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摘 要: 湖南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源远流长。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运用本土音乐文化既能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又能使高校音乐教育突出特色。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把本土音乐文化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打破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观念,构建立足省情、彰显区域特色的教学模式,编好乡土教材。
关键词: 本土音乐文化 地方高校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乡土教材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类型多样、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的湖南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活动是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但一直以来,地方高校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运用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研究、学习、传承、发扬本土音乐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常有限,没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积极作用,忽视本土音乐文化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反哺意义,在特色建校、服务地方、传承文化等方面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这种现象亟须改变。
一、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运用本土音乐文化的意义。
湖南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进程从一个文化类型的侧面展现了本土文化的风貌,它以生动、鲜活的音乐形态表现了不同地方的历史传统、地理风情、民风民俗,是湖南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瑰宝。它继承了几千年传统音乐文明的传统与精髓,为本地文化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母源文化”基础和再创造依据。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其教育模式、内容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文化的发展趋势。传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仅承载了文化历史的延续,更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而且必将成为主宰和影响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及未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文化魂魄”。如果地方高校能够学习、整理、研究并发扬本土音乐文化,那么必将产生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我省虽然有着丰厚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但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多数优秀的地方音乐已濒临失传,如澧水船工号子、洞庭渔歌等。其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村落的消失,许多优秀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已经后继乏人、难以为继。再加上年轻学生受以往音乐教育经历的影响,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存在无知与漠视现象……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现状堪忧。地方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阵地,它是学习文化、研究文化、传承文化的高等学府,有传承保护与发扬本土文化的义务与责任,也有先天优势。高校有全面的学科设置,有高水准的师资队伍,有教学与研究平台,也有舞台实践资源,还有大批引领音乐教育、音乐文化未来的莘莘学子。地方高校参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研究与表演,无疑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扬。第二,健全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丰富音乐教育课程,突出特色。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地方高校如果能合理运用,并大力发扬,则不仅对其教学是一个有益补充,而且能形成区域或民族特色,打造自己的独特品牌,使高校音乐教育在特色发展中不断壮大,不断实现高校的文化传承价值。
二、把本土音乐文化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的实施,弘扬湖湘文化,建设精神家园,构建民族文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保护、大利用”的长效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与措施的出台,强化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学习已成为当今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湖南地方高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四个模块: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这四个模块中,只有专业课程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有《民族音乐概论》或《民歌》课,可以涉及本土音乐文化,但限于课时和课程要求,这两门课程讲述的是中国甚至是世界的民族音乐与民歌,留给本土音乐文化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加上教师的专业与研究方向等因素,本土音乐文化甚至无立锥之地。如何结合学校资源,在教学体系中合理纳入本土音乐文化,以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改革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已是当务之急。这方面的工作,省外很多高校已经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例如: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师范专业)开设了长调演唱大专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班;重庆涪陵师范学院音乐系围绕发挥传承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主力军的作用,结合学院地处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体现了以地域音乐文化传承为教学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积极的社会效果[1]。湖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借鉴兄弟院系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借助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东风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分步骤、按种类地把本地民族民间音乐逐步纳入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湖南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大致可以分为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和民族歌舞五大类。有代表性的民歌包括:洞庭渔歌、澧水船工号子、桑植民歌、花瑶呜哇山歌、嘉禾伴嫁歌、衡山山歌,等等。有代表性的戏曲包括:花鼓戏(按地域声腔的差异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侗戏、平江花灯戏、祁剧,等等。有代表性的说唱包括:侗族琵琶歌、丝弦(因地域的不同分为常德丝弦、长沙丝弦、平江丝弦、邵阳丝弦等支派)、长沙弹词,等等。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包括:土家族打溜子、青山唢呐、渔鼓、简板等。有代表性的歌舞包括:张家界高花灯、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江华瑶族长鼓舞、湘西苗族鼓舞和土家族摆手舞,等等[2]。如此丰富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确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可以分地域按照就近原则,一方面方便采风,便于收集、整理、挖掘、研究,另一方面便于聘请本土民间音乐的传人来校园表演交流。各地方高校优先选择邻近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纳入课程体系。如吉首大学可以选择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湖南文理学院可以选择澧水船工号子、桃源瑜伽焰口
手势,衡阳师范学院可以选择衡山山歌、衡阳花鼓戏,等等。实际上这些本土音乐曾经不时出入各地方高校课堂与舞台,并在彰显地方特色,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提高了学校声誉,扩大了影响。其次,选择地域特色鲜明,易于课堂学习与舞台表演的种类优先进入教学课程体系,如本地民歌演唱、本地民族舞蹈表演、本地民族器乐演奏,等等。待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加入本地传统戏曲表演、本地传统说唱表演及本土音乐的鉴赏、史论、分析、研究、运用、传承与发扬等相关课程,进一步扩大范围,向纵深延展。最终形成本土特色课程群,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地方性的音乐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三、打破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观念,构建立足省情、彰显区域特色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湖南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源于前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其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都以西方音乐为主体,其学科理论建立在西方音乐体系的基础上,从学科基础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到音乐理论课程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欣赏,到专业技能课程钢琴演奏、声乐演唱,等等,都以西方音乐为中心,对民族音乐虽然有所涉及,但仅限于补充,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状况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我省社会形势发展,更不适应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现状。随着《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的实施,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湖南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朴素的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不带主导动机式的音乐特点与自然的流传方式,正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对音乐教学的探索中努力追寻的深层目标。因此,我们需要适时打破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立足省情,彰显区域特色,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双基新模式,把握本体,把握民族音乐的深层文化体验,把扭曲的音乐文化心理重新扭转回来,重新梳理、剪辑民族音乐的表述系统,让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民俗价值渗透到地方高校音乐课程中,使师生深切地体悟民族音乐之深层内蕴,真正树立符合省情国情的音乐教学观念。使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真正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情感熏陶、精神塑造、社会认知等多重教育功能,同时形成品格修养、艺术修养、理论修养和技术修养。完善新型的以本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服务本土音乐教育、弘扬本土音乐文化的素质音乐教育模式。
四、编好乡土教材,构建多元一体的音乐教材体系。
乡土教材是依据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由当地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社会团体及个人组织编写“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鲜明地方性特征的教学信息材料。乡土教材的价值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于地方社会[3]。乡土教材的编写是对统编教材的补充,主要是针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与研究。它体现了对地方音乐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促使“当地学校教育与当地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地方社会和个体更好地发展,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提供现实的基础”[4]。编好乡土教材,首先与当地文化馆、文化站等部门通力合作,借用他们收集的大量本土音乐文化资料和多年普及群众文化工作的经验,实现成果共享、少走弯路。其次,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通过调查、走访、采风、观摩等现场了解,收集第一手民族民间音乐的音像资料、乐谱资料等素材,对收集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分析整理研究、精心筛选,再根据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审美需求,按照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编写教材。同时,教材的编订工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地方高校的地域特点,组织好地方音乐研究学者、民间音乐传承人做好乡土教材的编订工作。如湖南理工学院可组织编写《岳阳洞庭渔歌集》,吉首大学可组织编写《湘西本土民间舞蹈荟萃》等。
湖南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经过了岁月的浸润与提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传承和发扬本土音乐文化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高校音乐教育要以地方文化建设为己任,以特色建校为目标,积极寻找保护传承与发扬本土音乐文化的方法与途径,实现学校办学与地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吕国敏.论高师音乐教育在传承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作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韩博.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3]张爱琴.解读“乡土教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4]姜丽静.地方课程开发:误读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06(11).
上一篇:民族品牌助推休闲装转型升级的策略
下一篇:中国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