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摘 要:美术的发展伴随着对材料的探寻和研究,当今创作者更加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变革、创新美术材料在作品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尝试用复杂而又丰富的材料表现求新求异的艺术作品。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及早开展巧用材料,拓展艺术表现空间的教育活动,传输创新使用材料也是创作的观念,引导学生开发利用身边可用资源,探究寻常美术材料的“特别”用法,在体验尝试中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
关键词:巧用材料;拓展表现;就地取材;创新
美术在现代艺术材料和技术、信息传媒及视觉研究的推动下,表现手法发生了多元变化,鼓励人们去发现最适合表现自己个性的材料,在充分发挥材料特性的同时向世人展示独特的、新视角的作品。这些变化也要求美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和学生,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材料的特性及用途,感受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和质感,培养更敏锐的观察力。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和反思,引导学生巧用身边材料,实现拓宽美术资源和表现空间的目的。
一、美术材料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创造的中介和桥梁。
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与情感的重要方式,美术材料使用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夯实了基础,学生在创作中通过“因材施艺”和“因意施材”的艺术构思,把新颖、奇特的想象表现出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出人意料”的材料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而这种兴趣及创作过程也时常能改变这些材料的价值和作用,使课堂美术活动及作品呈现出创造性、开放性及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引导学生将鹅卵石作为漫画单元《夸张有趣的脸》的美术材料,笔者通过展示鹅卵石头漫画作品让学生在新奇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创造激情,尝试在有别于传统平面纸张的鹅卵石上创作漫画头像。学生们注意到了巧妙应用鹅卵石的蛋形特征,使漫画头像变得真正立体了。在这个案例中,为石头变身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拓展想象空间的过程。笔者发现:初中阶段美术教学应着重关注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而非结果,巧以材料为媒介充分挖掘初中生创作潜能,让学生在创作观念的表达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
二、引导学生发现随手可得的美术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就地取材”的眼光。
生活中,不缺美?,也不缺创造美的材料?,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就地取材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开展创作时首先关注身边的材料、生活中的材料。笔者在教授累积造型时,事先没有通知学生准备任何材料,课堂上却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物累积造型。同学们很快就发现了身边可用的材料多多。有学生看中了粉笔,有学生使用了教室中的桌凳,可喜的是每个小组的实物累积构成完全符合累积原则,且充分发挥了随手可得的材料的造型优势。
培养“就地取材”的眼光即培养学生在创作中关注和联想生活的意识。只要做有心人,身边的材料随时能被创新使用。江苏徐州一中的张颖震老师在设计《寻古探幽》时,大胆创新了壮馍(徐州传统食品)的使用方式。具体做法是:把画像石的图案刻在壮馍上,用小毛笔沾上酱油涂在凹陷部分,对照原始画像石图样修改壮馍画面并安装于特制的包装箱中,将壮馍作为书籍载体来表现拓印的画像石。这种将地方饮食作为美术材料,结合传统雕刻、拓印的表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地感叹于材料创新的魅力。
三、挖掘寻常美术材料的“特别”用法,能给学生带来质感的新鲜体验。
美术教育要让学生感受材料的特性,让材料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力,这迎合了初中生求新求异的天性。以美术教学中最寻常的材料纸张为例,它不仅是用来画的工具,还有其他“特殊”的用法。
比如,制作纸浆画。具体的做法是:将纸张弄湿(面巾纸为佳)做成纸浆,拧干后根据作画需求染色,然后用镊子夹取需要的纸浆放置在KT板上,竖着摁出不平的小坑状肌理,横着压出一层一层的山脉状纹理。这样的作品富有装饰性,材料操作容易,很受学生喜爱。
纸浆还可以变身为纸粘土。将纸浆加工成细粉,加入粘合剂(用来改善它的柔软性及韧性)塑形后待风干固定,使用丙烯颜料着色后涂上清漆,保持色泽及塑形的固定,一个用纸粘土制作的小雕塑就完成啦。
类似这样用寻常美术材料玩出精彩来的方法很多,只要创作时“另辟捷径”,克服看到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的想法,就一定会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
总之,美术课堂教学离不开对美术材料的体验、探索和再创造,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以研究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不断的探索、创造,逐步掌握各种美术材料的表现方法,得心应手地拓展表现空间。对美术材料积累的体验,为他们今后的创作及素材使用提供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昊,浅谈美术课堂教学艺术的优化 ,《大众科学》2007年第10期
[2]张颖震,中国徐州汉画壮馍典藏,《中国中小学美术》,2009年第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44741.html
上一篇:王安忆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