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微课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按照认知规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的,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也就是: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把教师所有跟教学内容有关的一切教学活动,以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更加直接清晰的展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被称作“微课”。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2]
1.微课设计偏离教学目标
随着近年来“微课”的火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其中一部分是精通微课技术的青年教师们,另一部分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年长一些的老教师。这两类教师在微课设计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可以说各有利弊。青年教师们是年轻的一代,也是在信息技术、科技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运用的也自如,所以?常会设计出题材新颖,有特色的微课课件。但是,由于年轻一代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使得他们在微课的设计上过于“华而不实”,注重形式的创新,却与实际教学目标有些偏离,不会去挖掘更深层次一些的东西,经常对重难点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对知识点也缺少全面的解读。[3]
而另一部分年长些的老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流程和侧重点,但是由于这部分老师一般都已步入中年,对新事物接触起来会有些困难,一些新的高科技技术手段在运用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方对多媒体设备运用不熟练,就经常会出现一堂课经常被中断,需要调试设备的情况,影响教学进度,所以他们往往不愿意用这种新型的手段,即使是在运用中,也经常只是做些简单的设计,对于形式这方面的创新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直接引用、缺乏创意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对微课技术的掌握和教师的教学经验都有要求,就使得微课设计的过程趋于复杂化了,很多老师为了避免麻烦,就喜欢直接去网上下载现有的微课资源,经过稍加处理甚至有些直接就引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中,所以经常会同一所学校,同一个高中化学组里,不同的化学老师制作的微课内容和形式上相差无几,千篇一律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一定意义上节省了老师准备微课课件的时间,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备课,但是确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理论性更强,也更加的注重实验的操作,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化学认知水平如不一样,如果每个化学老师都用一样的微课课件,按照一样的思路进行化学课堂,会使得化学认知水平不同的同学在接受上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如果不及时发现处理,长时间累积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不利,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利,可能造成学生的自我否定等不良的心理,同时千篇一律的化学微课设计,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1.微课教学要紧扣教学目标
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合作,吸取百家之长,年轻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年长教师可以发挥经验优势,大家一起努力,围绕教学目标,共同研究出对学生学习更有利的方案。
同时,要对微课的时间有个整体的把握,微课程的时间在5-20分钟之间学生反馈的效果最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微课形式要创新
在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创新,高中化学理论性比较强,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创新,比方说利用实验的趣味性,在微课的课件中加入一些动态元素,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江苏泗洪中学的薛增风老师是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她将微课制作分为:录屏式、混合录制式、摄制式和软件合成式等方式。录屏式就是用录屏软件把视屏和音频同步录制下来,并通过多媒体呈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因其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特点深受老师们的喜爱。摄制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录像摄影设备进行同步拍摄,在拍摄后期,可以加入一些字幕等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对摄影设备和演播环境都有要求,而且后期也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视频处理。软件合成式是综合运用音频、视屏等通过特效制作软件对微课脚本进行设计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虽然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很有效,但是由于对制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应用范围并不广泛。混合录制式是将上面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并进行改进优化,在质量和信息量上都更具优势,是目前被大力推广的制作微课的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微课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2103.html上一篇: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