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影视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近年来受到国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在进行思辨性探讨的同时,也在积极将其和更多的学科及领域不断交叉,相互作用。作为以英语影视作品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能力的提高,更能通过媒介素质教育的理论总结出培养学生批判性判断和思辨思维的教学方法。
1 英语影视教学的意义及面临挑战
美国的当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认为,语言专业的学习者应重点培养“跨语言”和“跨文化”能力,而影视隐含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资源,既是探讨“视觉素养”的广阔平台,同时英语影视还特别成为探索“跨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因为影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国文化话语的渠道。
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英语影视教学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英语影视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有助于了解所学国家的国情民俗,有助于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学生从生动的视觉说明和画面中得到启示。影视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听说机会,深入了解英美文化,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卞喜玉在谈到英美影视作品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时认为,影视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国家国情,有益于英美文学课的学习。这是影视教学对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直接作用。以英语听力学习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片段进行听力练习,再根据此场景拓展到学生可接受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同时辅以台词的阅读增强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力,针对影片写影评或者选择影片主题发表个人见解,也可以针对影片的字幕翻译展开纠正并探讨。
在文化交际层面上,英语影视教学也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英语影视教学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能通过真实的情景来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徐小红,2006)美国学者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在“The Video Connection: Integrating Video into Language Teaching”(《影视融入语言教学》,1989)中积极鼓励教师运用“语言和图像信息丰富”的影视片段,因为此类内容和场景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和文化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大背景。澳大利亚学者Mark Pegrum(2011)认为影视作品能在大框架的视域下解读或进行细读。在话语分析研究中,特别在“会话分析与语用”中明显表现出“口头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关系”,没有能比在影视作品中找到更好的研究素材了。影视作品中显现出完整的社会文化框架,情景化的会话伴随着说话者的面部表情与手势,同时还能立即接收对方针对华语做出的反应。类此这样的文本可以作为临时的固定语言范本进行分析,是感知其他社会的话语实践,也是了解这些话语实践如何反应和折射文化规约的良好途径。
目前,我国英语影视教学还存在问题值得反思与改进,课程基本上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英语影视教学的理论体系,对课程的认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随意性很大。[1]缺乏相对系统和科学、操作性较强的教材。而并不是所有的英语影片都适合在课堂上教学用的。此外,英语影视教学手段单一、设备投入不足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易见的问题是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安排随意、教学中缺少讲解,学生缺少针对性练习和检测影视理解的相关手段等。[2]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设备不足、各级学校认识不够、研究人员研究不足等原因,目前的影视教学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手段,仍然处于注重语言而忽略了对影视素材的进一步的理解和挖掘的阶段。
2 媒介素养教育对英语影视教学的启发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成立于1989年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组织——媒介素养中心(Centre for Media Literacy,CML)提出了关于美国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见下表)。这五个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提出后,成为许多机构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框架。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都是要培养学生的“解构”(deconstruct)能力——分解媒体信息、操作实践、流程、机构以及影响的具体构件,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种教育工作,让学生成为具有媒体批判意识的人(a critical thinker about the media),而非单纯加强其对媒介信息的抗拒思想。[3]
首先,以英国为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逐步脱离保护主义的思路,发展到帕金翰提出的“超越保护主义”阶段。即媒介素养教育不再被界定为一种与学生的媒介体验天然对立的教育,它不再被仅仅视为一种甄别方式或洞察隐蔽的意识形态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作为媒介文本的受众抑或作者的活动进行自我选择和决策。[4]其目的不是要保护年轻人不受媒介的影响,将他们导向“更加美好的事物”,而是要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明智的决定。David Buckham 就曾经指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媒体更为有效地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准备”。其次,针对新媒介技术特点,教师应该将新媒介教育视为“一种培养学生应付和运用媒介能力的准备手段”。提供给学生新媒介运用方面的必要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媒介信息制作与交流之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新媒介做出明智的理解与判断。
作为英语影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结合跨学科的优势,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媒体的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
3 媒介素质对于英语影视教学的指导作用
媒介素养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经典理论和研究模式相互促进和补充。在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可以采用多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例如,运用传播学中的创新扩散理论来分析媒介素养项目如何在学校进行推广和应用,运用教育学中的活动理论来设计媒介素养课程的目标和核心要素,心理学中的信息解释过程模式来分析媒介素养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英语影视作品的教学方法不仅仅采用某一种教育途径,更应当从多学科的视角,结合新闻、传播、人类学、文化研究等相关理论。在语用过程中,使人们采用思辨式立场,意识到媒介在构建现实时隐含的意识形态、社会和政治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快乐教学。即通过案例或情趣教学,既让学生对新媒介有批判性认识,又能引导他们从新媒介的正当使用中获得乐趣。
在英语影视教学中,从媒介和信息传播的视角进行解读就是令学生对所看到的内容不轻易地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而应该进行深层的解读,寻求多种解释。Semali(2000)提出对影视作品进行批判性解读的方法,包含:①对任务、社会和文化的描述;②从构建的特别形象中理解被倡导的价值观与态度;③通过技术、象征性特征或符号而产生的意义;④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对他人、对世界、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看法;⑤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背景解释某一文本的意义。基于媒介和信息传播的视角,Quinlisk(2003)提出对影视作品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要求学生深挖作品中反映的有关社会和文化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用于引导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指导相关的写作活动。
在国内,英语影视教学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学者和教师主要专注于语言技能的提高,而还未意识到通过新媒介这一重要载体,能借助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研究,借用其分析研究方法,形成一套对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67376.html下一篇:浅论影视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