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历史技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掌握五种学习技能,并在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一些体会整理成文,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善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所谓历史知识体系,就是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整合历史知识的若干基本原则,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加以系统化整理而构建的知识板块或专题,进而构建出一个科学的知识整体。它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从某种角度而言,它还是历史科学能力的载体。怎样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我认为可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归纳单元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及其表现,了解本单元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其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如《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体表现为:①政治上: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为了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各项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经济上: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③思想上:封建观念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2、精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并按专题把各知识点归纳成板块。如《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可归纳为:
①西方列强侵华:军事上,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政治上,强签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强开商埠(通商口岸),使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文化上,取得宗教特权,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②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的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
③中国人民的探索: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企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企图以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洪仁?\ ――《资政新篇》――企图以资本主义来改造中国。
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初现端倪――“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萌发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提出。
2.学会理清上下(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学习时应该从古今中外对比和前联(系)后挂(勾)中,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如“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人教社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这节课,南昌起义等城市武装是为了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上册最后一课),城市武装暴动结果遇到挫折后,秋收起义前委在文家市开会,决定由城市转入农村,于是向井冈山进军。经过近半年斗争,1928年4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找到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1930年夏,井冈山之星火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这种情况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于是对中央革命根据连续发动了三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了,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而且使根据地不断壮大发展。在这种情况,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与国民党反动政权形成对峙局面。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和建设革命根据地,从而粉碎了国民党的封锁,巩固了革命政权。
3.注意通过动态语言(或串词)和关键词(中心词)来帮助记忆
我认为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提升的保障。没有记忆的理解只能是瞎侃,没有理解的运用只能是空中楼阁,没学会运用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奴才。由此可见,记忆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记忆。我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注意通过动态语言(或串词)和关键词(中心词)来帮助学生记忆。如要记住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结果和意义时,我就交代学生先记住“否定”、“肯定”、“确立”、“打破”、“解放”和“奠定”这六个词,记住了这六个词,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善于从不同角度对图文、史料和情境等自行设置一些问题
近几年来,高考文综历史卷一直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死记硬背所有知识点,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载体考查考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加速历史教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向启发探究式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善于从不同角度对图文、史料和情境等自行设置一些问题对高中历史科的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为何如此重要?外国的两位学者已经做出了恰切的回答。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对于迄今尚未被人注意的思维的一个特点,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的能力,我们应予特别的注意。”对他的这一观念,我们可以有如下三点理解。第一,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事物的能力,是思维的一个特点;第二,即使在国外(至少在前苏联)也未被人注意;第三,因为它既重要而又未被人注意,也就有必要给以特别的注意。日本的学者角比嘉佑典用比喻式的语言,也说明了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应当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躺着、站在凳子上等各个不同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我们既可以理解琵琶曲给人感触很深,也可以提取其它信息?D?D司马这一姓氏是与官职有关,青衫说明官位较低。这样信息量就很大。
5.学会融会贯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是历史高考所要考察的一种能力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一是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二是注意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教有法而无定法。以上是本人在多年教学生涯中采取的一些做法和形成的一些体会,尽管看起来还是显得比较粗糙,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争当教育教学中的热心人,我们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