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由此联想到于漪老师说的教学中的为与不为,这是触摸到问题的根本了。于老师反复强调: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千万不能面面俱到。我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明确,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以目标为主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详省的处理,舍得割爱。这是真正追求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理想与实践。
而当今的许多语文课往往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究其原因是无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为些什么,不为些什么。几乎每一位语文老师走进课堂之前都会认真地备课,准备充足的资料。但走进课堂后,是把备好的内容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还是有所取舍?要做到后者是很难的。因为一方面自己辛苦备好的内容,总会难以割爱,二是不面面俱到,心里总不踏实。于是,就出现阅读理解的内容从小学、初中,一直讲到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却是较弱,甚至很多学生根本不读教材以外的东西。对此,于漪老师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样的教学就像有用水浇菜,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整桶水浇菜,必然连根带叶的一起冲走。这是违背教学的规律的。也因为此,很多学生与家长都认为语文学的不学,或者少听几节课多听几节课,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有多为,有所不为。语文老师的有为,为的是文本的重点与特点,为的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为的是学生容易理解偏差或错误的点。语文老师的不为,不为的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点,是与教学的目标没有关联的点,是讲了学生也不理解的点,或者不适合升学考试的点。语文课只有勇于取舍,才能循序渐进,不断融会贯通。
判断为与不为的依据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状况。于老师在1983年就提出: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基础,语文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与研究,摸准了他们的实际,知之准,识之深,蓝图的绘制才有依据,教学才会避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只有了解了学生在此时此文本阅读前的情感与能力的基础,才能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核心要求,剔除与教学目标联系不紧密的内容,从而让我们的备课由厚到薄,由浅到深,由泛到精,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心里牢记分年级要求,牢记每个年级要达到的语文方面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语文的教学才能有序有度,摆脱教学中混沌笼统,模糊不清的状况。
语文课堂的为与不为,背后凝聚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作为语文老师的课程意识。按课程标准解释,课堂是由环境、教师、学生、教法共构而成的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语文课堂的为与不为是相辅相成的。为是为了有助于不为,不为正式为了更好地有为,我们许多语文老师有为的态度,能力与激情,但缺少一点不为的勇气和智慧。
上学期,有一青年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最初备课备了18页,第二搞变成8页,至最后上的时候,备课笔记只有2页,上课过程中,教师讲得清楚集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师生对话自然生动。这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在备课笔记逐渐变薄的过程中,终于领悟到于老师所说的,语文老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深刻内涵,这是需要我在讲台上用一辈子去践行的。”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天生重要”出自著名科学家华罗庚之口。之所以说语文天生重要,是因为语文学习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而且与人的精神、情感塑造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课改下教学的为与不为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我们要与时俱进。关于此课题,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笔者的观点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此课题在教学实践中能得到推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1907.html下一篇:高中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