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运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展现“生活”
通过播放相关内容的视频、音频或者图片,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体会具体的场景和事物,特别是外国著作或者是古代的文章或者诗歌,都是在特有的历史背景和生活习俗下创作的,比较脱离现代的生活环境,所以学生很难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背景和深刻含义,老师在授课中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历史内容的视频图片或者是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生活”。
例如,观看电影《悲惨世界》,了解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的法国社会,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体会他们当时所处的“生活”,或者看电视《水浒传》对鲁智深的演绎,更加直观地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此外,通过关于海洋生物的科教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海底世界》描述的奇特景观,让他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体会现在所不能感受到的“生活”经历,也直观地回归到文字所描述的“生活”当中。
二、开展体验“生活”活动
开展各种集体活动,课上或者课下进行,让学生更多地融入语言营造的“生活”当中,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举行辩论赛
从文章特定人物的角度,进行人物内心的深刻剖析,因为生活中的人都是有多面性的,所以这样的讨论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能增强学生对事情的分析能力和对人的解读能力。《鸿门宴》这段历史,很多同学都感兴趣,特别是对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这个问题,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利用这个机会,举行辩论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很好的效果。
2.话剧小品演出
将课文改编成话剧或者是小品,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模拟演出来直观体会人物的“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对文字的改编能力等,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学完《雷雨》,学生大多都对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感兴趣,这时加入自己的表演,既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了解在特殊阶层下的人们的生活情况,全面地认识社会。
3.进行诗歌散文朗诵会
让学生在深入体会诗歌或者散文等作品内涵后,用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体会作者写作时所表达的意境,也带动了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而不是只是由一人(老师)在讲台“声情并茂”地讲述,下面的学生都觉得昏昏欲睡。高一的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在讲完这个单元,举行诗歌朗诵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现代诗歌,学生对席慕蓉、徐志摩、卞之琳等作家的作品还是很感兴趣的,老师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做课外的阅读指导。
三、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将鲁迅的文章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不再怕周树人。
比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由于所写的三一八惨案学生不怎么了解,如果仅从历史角度和文章分析去讲,学生只能机械去听,不会感兴趣。这篇文章有个内容是警醒爱国的青年,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自然没有动乱流血事件,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勇敢的人。让学生交流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从中引导学生做一个刘和珍君式的,敢于揭露罪恶,但是要讲求方法的猛士。这样也可以起到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让知识在“生活”中延伸
以课堂、课本为基点,将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体会到它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这才是语文授课的价值、语言真正的魅力所在。
如学到《赤壁赋》,苏轼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明显有悖于我们现在所讲述的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尽地产生。这时让学生走向生活,结合人类污染和破坏大自然的现象,引导学生懂得环境、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最终还是应该运用到生活中,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再也不是由老师一人主导,枯燥地讲述他们理解的“生活”,而是让学生真正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现在的生活,这才是学好语文的最终体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