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摘 要:“模仿”历来是西方文论和美学史的一条主线,它贯穿于文论和美学的始终。众多的模仿说当中,古希腊柏拉图建立在“理念论”之上的模仿说和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现实”的唯物主义模仿说尤其光彩夺目,他们共同奠定了西方美学、文论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柏拉图和亚氏模仿说的基本内涵,并对这两种模仿说进行简略的比较,最后小结柏拉图和亚氏师徒二人在模仿说理论上产生分歧的原因。
关键词:模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理念;唯物论
一、 引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文论和美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两颗明珠,千百年来,他们的文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指引、规约,有时甚至是羁畔着西方文论和美学的发展。黑格尔说:“哲学之发展成为科学,确切点说,是从苏格拉底的观点发展到科学的观点。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科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1](P151)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两人共同学习生活长达20年之久,两人的“模仿说”理论虽一脉相承但绝非没有突破和创新,相反,亚氏的哲学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他的文艺观点则是从批评柏拉图的“模仿说”开始的。[2] (P49) 柏拉图在其“理念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的形式主要是在《理想国》中探讨了自己的“模仿说”理论;亚里士多德一方面秉承师志,另一方开拓创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著名的《诗学》当中论述了与老师柏拉图完全不同的“模仿说”理论。本文试着总结两位古希腊文论大师“模仿说”的内容,比较并浅析这两种“模仿说”产生分歧的原因。
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理论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主要都是通过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对话体现的,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同样,他在《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和格罗康的对话具体论述“模仿说”理论。其实模仿并非柏拉图的专利,模仿最初主要用于宗教巫师祭祀时的表演,后来也指雕塑、喜剧的再创造。在他之前,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哲学家就已经讨论过“模仿”这个概念。但是柏拉图的模仿说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所谓理念,就是高于一切实际事物之上的永恒不变的东西,理念也叫理式,观念等,它是柏拉图理论的核心。在柏拉图看来,“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不同的个别事物,每个杂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理式。”[2] (P33) 柏拉图认为一切具体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他们只不过是对相应最高理式的模仿。在柏拉图的心中一直有三种世界:理念世界,它是第一性的,统摄各个杂多的个别的事物;现实世界,它不是具体的,是模仿理念世界得来的,因而是第二性的;艺术家模仿第二种世界的艺术世界,它是第三性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禁止一切模仿性的诗进来”,“诗对于听众的心灵是一种毒素”,“检讨悲剧和悲剧大师荷马了”,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2](P30-32)
美国文论家鲍桑葵曾评价说“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完整的希腊艺术体系,同时又可以看到一些破产的概念。”[3](P73-74) 柏拉图的模仿说无疑对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显然亚氏更爱真理,因为他早已察觉出恩师“理念模仿论”的先天不足。因此,这对曾一起学习长达20年之久的师徒至少在“模仿说”问题上分道扬镳了,后者在对恩师柏拉图“理念论”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美学、文艺学理论,从而也成就了《诗学》西方第一部从理论内容到理论形态都比较完美的美学文艺专注,成就了亚氏“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4](P38-40)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模仿论观:“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5](P3)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而且模仿现实生活,只是媒介、方式、对象不同而已。同时,亚氏认为诗的起源有两个原因:模仿的本能;“音调感”和“节奏感”。[5](P11-12) 在亚里士多德眼里,模仿成为人的本能,而模仿的文艺不仅给我们带来快感,而且能帮助我们求知。这一点可以从他给悲剧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声,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的动作来表达,而不用叙述法;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5](P19) 可以总结出亚氏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模仿现实,且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重视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而不是柏拉图理念式的模仿。
三、 柏拉图模仿说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比较
柏拉图把自己的模仿说同“理念论”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模仿不同于柏拉图。亚氏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割裂一般概念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把“理氏”看作具体事物以外独立存在的东西。[4](P42) 亚氏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模仿现实生活,这也是《诗学》的思想主线。《诗学》第九章“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带有普遍性”[5](P28-29) 在亚氏看来,柏拉图模仿说过分强调“理念”的作用,忽视普遍和特殊是辨证统一的,没有脱离一般的特殊,也没有脱离特殊的一般的道理这也就否定了柏拉图“理念”至上的模仿观,否定了艺术模仿理念世界的观点。
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模仿说”问题分歧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人在哲学观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在美学和文艺理论上的区别。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念论”, 即物质世界的另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柏拉图相信“灵感”对创作的巨大作用,认为“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还是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2](P18-20),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将哲学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给它以最高的地位,将哲学(他称之为‘第一哲学’)的对象确定为‘作为存在的存在’,从而将哲学和
其他学科明确区别开来。”[6](P411) 就连文艺创作也不例外,据胡经之老师的评价,《诗学》的方法论有两个特点:一,严谨的逻辑推理;二,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相结合。[4](P40) 亚氏这些唯物主义的观点让他能抓住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本质规律。因而,亚氏的模仿说能突破柏拉图唯心主义的至酷,主张艺术模仿现实生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道理。也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才使得亚氏的模仿说呈现出与柏拉图模仿说完全不同的内涵和意义。[2](49)因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二人在哲学观上的不同最终导致了二人艺术模仿说的分歧。
四、 结论
柏拉图的模仿说是以“理念论”为基础,认为艺术模仿理念的现实,最终导致艺术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扬弃的发展了柏拉图的模仿说理论,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共性寓于一般的哲学道理,主张艺术模仿现实生活。他们二人本为师徒但模仿理论却相差迥异,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哲学观上的分歧所致。柏拉图唯心主义哲学观和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最终解释了他们在模范论问题上的分歧。由“理念”到现实,由唯心到唯物,这种进步正如鲍桑葵所评价的“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柏拉图完全没有认识到的艺术中的理想。”[3](P79)。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自模仿说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书目:
[1]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 北京:三联书店, 1957.
[2]伍蠡甫,蒋孔阳. 西方文论选: 上卷.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3]鲍桑葵. 美学史. 张今,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4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