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9-0085-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3.023
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配合的合作项目。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师生双向作用的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在中学里,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里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的安排好教学工作,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成长过程(李庭芳,1983:205)。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其中蕴涵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
近年来笔者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堂导入、课堂提问、组织课堂活动等,作了一些尝试、对照、分析、反思、总结和优化,目的在于力求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让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操练,形成技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体现“课堂教学知识―能力―教育”这一主线。
1. 艺术处理偶发事件,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转引自贾冠杰,2003: 110)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直接的因素。但在平时教学中,不可能期待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状况以及学情在每堂课上都饱满、自律有序。松散、吵闹的周末上午第四节课往往是难以驾驭的时刻,特别是在寒冷冬天饥寒交迫、炎炎夏日酷暑难当之时更是如此。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较之于以往传统教学中常用的高声训斥等特别控制性的方法来镇住学生,笔者采用了师生巧妙进行对话、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做法有效地克服了以往传统办法所带来的弊端:学生往往会因受到训斥精神压抑、心情沉重而整堂课失去效率,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
某日,上午第四节课正式上课铃声已响过,但一帮谈性正浓的学生还在旁若无人地闲聊。面对这个偶发事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和部分已坐好等待上课的学生开始对话:
T: There goes the bell, yes?
Ss: Yes.
T: You are good students. Must we be_____?
SA: Quiet.
T: Yes, we must be quiet?
(老师有意用升调来唤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力)
Ss: Yes!
(全班同学齐声高声回答,到此教室整个安静下来,为下面正式上课作了有益的铺垫。)
老师在与学生对话后立马将答案“quiet”写在黑板上,不过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是“quite”、“quiet”、“quilt”这三个学生写作时常混淆的常用单词。面对这组常错的单词,老师微笑着问刚才不够自律、打铃后仍在讲话的学生“We must be quiet or quite?”,无论答对与否,老师都巧妙地对这种不守纪律的不良行为进行了批评指正。虽然这种教育没有严厉的呵斥,但更令人心悦诚服。短短的两分钟内,不仅区别了三个音形相近的易混词,高效地导入了课堂,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师生共同配合高效教学作了良好铺垫。实践证明:责怪和当众呵斥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来说,批评训斥是一种阻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
2. 以情促学,争取教育教学的双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好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教育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前提。然而部分同学的良好习惯养成总是不到位,今天不带书,明天又忘了带作业本,而对于一味的批评、惩罚,师生双方均感觉教育效果不佳。进入高一以后,教师某一天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又没带昨天测验的试卷,本堂课的试卷讲评学习效果肯定会受影响。老师观察到这几位同学虽然没带试卷,但会主动地与同桌同学一道合作,非常投入有效地听讲并做着笔记。老师一改惯用的点名批评这一老套做法,而是在讲评一重要句型时“轻描淡写”,泛泛地点到为止,没有具体点名。
T: Yesterday we had a test, right?
Ss: Yes.
T: Have you all brought your papers here?
SA: Yes.
T: (To the whole class)
Have all of you brought your papers here?
SB、C、D...(几个未带卷子的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悻悻地等待着挨老师的批评。)
老师却一改过去为了批评而批评的惯用法,转而温和而平静地开始了试卷讲评。那几位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非常专注地和同桌同学共享着试卷并根据自己的学情用笔记本不时地做着笔记。当老师讲到一重要句型――部分否定句(not all...)时:
T: I’m glad that every one of us is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but I’m sorry to say that not all the students have formed the good habit. What does “not all” here mean?
SA: Not all means some...some not.
T: We can also say all...not...
“All the students haven’t formed the good habit.” is equal to “Not all the students have formed the good habit.”
这时,老师要求学生翻译一个句子:
并非所有的同学意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Not all the student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rming of good habits.”,也可以是“All the students haven’t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rming of good habits.”。
T: But I’m delighted to see all of you are working very hard.
这时老师对几个没带试卷的同学提出表扬,并让全班同学掌声鼓励,因为他们学会了处事,不像以往那样没带试卷只会诚惶诚恐地等着老师批评或拿别的试卷欺骗老师和自己。
T: I hope all of you will form the good habit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none of us is careless, will you?
Ss: Sure.(此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
课后反思:教育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会处事、会生活。这种含有恻隐之心的巧妙处理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老师顾及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得到了感化。课后一个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老师我错了,下次一定改正。您的表扬胜过批评。”
3. 挖掘课堂蕴涵,艺术处理学习内容
进入高中后,许多学生反映高中英语学起来枯燥无味,英语课堂上多半是枯燥的听录音和做笔记,死气沉沉,很是乏味。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平常教学中挖掘课堂蕴涵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呢?笔者从趣学生词这一环节开始,艺术地处理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令师生满意。
T: What’s the Chinese of the phrase “an ear of the rice” ?
SA: 一颗稻穗。
T: The word “ear” is a very important word. Many words include it. Let’s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can write the most words including “ear”?
SB: bear, dear, fear, hear, learn.
SC: near, pear, pearl, rear(抚养), sear.(烙,烘烤)
SD: search, tear, wear, year.
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拼写含有这只有用的“耳朵(ear)”的单词,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得到发挥,各组同学都踊跃参与其中。而当优胜组评出后,获胜组组员兴奋异常。教师乘势引入了一个含有“ear”的生动形象的惯用法“from ear to ear”,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运用了已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潜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是在自主地运用已有的输入下自觉地练习、输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T: Let’s give the winners a big hand!
Look! Each member of the winning team is smiling happily.
They are smiling “from ear to ear.”
(教师让擅长表演的学生展示咧嘴笑的直观动作)
当学生明白“smile from ear to ear”的中文是咧嘴笑时,全班同学“burst into laughter;burst out laughing”。老师顺势让学生归纳目前已学的表示笑的英文单词及词组:“smile(微笑)”;“laugh(大笑)”;“burst into laughter; burst out laughing(突然大笑)”;“smile from ear to ear(咧嘴笑)”。
教育研究结果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胜过责任感。”“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教学便会富有成就感,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正如一句英文名言所说的:“A word used is a word learned.”。为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老师有意设计了一道融单词和目前学习的语法于一体的翻译题来让学生体验运用:
“老师带着微笑走进了课堂。”
(1)The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with a smile (on her face).
(2)The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smiling.
(3)The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wearing a smile.
第一种译法是运用已学知识完成,第二、三种译法便是运用现在分词作状语的知识完成。
这个翻译练习带领学生在梳理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目前学习的“v+ing”这一语法项目中来。从学生自然流露出的轻松愉悦中不难看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功的喜悦。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更能触及学生心灵,形成内驱力,从而达到心智的双丰收。
而那堂课被挖掘出来的最后出彩之处则是以歌曲作为听力材料结束的课堂教学。老师让学生听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首句和尾句可听出含有“耳朵”的单词:“Early that morning. I woke out of dream... Life here I really can not bear.”,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出首字“early”和尾字“bear”这两个含有“ear”的单词。
课堂这个学习英语的主渠道只有短短的45分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人(而不仅是看重分数),心中有合作伙伴――学生,善于艺术处理学情,挖掘课堂蕴涵,就一定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英语课堂也一定能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同时也一定能赢得教育教学的双重训练。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1925.html
下一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