吾、欧阳予倩……《考略》对此作了重点介绍:他们对文化艺术的远见卓识和富有个人魅力和色彩的授课内容和方式。
剧校创建时期,精英师资一直是学校引以为傲的。但在以往各种材料里叙述不一。《考略》收集了田汉、郭沫若、史东山、胡风、熊佛西、李健吾、顾仲彝、曹禺、洪深、欧阳予倩的剧校讲座记录文本。在第一章、第三章特设专门章节介绍名师,使上海剧校早期师资队伍的面貌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呈现。
例如,曹禺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位著名剧作家而闻名于世,其实,他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戏剧教育家,读者大多不太熟悉。
书中论述曹禺于1947年1月完成对美国的访问坐船返回上海。当时,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刚刚涉险度过了“裁撤风波”。熊佛西接替顾仲彝担任剧校校长。他得知曹禺回国,立即邀请曹禺来校任教。
从1947年2月到1948年底离沪赴港,曹禺在将近两个学期的时间里,受聘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担任专任教员。《考略》立足于史料文献,弥补了曹禺在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这段经历在史述上的空白,并论述了曹禺先生在戏剧教育上的两个特点——双语教学与“第四堵墙”式的授课方式。
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戏剧院校教育离开演出实践是不可思议的。《考略》一书十分重视这一内容,这也是以往校史研究中忽略的部分。《考略》一书通过对剧校演出的各类资料,如导演阐述、编创演职人员的叙述,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剧校早期教学和实践的一些特色:主题的多样化、本土化,在导演和表演中对斯坦尼演剧体系的实践等。
求真务实,
具有朴实无华、严谨的学术风格
《考略》除了在内容上具有视野开阔,抓住重点、深入探索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还开创了将口述历史同档案资料密切结合起来的特色。作者在治学上有求真务实、肯下苦功的科学精神。为了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作者多次冒着酷暑严寒,千里迢迢,自开小车奔赴湖北、浙江、福建等地采访当年校友。
这种认真、踏实的调查研究学风,尤其需要大力提倡。当今社会急于求成,浮躁之风盛行,学术领域也不例外。前辈历史学家范文澜曾有两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指的是做学问一定要扎实,十分需要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这样研究者在学术领域内才有发言权,他的论断才站得住脚,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现在有些青年学者甚至一部分中年教师,他们心态浮躁,缺少扎实的研究基本功。一次,在一个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亲耳听到一位博士生(还是一位在职的副教授)振振有词地大谈“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研究曹禺剧作的论文和著作”。
笔者实在听不下去,当即请问:“抗战时期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念渠出版过一本《转型期的演剧纪程》,书中有大量论述曹禺剧作演出的内容,不知先生可曾看过?”这一句话便将这位博士问住了,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有这本书,也不知道有刘念渠这位著名戏剧评论家。总而言之,他根本没有在学术上作过认真的调查研究,然而他居然敢在大会上武断下此结论,这种华而不实的学风实在有碍研究的健康发展。在学风不正的今天,顾振辉老师能够踏踏实实进行调查研究,认真细致地分析探索戏剧艺术教育的历史,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这部专著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原因。
作者:曹树钧 来源:上海戏剧 2016年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44519.html上一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