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问就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借以掌握知识,训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1] 品评众多精彩的语文教学实录,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好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2]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传统教育一直都强调因疑而问。“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一线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妥善地设疑提问,激起学生一连串的思维涟漪,而不是石沉大海,这是个重要的实践性问题,教师提问艺术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一、课堂提问的常见问题。
收集、回顾近十年来课改的听评课资料,可谓收获颇丰,问题也不少。教师们在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同时,也出现过“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又一极端。提问中暴露的问题尤其值得同行们借鉴。
(一)问题设置不当。
有的问题含糊随意。提问没有扣紧教学目标,没能结合学情随意设定,提问语言表述笼统,问题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有的问题缺乏新意。长期使用雷同的提问,即便曾如山珍海味一般,也会有腻味的一天。
有的问题难度不当。提问简单无须思考,也就更无所谓艺术。比如提问中太多的“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久而久之,兴趣也会懈怠。相反,有些问题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造成课堂曲高和寡,也丧失提问价值。
(二)提问流程不佳。
课堂提问违背了认知规律,不符合思维的层次感,就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人的思维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比如,有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有全面感性的认识时,开篇就问 “课文写的是什么?有哪些写作特色?”这样过大过泛的提问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回答呢?
(三)候答时间不足。
无法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要求作答,急于求成,反倒过犹不及。这类问题有时也源于课堂容量过大,教师有意识地加快提问进度,暴露出知识本位教学观的弊病。目前的语文教育真正要转向以能力为本位,不急功近利,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才能最终实现一直追寻的素质教育,课堂提问才能从技术走向艺术。
(四)评价方式单一。
一个问题,经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否就意味着将转入下一个问题呢?答案是否定。我们不该忽略的恰恰是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艺术。课改前,教师往往对学生回答缺乏积极的评价。新课程理念普及后,强调积极评价的理念,让课堂确实出现了“你回答的很棒”“你可以回答的更好”的愉悦场面。但是,提问艺术不该只停留在精神愉悦的表层吧?如何让评价方式具有内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以上种种缺憾,非但没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时还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提升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同行间有哪些优秀的提问艺术值得我们不断总结、借鉴,就是我们下面重点要谈的话题。
二、课堂提问的典范艺术。
对比大量精彩课例后,不难发现:提问艺术作为常规武器,有着一整套规则的艺术动作。研讨其所具有的艺术特质,寻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问方式,让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更具专业性、艺术性,就要反思并梳理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段,以下试着就提问艺术的常见规则做四点归纳。
(一)扣紧导入,提问先要激活思维。
导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定向、引趣和启思的重要作用[3]。好的导入提问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但其提问方式又是多样的。
首先仰赖教师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形成他们心理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李镇西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开始就说到“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此刻也是从提问质疑开始。问题提出来后,再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先从第六段的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开始,自然引发学生去认真研读课文。
其次要靠教师结合教材,抓住学习方法,务实地设置问题。
李镇西老师教《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则是从提示学习方法的角度开讲的。开课铃响,他叫学生把书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按李镇西的说法,提问目的是教导学生“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同样是《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及树楠老师的在导入新课时,虽说采用温故导入法,但其形式依然是提问。导入环节第一问是:今天要学习《荷塘月色》一文的作者是朱自清,我们已学过他的哪些文章?我们对这样的提问导入并不陌生。温故导入的提问法,平实简洁,更是被教育界同仁所广泛采用。
导入提问就是这样:在课堂初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迈出提问艺术的第一步。
(二)分层设计,提问重在化整为零。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教师有责任站在设计者的高度,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水平,重组成容易理解的提问序列,层次鲜明,逻辑流畅,一环扣一环地问,一步又一步地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以《拿来主义》这一课为例,开篇写的是“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和“抛来”主义,如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开始时,学生就不好理解。提问时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本文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采用分层设问法,先提出“怎样来拿?”再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就能轻松地在理解“怎样拿”的基础上,将“为什么拿”这一难点迎刃而解了,从而充分展示了分层设问的魅力与实效。
(三)巧设机关,提问不妨变直为曲。
课堂提问如果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提问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一定程度上使思维停滞。巧设机关,不失时机地“曲问”、“活问”话题。所谓“曲问”。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拐弯找答案的问法。它不仅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甚至有“投石击破水底天”的奇效。
著名的“曲问”案例,也是由钱梦龙老师讲授的《愚公移山》。当钱梦龙老师问,“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又七嘴八舌地说:“他没有爸爸!”教者顺势而问:“你们怎么知道?”学生回答:“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教师马上再追问:“遗男是什么意思?”当学生齐声答到“孤儿”时,曲问的效果就达到了。设计这个问题的本意就在于促使学生掌握“孀妻”、“遗男”二词。
当然,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发挥“曲问”、“活问”,与其教学经验与课堂灵活性都有密切关系,但具备变直为曲的提问意识,对每位教师的个人成长无疑会起到催化的作用。
(四)评价具体,提问需要结合考纲。
桑代克的心理学理论曾提出“奖赏正确尝试”的观点,即学习源于正确的尝试得到的奖励。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应当有及时、合适的奖励性评价。
要注意的是:奖励性的评价不该只带来学生情感上的满足,要对学生回答提供正确的信息反馈,进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合,使认知进一步深入化、明晰化。有效的评价艺术,既是对前一个问题的完美收场,也是对下一个提问的有效预热。因此,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更应该发挥评价艺术,我们一般可以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理解知识的深度、巩固知识的程度、错误的数量与性质、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创见”这六个角度进行评价,这也是提问艺术的基本要求。
进一步分析,评价的具体标准应当与课改的考试要求吻合。对于一线教学而言,脱离考纲,表演式的课堂提问,根本不具备实际的借鉴价值。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心中一定是有“考纲意识”的,提问艺术的效能最终必须体现在考试中。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艺术,艺术化的提问正是语文教师最有力的常规武器,它能加快将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训练的进程。它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精心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个人特色、符合具体学情的提问风格,不仅关乎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关系到汉文化的美的传承。
注释:
[1]史洁莹、刘小乐:《讲解技巧 提问艺术》,北京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52页。
[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8页。
[3]周建姿:《奏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音――谈语文教学课堂导语设计》,南平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第75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2024.html
上一篇: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的探讨
下一篇:高中英语合作教学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