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反思。本文主要分析笔者强烈关注到的两个问题,即学生背景差异带来的教学困难以及教学模式的僵硬化。
(一)学生背景差异化带来的教学困难
一方面,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地处农村及市郊的高中其计算机的拥有率要远远小于地处城镇或中心城区的学校,这就导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所能享受到的资源不一致,例如在农村的信息技术课堂往往不能达到平均每人拥有一台电脑,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另外,城镇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因此在入学之前有更好的基础和能力。相较而言,农村的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例如面临更少的升学机会、更弱的信息化环境等,偏远地区的高中教师存在更强烈的应付心理,不认真对待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对于城镇高中,计算机使用技能的考查结果并不直接影响学生高考择校,因此很多学生将计算机课程视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最具实践性并且最贴近生活的学科,不乏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信息技术的课堂,开始他们关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第一堂课。然而,满是文字解说及理论方法的教材却让学生云里雾里,继而丧失学习的动力。部分老师会主动发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但大部分老师只是依照教条化的教材,从概念、原理、应用方法等逐步讲起,逐渐扼杀学生对实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最终使学生将计算机归为游戏、聊天的简单工具,而非提升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是使用而非理解,而目前的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思路并不见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虽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手段大多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关系仍是“你教我学”,唯一的区别仅是将教材的内容放到了计算机投影的大屏幕。
二、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要从根本上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就要做到几个方面的转变,但归根结底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一个普遍的市场规律是需求决定供给,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也可以考虑这个规律。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无论课程标准还是教学思路都是从“教”的一方出发,根据“教”要达到的目的来进行课程设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各个教学单位的教学条件差异等都没有被考虑进去。所以,基于教学实践中的深切体会,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以有效改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一)小组学习模式
为解决教学之前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不同的问题,可以按照掌握水平的高低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来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方法实施起来受很多条件制约。高水平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把较熟练的学生分散到不熟练的学生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引入一定的竞争措施例如评选表现最优秀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小组团结合作能力。
(二)以练习和任务为主的教学思路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以“讲”为中心而以“任务”为中心,对原理的介绍应服务于某项特定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完成任务的方式参与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主动开发大脑和双手,并逐步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同时,课堂也会充满活力,教学质量从而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帮助学生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引导任务讨论的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标。
(三)多样化的学习考核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其他课程,因此不宜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宜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可以采取“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另外,要把握好评价的时机,课程中途的评价是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学习效果评估和反馈,要起到修正的作用,结尾的评价一般作为总结性的评价,评价范围就要深入。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教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采用服务于学生需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合理的教学思路应该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变“跟我学”为“你来学”,时刻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从实践回归原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有效掌握课堂内容从而实现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1203.html上一篇:浅析新理念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