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
一、歌剧作品介绍
《曼侬·莱斯科》(Manon Lescaut)是作曲家普契尼根据当时著名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的一部歌剧。歌剧的脚本写作经历了很多波折,先后经过了大约四位作者,先后共花费三年的时间才写成。这也是作曲家普契尼具有影响力的第一部歌剧作品。
这部歌剧的梗概是美丽的女主人公曼侬·莱斯科要被送到修道院生活,这件事被男主人公德·格里欧知道了,男主人公仰慕女主人公的美貌,大胆向曼侬表白,恳求她与自己约会,曼侬被男主人公的话打动了,约好“夜深之后”。与此同时,一个叫杰龙特的财务官也在打曼侬的主意,两个人同时追求曼侬,最后曼侬成了杰龙特的爱妾。过着奢华生活的曼侬并不快乐,时常回想起与德·格里欧共度的美好时光,并让其哥哥打听德·格里欧的情况,表示自己还想着对方。后来德·格里欧来到了曼侬住的地方,两个人唱起了倾诉爱情的二重唱。杰龙特知道了两个人的事情,发誓一定要报复两个人,最后男女主人公被流放到一个荒凉的地方,剧情的结尾女主人公曼侬死在了男主人公的怀里。
这是一部四幕歌剧,而这首《褐发金发姑娘当中》就是在男主人公第一幕上场时在众多姑娘中间演唱的一首华丽的三拍子咏叹调。他唱到,在这些褐发金发姑娘中不知哪一位与自己般配,从而引起人群的骚动,人们唱起了欢乐的合唱。
二、音乐分析
(一)作品结构
(二)作品的曲式、调性及钢琴伴奏分析
这首咏叹调为F大调、3/4拍、小快板,全曲共由ABA三段构成,共有27 小节。作品结构严谨,音乐简洁明快。第1至第2小节为前奏,以一个快速的琶音开始了这段咏叹调的演唱。全曲的A段(2至10小节):A段分别由a、b、c、d四乐句构成,音乐的调性从F大调到C大调。全曲的B段(11至16小节):B段由e、f、g三乐句构成,整段由a小调写成。第17至19小节为作品的连接段,调性依然是F大调。A1段(19至27小节)为作品的再现部,分别有a、b、c、d1四个乐句,音乐的调性由F—a—G—F构成。作品的钢琴伴奏部分通篇采用柱式和弦,仅在17至19小节的连接部采用八度的分解和弦演奏方法。
三、歌曲的演唱分析
普契尼是19世纪晚期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人物,之所以强调“真实”,是因为19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欧洲的歌剧都受到瓦格纳歌剧的冲击。瓦格纳的歌剧采用的题材多是以神话故事为背景的剧本,而真实主义歌剧主要描写的是社会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恩怨情仇。
本剧的男主人公是一位浪漫多情的少年骑士,他在第一幕出现时,作者普契尼想表达男主人公在寻找自己意中姑娘的一种心情。整个咏叹调仅在乐句的开始有一个力度标记,剩余的标记均为速度标记,说明作者想以音乐速度上的细小变化来刻画男主人公格里欧的多情和浪漫。乐曲的整体速度为ALLEGRETTO(小快板),乐句的起始句选择在男声的中声区开始,从第二小节的弱音起拍,在第三小节开始就出现了第一个音乐速度上的变化POCO MENO(稍放慢一点)。这一小小的音乐上的变化,一下就刻画出了男主人公轻松潇洒的人物性格,给平实的音乐赋予了一种变化的色彩。在他唱到“是否藏着一位妩媚动人的美人时”,在“藏”字上标记了Ritenendo(突慢地),意在表现主人公在思考自己要寻找怎样的一位意中人。而在之后的一小节,紧接着又标记了Molto Rall(十分缓慢地),表明了男主人公进入了一种深深的思考状态。在第8小节,乐曲又突然回到原速,表明了主人公从思考中惊醒,他要急迫地找到自己心爱的姑娘。
咏叹调的B段,是一段短小的咏叙调,其是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结合。其作用在于抒发人物情感的同时还加强了戏剧发展的一贯性。这样的写作方式是普契尼的一大特色,他在旋律的写作上很重视音乐的整体效果,没有采用独立的分曲结构,这就是他特有的宣叙——咏叹风格。
在乐曲的再现段,音乐的整体风格还是沿用了A段的风格,但是在最后一句速度标记String(加紧地),表现了主人公迫切寻找爱情的一种心情。
总之,《褐发金发姑娘当中》咏叹调是一首抒情甜美的歌曲,处处透出作曲家普契尼“意大利旋律的旗手”这一特质。他创作的咏叹调动听,旋律优美流畅,没有过多的转调和装饰音,给人一种朴素悦耳的感觉。演唱这首咏叹调时,歌者应当让声音具有一种特别的光彩,整体声音要极其流畅且生动。本文希望透过对于《褐发金发姑娘当中》的研究,让学习者找到分析歌剧和演唱歌剧正确的思路,达到较好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枫,朱小强.外国歌剧选曲集(男高音咏叹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邬析零,陈平,廖叔同.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徐国弼,张弦.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陈立新.唱片中的普契尼[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5]菲尔·G·古尔丁.古典作曲家排行榜:古典音乐入门[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中外创意人才培养理念的异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