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曾经记得有种言论评价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教育,所教出的弟子是“高分低能”,读书之人只能成为教育的奴隶――“臭老九”。时至今日,这种论调至今仍顽固地遗存在我们的思想中挥之不去而且愈演愈烈。学生成了知识的奴仆而不是主人,一味的教,被动的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终于酿成众多学子的“失意挫折”而徒劳忧伤。在经历了一场场“改革”的洗礼后,担负“民族大计,教育为先”的教育先行者们开始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之路。前有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的不懈探索,才有了“西学中用”的“科学民主”;今有魏书生、李镇西、郭思乐的大胆改良,才有了“生本理念”的“个性自然”,中国的教育事业因为他们的不断进取和创新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我们是幸运的,能够在新世纪得到这些教育大家的观照,学以致用,教学相长;我们是幸福的,能够在今天沐浴在生本的光晕下,以生为本,合作探究。
一.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
如今的教育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艰难前行,功利化、世俗化和“机械化”充斥在教育战线的每一个角落,非有一腔热血和满腹热情投身其中不能成也,而语文教育更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改革成败都将直接决定接下来的一个时段的中国教育何去何从。
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在无奈的进行着,加之地区差距、教育资源和思想意识的参差不齐,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方向。“实践出真知”,虽有一代代为教育事业披肝沥胆的忠诚卫士无私奉献,阔斧改良,但终因势单力薄,后继乏人而形成教育改革的真空和不济。我们带着困惑和激情在三尺讲台上以身试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用实际行动来掀起新一轮的课改潮,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成果非百日之功可以促成,以本校为例,全校共一千五百余人,真正能够靠自己的自觉性和创新力来求知学知问知的学生不足7%(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生本教育“实验田”为参照数据估算),教学改良举步维艰。
目前,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执行,虽减轻了入选中学课本的课文数量,却大大扩展了遴选后课文的阅读量和知识面,这无形中给中学语文学科的老师在督导学生识文断句方面增添了压力。这也是我从教四年来对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困惑。
二.走近生本,走进学生
曾经总结当代教育家郭思乐先生《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的生本思想,得出生本教育的四大特点:其一,突出学生,即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其二,突出学习,即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像课前准备;像课上小组讨论;像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等;像课后的温故等。比如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等;其三,突出合作,即强调学生小组学习。毕竟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四,突出探究,即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我们是这样做的,在充分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如何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面依靠和相信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我也试图按照郭先生的这些“生本理念”来指导我的语文教学,可试验的结果是我无法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新课本,新课文,新大纲,新理念,这些本可以引来学生“趋之若骛”的拥趸,反而沦为最为冷清的局面。学生翻着十多面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选段,却再也没有了拿到新书的新奇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无奈的叹息和摇头,后边还有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鲁迅的白话小说《祝福》等一系列中外中长篇小说,与其说是给学生“减负”,倒不如说是给学生“敷减”。生本理念是好的,可是我却无法以正确的方法去落实到我的语文教改中,“东施效颦”可见一斑。
三.结合实际透析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的精神,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思想,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倘若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语文教育也是一样,没有创新和个性的语文教学是走不远的。
孔夫子是个知山乐水的君子,更是教之有方的行家。他的《论语》和《春秋》总是让人不可不仰视之,他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至今在教育方面仍延续着强劲的生命力让人叹服。我从教书的第一天起,就起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语文教学的“孔子神话”,三千子弟七十二贤。我也常常在教育教学之余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记录下在教师这条路上点滴感悟,虽成书不了《春秋》,但也要留下淡淡的墨痕以供咨嗟。回首四年的语文教学,才发现教育中的得与失是那么的不均衡,我疑惑,我彷徨,我失意,我在执著一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持续有效的发展下去呢?是不断的实践,或是积极的创新?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高中课程标准自然是了然于心,只是在实际操作中或多或少的走了弯路而浑然不知,在从教的过程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领悟最深,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做学问,只怕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在与学生的“教”与“学”中,不断地自我要求上进,创新,才会让自己的课堂气氛和教学过程更加的个性和自然。
教语文,不只是教学生读写记,比之更重要的是教他们为人处事学做人。从思想熏陶入手,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书香校园,吟诵经典”就是实践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朗朗的诵读《论语》中体悟做人做学问的真谛,何乐而不为呢?结合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近况,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在我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之前,我对老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理解过于肤浅,总以为只要在岗位上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其实不然。只要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合适的话题都能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和好感。有了好感,再来点好奇,那么走近学生,实践“生本”就大有可图了。
而现在,学生因为底子差,行为习惯差,动手动脑能力有限,往往会因为他们本身的自闭心理而导致对语文的“盲目”放弃。为了避免学生厌学或弃学的现象发生,我采用奖励与惩罚并存的方式来激励和督促他们始终保持对语文学习的“高强度”。除此之外,学生的接受力也是一个挑战,有些学生看起来很认真,可是真正评测起来,一般来说都是倒着数的“前几名”,这不再局限于学习方式方法的不对头,而是理解能力的缺失。如果十六中的语文教学能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上,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并积极参与行之有效的生本活动,如师生经典诵读大比拼,妙语接龙计时赛,打油诗即兴创作等,这些校园活动都会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书本学习中拉入到更快乐更自由的主动学习中来,不仅要主办创新类似个性活动,而且要长办大办下去,唯有此,语文教育教学才会持续发展,才会绽放出活力来。
创新是一个学科不断进步的源动力,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走在各学科教学的前沿,更要发挥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大胆地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开拓创新,进行一系列“走进生本,走近学生”的活动,让语文教学创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唯有上进和创新的老师,才会激活语文的生命力和可塑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1871.html
下一篇:巧用博客提高中职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