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艺术教育 > 《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

《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摘 要:《道德经》中包含着许多老子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守柔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的自始至终。守柔的实质就是真心诚意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求得到回报。这种思想境界虽然在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但这毕竟是人生应当力求达到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道德经;守柔;人生哲学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但归根到底是讲人,讲人应当怎样做人。对此,老子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守柔”,守柔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的自始至终。
  何谓柔?柔即柔软和弱小之意,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高与下相比,下就是柔,进与退相比退就是柔,前与后相比后就是柔,大与小相比小就是柔,雄与雌相比雌就是柔。何谓守柔?守柔就是在对立面中,要心甘情愿地使自己处在柔软和弱小的一面,不要故意表现出高人一头。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意思是明明知道什么是雄强,却甘愿表现为雌柔;明明知道什么事明白,却甘愿表现为糊涂;明明知道什么是光荣,却甘愿表现为卑辱。这些可说是守柔的典型之举。
  《道德经》的守柔思想来源于对道的理解。老子认为道有自身运行的法则,这种法则制约着天地万物,也制约着人的行为,人若按照道的法则行事,那就会万事大顺,反之则会遭遇凶险。那么道的最根本法则是什么呢?就是守柔。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又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还说“弱者道之用”。意思是道从来就是帮助弱小一方而削弱强大一方的,因此处处表现强大那是违背道的要求的下等德性,而处处表现柔弱则是合乎道的要求的上等德性,道就是通过柔弱去发挥其作用的。在这里,如果抛开道的神秘性,那么老子的守柔思想实际上是他在观察大量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生哲学。其实,老子强调守柔,并不是让人真的一直柔弱下去,而是要人们不要老是自以为强大,不要处处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应谦虚谨慎,扎实做事,以柔克刚。他说的“柔胜刚,弱胜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对此,当是无可非议的。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守柔呢?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阐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把守柔作为对敌斗争的策略。在老子所处的时代,诸侯林立,战乱不止,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互相交错,情况非常复杂。各国在争斗中无不挖空心思,巧计频出。老子认真观察和思考了各国争斗中采用的各种计谋及其实施效果,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策略。他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意思是,如果想让对方缩回去,必须先让对方张开来,如果想削弱对方就必须先让对方强大一下,如果想要废掉对方,必须先让对方兴盛一下,如果想要把对方更多的东西夺过来,就必须想给对方一点东西。在这里,先让对方“张之”,“强之”“兴之”,还有“与之”,都是守柔的表现。老子就是要通过如此守柔达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目的。这种策略被老子以后的历代政治家和军事家所效仿,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把这种策略运用到游击战和运动战中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二,把守柔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人如何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是老子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通过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守柔。在这方面,《道德经》中的以下几句话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守柔。从字面上看,无为就是无所作为甚至什么事情也不干,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的本意是不要违反道的法则而凭主观愿望去为所欲为。这里所说的道的法则,实际上是老子观察事物发现的规律,因此,无为说到底是要人们不去做那些违背客观规律的事,而对于那些符合客观规律的事则要积极去做。这样一来,无为也就变成无不为了。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符合规律则行,不符合规律则止,那无疑是能够顺利发展的。二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守柔。其基本意思是在名利地位问题上不要与别人争来争去,更不要锱铢必较,寸利必得,而要把力量用在提高自身的德才和其他应该做的事情上,并力求做出杰出成绩,这样,你虽然不去与别人争,但到最后,谁也没有力量和条件与你争。反之,如果把名利地位看得很重,处处与别人争得不可开交,结果忘记了从根本上提高和加强自身,那么,最后是什么也争不到的。即使暂时争到了,也不可能长久保持。三是“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终不自为大”是守柔。凡是有大的成就的人都不自以为了不起,更不自以为高人一等,而是把自己视为普通的社会一员,恭恭谨谨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最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时也得到了众人的拥戴。但有的人则不然,他们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比谁都大,目空一切,视众人如草芥,其实这种人是很渺小的,也是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的。四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如果把这句话简化一些,可以说成是无私故能成其私。无私是守柔。无私的意思是人活在世上,不要把个人的私利看得过重,要尽量做到“少私寡欲”,要尽量多为他人考虑,要尽量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样,虽然个人的一些利益会遭到损失,但他人和社会终究会给予回报,从而使自己得到应得的利益。有人批评老子的思想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其实,老子不过发现了一个规律而已。那些私心过重,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的人,是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为公众服务的事业中去的,也是不可能得到什么大名大利的。
  第三,把守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对于人生的最高境界,老子从守柔的基本思想出发阐明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做事的目的应无私。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又说:“吾所以有大患者,惟吾有身,苟无吾身,吾有何患?”意思是,罪过没有比欲望更大的了,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错误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一个人之所以有无穷的祸患和忧虑,是因为他对自身的利害看得过重,如果根本不去考虑自身的得失,那还有什么祸患和忧虑呢?很显然,在老子看来,私心太重,这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当然,人活在世上,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解决吃喝住穿问题,完全不考虑私利是不可能的,但追求私利必须有个限度,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即所谓“甚 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由此老子得出一个最终结论,那就是人应当“少私寡欲”。其次,取得成绩要谦虚。老子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又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善行或成绩是通过长期的自我修养积累起来的,所以有了善行或成绩之后,既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自我否定,更不要骄傲自满,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否则就不可能继续善行,善就会转化为恶,成绩也会得而复失。在这里,老子显然是强调人应该正确对待成绩,在成绩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这与后人司马光说的“劳谦君子有终吉”是一个意思。其三,有了功劳不居功。老子说:“功成而弗居”。又说“功遂身退”。意思是立了功之后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因功向社会要这要那,而要把建功立业视为自己理所应当做的事情,在大功告成之后,就要隐姓埋名去过那普通人的生活。
  老子的上述思想都是守柔的具体表现,如此守柔的实质就是真心诚意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求得到回报。这种思想境界虽然在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但这毕竟是人生应当力求达到的思想境界。现在,在党的干部队伍中,有一些人私心很重,做出一点成绩便自以为是,处处以功臣自居,甚至伸手要这要那,最后堕落成为腐败分子,仔细想来,这些人所缺少的不正是老子所说的这种思想境界吗?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
[2]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3]陈忠:《道德经》译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4464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