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生物学习不感兴趣,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尚存在一定的欠缺。本文将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广大生物教师提供借鉴。
1.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概述
自主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齐莫曼最早提出,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教学计划及目标的范围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发性的学习行为。从过程看,自发学习是有目的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自主学习的本质是自我驱动、兴趣引导,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都是自我性的,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可看做是建立在自我发展基础上的自我定向、自我选择、自我监控等能力的综合[1]。具体到高中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在高中生物教学目标范围内,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具备自主完成生物学科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养高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2.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时,提醒学生注意图文结合,标出概念的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结论性的语句,理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疑难处打问号,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在解题时对题干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勾选,提炼题干中的语言主干,这样可以迅速明确问题指向,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联系知识,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定期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提问、反思、总结,从而及时构建重点知识网络,对错题进行整理,调整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2 让学生自主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单纯地复制知识,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复印机。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和发现。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发现的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2]。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中,通过边制作染色体的模型及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有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那些非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这就是教学的起始,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W生去应用模型、实验和查询资料等,学习新知识乃至创新,这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2.3 选择适合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因此要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就不必讲,或者是略讲;而对于一些概念的解释如果是过程的描述,教师则可以讲解得详细些,力求生动翔实,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
2.4 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在上课时不妨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来帮助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使其能够很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3]。例如,笔者给学生讲解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设置了如下问题:工业酒精、啤酒和果啤的生产原理是什么?酸奶和酸菜又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为什么刚刚收割的种子堆会发烫?为什么新疆葡萄和哈密瓜很甜?假如是你,你如何利用大棚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些问题都是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展开激烈的自主探究和辩论,从而打破思维定式,能够得出更有创新意义的答案。这样一来,不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而且使得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也更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5 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教师都要积极进行检查,并且给出恰当的评语,这样能够充分掌握学情,而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依我看,可以在教授每节新课前,先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对于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和不理解的地方可由其他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讲解和评价,最后再由教师来进行评价。这样,不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能够使得他们更有兴趣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总之,生物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吸收课堂知识,掌握生物基础,而且要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生物教学得以良好发展。因此,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不断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2236.html上一篇:打造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新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