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摘 要:在古代汉语中,“何”字作为最常见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的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此,本文从《论语》、《史记》以及《汉书》等资料出发,针对古代汉语中“何”的考释以及现代化意义,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论语》;《汉书》;《史记》;“何”;现代化
一、《论语》中的“何”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在整部论语中,“何”字随处可见,具体分析如下:
(一)“何”为疑问代词还是疑问副词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在这一则论语中,“何”字有着以下几种解释:首先,张闻玉先生将其解释为“何忧何惧”,即:有什么忧虑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事情。这里的“何”字,张闻玉先生没有将其看成是疑问句,而是当做感叹句看待,因而在这里,“何”字不能以宾语“自居”。其次,张闻玉先生在分析“何”字时,针对“君何患焉”这类句子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在这类句子中,若将“何”字当做疑问副词看待,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将“何”字当做提前宾语。由此,张闻玉先生得出结论:若“何”字位于动词前面,则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疑问词,且主要作用用来修饰动词。
在多数情况下,“何”出现在动词前多以状语处理。而与其他状语副词不同的是,“何”字在做状语时,没有像其他副词一样具备一定的修饰范围,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代指某些具体的事物。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何”字在表示疑问语气时,都可将其划分到疑问代词中。在古代汉语中,用来做状语的词并非全部都是副词,代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充当状语成分。若“何”字在句中以状语成分出现,除了做主语、宾语、定语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状语。在对这一现象解释的过程中,主要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词典》为代表,在《论语词典》中,杨伯俊先生将“何”分成“疑问代词”、“疑问形容词”以及“疑问副词”三类,而在这三类词性划分的过程中,其根本依据在于“何”字在句子中充当的宾语、定语以及状语等成分而决定的。由此可见,在划分句子成分的过程中,句子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与词性没有决定的对应关系,因而在划分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分,只要将其统一归纳到疑问代词即可。
(二)“何”作前置宾语还是状语
在《论语》中,当“何”字后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且不带任何附属宾语时,则应将其纳入疑问代词做前置宾语的行列中。在整部《论语》中,编著者所使用的及物动词远远多于不及物动词,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来进行判断、分析。若“何”代指具体的对象时,可将其看成为前置宾语,而代指某一项原因或方法时,则可以将其翻译为“为什么”、“怎么”,而一旦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多数将其纳入疑问代词做状语的行列中。而“何”字后面的动词为非及物动词或及物动词带着明显的宾语色彩时,可以将“何”作为疑问代词的状语。
二、《史记》中的“何”
在《史记》中,“何”作疑问代词,与“奈”、“如”、“谓”等动词构成动词性格式:
第一种用法是将这些动词性格式及中间插入成分共同充当谓语,表示处置的含义,处置对象为动词性格式的中间插入成分,整个由动词性格式及中间插入成分构成的谓语针对处置方法设问,通常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怎么处置...”或是”对...怎么处置”。例如插入代词的“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插入名词的“公伯缭其如命何?”在《史记》中,“何”与“奈”、“如”组成的动词性格式中即可以插入代词,也可以插入名词,而“何”与“谓”构成的“谓...何”动词性格式仅插入名词。
第二种用法是将“何”与“奈”、“如”构成的动词性格式用否定副词进行修饰,以表达丝毫没有办法的含义,这时该句子已失去疑问性质,通常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对...毫无办法”,例如“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而在《史记》中“何”与“谓”构成的动词性格式没有这种用法。在这种用法中,“何”与“如”构成的动词性格式的中间插入成分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名词,通常为单个字词,而“何”与“奈”构成的动词性格式的中间插入成分通常比较繁复。
第三种用法是将“何”与“必”构成副词短语,再与“为”搭配使用,通常表示反问的形式而表示否定的含义,用作谓语。在这个用法中,发问者已经对所述问题有极为明确的看法,并不需要被问者的回答,其中“为”作为语气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为”为什么要...呢?”例如“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
三、《汉书》里的“何”
在《汉书》中,“何”通常有单用和组成凝固结构两种用法,而这两种用法中又分为若干具体的用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何”单用
“何”单用是一个疑问代词,通常指代事物、人、时间、情状、处所、原因等内容,在句中可以起到状语、定语、谓语、宾语等作用。
1.“何”作宾语
“何”单独使用作宾语时,通常不指代时间与人,而指代情状、事物以及原因,指代处所时可以将“何”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哪里”,指代事物时可以将“何”翻译成为现代汉语“什么”,例如“三公不以为意,朕将何任?”
2.“何”作定语
“何”单独使用作定语时,通常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指代事物、人、情状、处所等内容,起到修饰事物的作用,通常翻译成为现代汉语“什么”,例如“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3.“何”作谓语
“何”单独使用作谓语时,通常与“与”、“也”等疑问语气词配合使用,用来询问原因,翻译成为现代汉语“怎么”或是“为什么”,例如“高祖目:“吾闻天有五帝,而四。何也?”
(二)由“何”组成的凝固结构
“何”是一个古代使用最频繁、最广泛的疑问代词,在自身的发展中与“等”、“以”、“为”、“如”、“若”等组成“何等”、“何以”、“何为”、“何如”、“何当”等组合形式,下文选择一二略作说明。
1.“何如”与“如何”
这两个组合形式中,“如何”相当于现代汉语“怎样”,而“何如”是从“如何”派生的逆序形式,二者都是用来表示询问,在句中起到谓语的作用,属于商榷语气,在“如何”中插入宾语,可以表达出“对...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为悯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
2.“奈何”与“若何”
“奈何”表达的含义是“怎样对待”,通常在其中间插入宾语,表达“对...怎样”或“怎样对...”的含义,而“若何”与“如何”、“奈何”意义相同,古音也相近,例如“有顷,客出日:“上与昭仪大怒,奈何不杀?”
四.“何”的现代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社会中,“何”字已由原始的固定句式以及相应的句子成分转变为不同的含义。在《说文解字》中,针对“何”的解释,一般将其解释为为:“儋也,从人,可声。”“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而在我国的姓氏中,何姓作为我国姓氏中的一个大姓,在全国的数量已过千万之多,占全国大姓的第17位,在分布上,除遍布全国各地之外,呈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的分布格局。与此同时,在现代化意义中,“何”字的使用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古代汉语,例如“如何?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何”字已经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转变,无论是词性还是词义,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而人们在研究“何”字的过程中,只有结合着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的句式以及相关作品,对比现代化的意义,才能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研究,才能得出准确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丹,方有国.“所+动+者”结构中“者”字词性辨析[J].韶关学院学报, 2009,(01) .
[2] 方有国.“贵贱情何薄”的词义与句法[J].语文建设,2008,(02.
[3] 李书田.对“何所……”的再探讨[J].医古文知识,2005,(02).
[4] 陈梦韶.《古代汉语读本》中一些注释的商榷[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5] 吴东平.古汉语中“×何……”的结构新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44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