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美式教育从小学开始,就重视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也是美国最早提出的,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有十分详尽的表述。在我国,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最新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加以创新以发挥其社会效益(创新信息能力),以及在信息使用过程之中要有道德和法律意识(合理使用信息能力)。
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相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就是知道需要什么信息,以及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是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相对的信息素养能力就是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历史理解”是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即合理使用信息能力;“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即合理使用信息,并进行创新的能力;“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是指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即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
历史学科的实践能力,就是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学生在有效获取和利用历史信息后,合理使用信息并加以创新,最终运用历史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所以,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历史学科的实践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遭遇美国教育》里所提供的虽然是小学教育的案例,但对我们高中生信息素养能力和历史学科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借鉴作用:“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教师提出问题,并教以学生学习方法后,学生去寻找答案(独立或者协作完成),教师再对答案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而不是“对或错”的评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之中,教师可进行方法上的建议与指导,而不需要越俎代庖。
福州教育研究院曾开展了“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寻根”。这项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研究问题的角度,如:关注家中的老物件、老照片;以及记录饮食服饰、建筑特色、婚丧嫁娶、信仰等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等作为主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任何一个主题切入,通过学生的协作完成后,都会有效的提升学生历史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
确定好参赛学生名单后,我在课堂上重申了历史的核心素养内容和史实研究的基本方法;告诉他们搜集史料过程之中,一定要以第一手史料为主、注意辨别真假史料、如何有效整理和利用史料,以及引用别人史料要注意做好脚注规范等。告诉他们所有的创新都要建立在史料基础上,要做到“论从史出”。学生针对活动主题进行了讨论并自主分组后。在讨论过程中,有个学生立马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依据“寻根”主题,自己创设一个新的角度展开研究?该生继续说:我们这学期不是刚学了“宗法制”吗?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姓”作为“寻根”的内容?我立即肯定了他的意见,并进行了表扬后说:你可以组织几个感兴趣的同学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讨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这个过程,其实也体现了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的能力,以及不拘泥于已定内容的创新能力。
学生不仅从图书馆和网络上查询史料,还积极的跑到县文物局和文化局去查询资料;所找到的史料不仅仅有口述的、文献的史料,还有各种实物史料。筛选整理材料过程中,学生也会针对一些网络上的问题展开各种讨论,积极找寻第一手史料来论证网络史料的真伪,做出了符合“史料实证”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这过程都体现了信息素养里面的“有效利用信息能力和合理使用信息能力”。虽然,学生所参与的“寻根”主题活动没有获得相应的奖项,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信息素养和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众多能力,都得到肯定和提升。
在当今浩瀚的信息资源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让他们学会有效查找和合理规范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与历史学科的社会效益是一样的:读史可以明智,掌握第一手史料就不会被各种虚假信息所左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高中生的历史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在形成之中,面对网络上汗牛充栋的信息,学生该如何选择?推而及之,针对网络上、社会中的各种谣言,作为心智还未成熟的高中生又该如何选择?所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是一名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在历史授课中讲授到“红军长征”这个环节时,曾经提问学生一个当时网络很流行的问题:红军长征到底有没有两万五千里?这个问题缘由是有两位英??青年李爱德、马普安重走长征路后,对记者说:“长征并不是25000里,而是12000到13000里,所以长征没有那么长。”网络上,有人据此竟提出了诸如“长征的里数是虚构的”、“是为了宣传的需要”等错误观点,甚至还有人对长征的目的也进行质疑,认为“长征路线是随机逃跑路线”,而不是什么“战略转移”等荒谬观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就把这到题布置成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询相关史料,写成书面作业。
针对学生的作业,我没有做“对与错”的批改,而是利用练习讲评的机会,给学生上了一节“如何开展史实研究”的课后,让学生重新回去查询资料。在这节课上,我给学生举了几个关于研究历史不注重第一手史料所造成的笑话后,延伸出“三人成虎”等谣言所带来的社会危害,点醒学生要“以史为镜”,注意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养成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自觉得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做到不信谣言,不传谣言。可见,学生的信息学科合理使用能力和社会效益与历史价值观也是共通的。
总之,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信息素养的基本技能,再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为指导,在日常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合理有效的获取、利用和创新信息,就能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达到历史实践能力的要求。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1446.html上一篇: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