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114-0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介入美育意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教学资源调查,对教材展开深度分析、对学生学习基础进行细致调研、对教师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展开认知比对,以形成更为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语文美育课堂的顺利构建。
一、创新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美育意识
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很多,教师需要对教学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探寻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美育意识。
(一)挖掘教材美点。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美点,需要教师对教材文本展开个性分析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切入。教材内容中的美点,不局限于光鲜的人物、生动的描写、优美的景物,只要是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美育教学的对象。
例如,在学习课文《宝玉挨打》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红楼梦》影视片段,并发动学生结合课文寻找美点。?W生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其语言设计与人物性格身份非常贴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语言就是最大的美点。”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宝玉挨打》中的细节描写最具看点,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蕴含丰富的内涵,使人物刻画得十分立体。”还有的学生认为:“《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很美,通过观看视频片段,给人带来唯美的感觉。”可见,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有效激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在寻找美点的过程中形成了美学认知。
(二)美化教学设计。语文教材文本中的美学因素众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度挖掘,探索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本美学思维的对接点,以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让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之中,对文本内质美学因素展开全面探究,自然能够形成丰富的美学认知。高中语文教材集合了大量名家名著,其美学价值极高,教师要利用教学情境的创新优化等手段,为学生自主探究教材中的美学因子提供便利条件。如作者生平介绍、故事引导、多媒体展示等,都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感知机会。
例如,教学课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先用同名歌曲导入课文,点燃课堂学习气氛,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学生被带入特定情境中。为提升学生的感知维度,教师让学生展开朗读训练,并参与朗读展示活动。如果学生朗读时,教师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就会表现得十分积极。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当堂给学生制作配乐朗读音频。教师从文本朗读角度展开美育教学,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朗读体验中也获得了美育成长。
二、丰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美育实践
语文美育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用创新实践活动设计激活学生的美育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力,形成更多教学支撑点。
(一)创新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有美育意识,以便在积极引导中激活学生美育学习思维。常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美育教学设计大多是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获得的美育信息有限。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实践感知美的机会,带给学生的美育冲击自然会更为强烈。如美育讨论、信息搜集、课堂辩论、课堂演绎、当堂习作等,都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对美学的认知。
例如,学习《归园田居》时,教师给出一道辩论题: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选择是否值得赞赏?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认知见解,课堂辩论自然展开。正方学生认为:陶渊明生活的年代决定了其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当时社会政治腐朽、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无力与整个社会抗争,只能隐居山林,追求个人的心理宁静。反方学生认为:逃避现实在什么时代都是消极思想,看到百姓受苦受难,作为社会精英,选择逃避是极其不负责的态度。从辩论中,学生获得了更多对人物的认知,也获得了审美价值观的成长。
(二)激活美育思维。为了让学生深度感知文本中的美学因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文本中的字词美、语句美、结构美、描写美、意境美等展开多元探究,还要增加课堂活动机会,为学生提供美学感知环境。在具体的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运用批阅式阅读、仿写训练、读后感等形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内质美和形式美,增加学生的美学感知实践经历。
美学意识构建未必要从外形美展开,很多内质美因素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学习关注点。例如,《阿Q正传》中,鲁迅笔下的阿 Q 形象虽然其性格比较愚钝,但个性鲜明。在现代文学史上,这个艺术形象堪称经典。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美学角度解析人物形象。有的学生是这样赏析的:阿 Q 这个人物形象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标志性的记号,因为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才能出现这样的人物形象,他是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从学生认知情况来看,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刻认知,自然也发现了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这无疑也是美点。
三、升级训练体系,塑造学生美育品质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训练中侧重美育探索,符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可以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 全面提升提供良好契机。
(一)拓展训练域度。美育训练只凭课堂有限时间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延伸课堂长度,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习惯,对全面塑造学生的美育品质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大多有阅读美文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引导,为学生设计具体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逐渐塑造美育品质。
例如,《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属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作者借助文学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扭曲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展开。有的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作者用极度夸张以至于荒诞离奇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半疯半狂的人物形象,这是对人情世故的生动展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情淡漠甚至异化的现实。通过阅读文本,让我们感觉荒诞的情节很奇特,但其情感宣泄更让人深受触动。无论什么时代,也不管是什么社会,亲情应该是最为珍贵的感情,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亲情却显得如此苍白,这才是作者想鞭挞的东西。”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读后感,给其他学生带来全新学习视角,学生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形成的学习认知呈现多元性和深刻性。
(二)培养美育意识。设计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美学认知基础,对相关教学方式展开全面优化处理,以提升课堂教学训练的有效性。语文课堂训练方式众多,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展开鉴赏活动,对提升学生美学价值观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精美语言、精巧结构、经典情感有特殊敏感性,教师从不同视角出发展开引导,势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感知的热情。美育意识塑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对教学引导策略、训练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处理,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审美的习惯意识,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的习惯,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美育素质有切实帮助。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认知基础,其审美观也初步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美学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努力挖掘美、展现美,符合学生思想成长的需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