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语文教育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髙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使探究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提髙学习效率。
一、探究式学习概述
所谓语文探究式学习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主动探求开展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体性。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作为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讲、消化知识,而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己选课题、设计方案,选择研究的方式、方法。二是探究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并不重在引导学生研究出什么结果,而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三是开放性。就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都是开放的。学生在课余、双休日、寒暑假等进入图书室、阅览室、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还可开展社会调查,从生活中获取材料。四是实践性。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获取正确的结论
二、创设合理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一探究的前奏
合理的教学情景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用悬念、故事启发、音乐引导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产生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
如学习《诗经》里的“賦”和“兴”的手法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讲到“赋”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小芳》,让学生体会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因为大多数同学喜欢流行歌曲,对这首歌曲很熟悉。教师此时引导学生思考:“歌词开头运用的什么描写手法表现这位姑娘的美丽?”学生就很可能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最后学生就很自然地发现这种从多方面来描写同一对象的方法就是所讲的“赋”。讲到“兴”时,可以引入《纤夫的爱》“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因为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美好爱情的歌曲,本身对十七八岁的学生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让学生思考:“歌词开头为什么描写天气,这与爱情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学生一定会很好奇的,想一探究竟。最后学生不仅会明白“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种手法就是“兴”,对这种思考的过程更会记忆深刻,知识的迁移就可能实现。
三、“对话_激发”式探究
所谓“对话一激发”式探究,就是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对话,探究求解。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我在讲到梁惠王向孟子描述了自己不同于众的治民方式后问道:“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在此我趁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梁惠王向孟子问政,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学生有些不解。我又接着问:“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什么联系?”
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有人说:“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时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各诸侯都想增加自己的人口,扩大实力。”我肯定地说:“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梁惠王的这一政策与我们今天的人口政策相违背,怎么看待我国现有的人口政策?”学生说:“我国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不得已,因为人口压力太大了”。我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全面思考,经过探究,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达到国富民强、开疆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千方百计争夺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值人口。可以说,增值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口增多亦作为国家稳定国君贤德的显著标志,因而古代几乎所有的国君都将人口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梁惠王也不例外。
四、精选探究点,逐层设问题探究的高潮
在教学中,教师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准确选取探究点,层层深入地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如学习《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时,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遭受厄运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个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他们对生命的价值根本谈不上深透的理解,再加上他们成长大多是一帆风顺的,对史铁生非同寻常的心境更难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这样几个问题作为探究点:(1)史铁生眼中的地坛是怎样的?(2)地坛中的史铁生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地坛与史铁生的“宿命”是怎样的?(4)当作者的心态发生变化后他在地坛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第一个问题侧重于感受地坛之美,第二个问题侧重于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第三个问题侧重于探究人与景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则侧重于体会人生的价值。这些问题由找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逐渐走向目标核心,在不经意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收获成功。由此可见,好的探究点应该围绕课文内容的核心,层层推进。
陈伟龙
(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uwenjiaoyu/95633.html上一篇: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下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