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目前我国书法教育的现状
书法,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书法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延续的一种方式。书法往往通过一代代的授受关系得以延续。但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社会的便捷车轮毫不留情地大有取代这种古老艺术的来势。社会和家庭又因书法的非实用性而淡化了对这种古老艺术的热情,将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
1.书法的教育和传播出现了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生物学认为,要使一门植物生长,就要给这种植物以适应它生长的环境,如果它的环境已经破坏,就要人为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反季节蔬菜的栽培就是如此。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改良品种,使之适应现在的生态环境。此理用于书法亦然。因此,书法的发展,也有两种途径。书法发展到现代,生态环境已被破坏殆尽,书法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适应书法生态环境的变化,使书法一方面能够继续得到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滋养,把书法这门即将失传的艺术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另一方面大胆抛开文化传统的束缚,去开创一种和传统书法艺术不同的书法形式,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思索的。
2.现代中小学书法教育大半卷入应试和应展教育之中
书法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士大夫必须掌握的六艺(礼、乐、射、艺、书、数)之一。出生于士大夫家庭的人,从小就接受书法训练。一个人要想成为士大夫必须在书法上达到一定的水准。古代大兴书写取士。今天,中国兴起了“书法热”。但我们学习书法已不再是科举取士的标准之一,人人都向往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淑女。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修养的艺术而受到我们的重视,此举令人欣喜。另一方面,也同时存在客观的“不安”,市场经济驱使下的经济利益将之卷入考级应试、应展中,令我们多少感到点点的浮躁气息。
当代书法创作是以展览为中心的创作。的确,展览作为一种连接社会作品与书法家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无形地改变着传统书法创作理念和规范,为培养造就速成的“书法家”功不可没。应展式书法教育如雨后春笋,中小学教育也大半被卷入应展教育之中,这是当代书法教育的悲哀!当前的书法教育必须从应展教育转向美育性质的素质教育。
3.高中书法教学的空缺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指导意见: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要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中小学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在美术新课程体系中,《书法》模块以选修的形式出现,让有兴趣和基础的学生继续学习。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普通高中根本无法开设此课程,其原因有:①师资欠缺,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②普通高中以高考的升学率为指挥棒,该课程设置为空缺状态,学生无法继续学习,只能应战于高考题海中。
二、高中《书法》模块教学的实施策略
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培养学习其他学科、其他技能打好良好的基础。面对上述的这些状况,目前我们又该如何去实施呢?
1.以文学素养促书法内涵提升
写字和书法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写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注重实用性;然而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抒情和欣赏,注重其艺术价值。写字课以培养学生达到标准字体为目标,而书法教育则需长时间的精力和探求,目标也无止境。但是,写字和书法是密不可分的。
汉字的造型本身就具有某种美的因素,这被认为是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的一个重要条件。汉字的象形特征是对自然界各种物象的抽象和概括,而点化结构的内部关系也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原理。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必然要将自己的个性特征、气质修养烙在书迹上。书法的内涵包括自然和社会、人文和历史的许多方面,这些内涵与文字的意义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精神系统。这个精神系统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点画、结构、章法。其中字的结构是书法的核心部分,它是联系点画和篇章的中介,同时也是连接书法与文学的桥梁。唐代理论家张怀??指出:“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注1]可见,“书”与“文”只存在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区别。早期的书写者大多不留姓名,因此,我们对秦汉以前的书法的认识很少具体到个体的评价,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和群体的观照。而真正具有审美意义的书法是文学的书写。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家书写文学作品的风气才开始流行起来。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洛神赋》,还有大量的题壁、题扇文学,不管是自撰还是抄写,与文学艺术的共生成为中国书法的一个显著特色。宋人不仅关注文学书写,而且还发现了书写本身所具有的诗意。宋代以后,诗文书画开始走向深层结合,中国书法的人文含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书写和汉字文化的天然联系,汉字出现的地方,往往伴随着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书法泛化了,但同时给书法带来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我们需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加强对书法内涵的理解奠定基础。
2.融传统教育与书法教学创新为一体
(1)传统书法教育教学实践,有相对稳定的方法,但并非人为约定,而是书法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产物,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互相陶染”,另一种为“师徒相授”。两种方法各自独立又互相交叉。“互相陶染”包括“相授”又侧重于“陶染”。“师徒相授”,包括“陶染”,但“陶染”主要是单方面的“师”对“徒”的陶染,而“师徒相授”侧重于“相授”。“授”主要是对“生”的“授”,这两种方法都为高中阶段的书法教育教学提供极好的借鉴。
高中学生课业压力大,受高考体制的制约,书法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以学生兴趣特长为前提条件而选修开课的。因此,高中书法作为选修课程,以生师的双向选择、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对教材教法的选择等都有许多特殊性。高中书法模块课特别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这是书法选修的基础,也是“师徒”关系达成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对学生作普及书法宣传,阐述学习书法的重要性及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对已有相当基础,在书法学习方面有天资禀赋、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再加强指导,今后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
(2)“导生制教学法”的最大优势是让优秀学生担负起“导师”责任,履行助教职能,以“生教生”的方式弥补教师不足的问题。生生相学、生生互教,虽然角色变化,但相互的认同感高,交流便捷,而且以兴趣培养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益。调动学生收集、交流书法家的故事,学习他们高尚的“人品书品”,开展校园书法的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等,这样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挖掘学生书法潜力,有利于学生间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
3.培专业师资助书法艺术传承
对现代的书法教师而言,要善于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提升并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向广大学生传授书法知识。传统斋塾师徒训练依赖大量的时间临习以及手摹心悟。教学实践证明,临摹能力的强化确实可以使学生在技巧层面和观察力培养方面有所收获,但问题的症结偏偏是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化的学习,对字的运笔、结体、章法尚不能把握,忽略隐含在法帖形式之内的多方面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渗透。我们不反对“自学成才”的探究精神,但是我们也不能“误人子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先生说,“在不同的阶段,临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初学者,应尽可能地深入到范本的图形和感觉中去。因此,有尽可能准确临习的欲望,否则被你忽略的,往往是范本中最微妙、最重要的东西。具有一定基础以后,可以转入对范本不同要素的关注。对于一位成熟的书法家,完全可以自由设定临习的目标”。邱先生还说,“中国书法一直有亲授的传统,但好的老师不易寻求。自学书法要在鱼龙混杂的书籍和观念中跋涉,确实很难找到自己的道路。建议在公认的古代杰作中最好是墨迹挑选一件,尽可能细致地观察其形态,临写每一字以后,都进行细致地比较。你的问题或许在于不够细致。此外,字结构要准确把握,要记忆”。 [注2]一位书法教育工作者还须必备因材施教、坚忍不拔和善于思考的特质。这对于优化教师的书法素养极其必要,我们不能纯粹为了应付。我们要切合实际把这门国学继承并发扬光大。因为她是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承,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高中《书法》模块教学的意义和影响
书法教育不仅具有审美性、启发性、以点带面的普及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还对中小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书法教学有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高中阶段高中生课业压力大,往往易躁动不安。书法,则是调节人心境的理想方式,需要良好的书写习惯、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学习书法艺术过程中更是人和墨的“磨合”!真善美的再现!不但可以净化环境同时能够净化心灵,克服浮躁情绪。
2.书法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提高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过程
书法教育成为了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这对提高国人的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书法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书法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书法课是一门能使我国书法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的课程,是现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学识才能、文化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十分有益。
随着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中学书法教学的出路在于加大书法教育的投入、创造必要的氛围和条件,在于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涉及的诸多方面给予重新审视并大胆改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本着系统、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样、灵活地去开展教学。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会产生扩散和交流,我们的教学也应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使书法教育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使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注 释
1 张怀??.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154
2 邱振中.书写与关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1809.html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