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从我们会听人讲话,与人交流开始,我们就在学习或运用语文了。进入学校之后,我们把语文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来学习。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对语文的学习在思想上消极,更多的是应试应付,先就目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中的一些不良认知进行分析,探讨一些引导方法。
一、主要误区
笔者曾通过对所带的2014,2015两级理科班200多名语文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交流,从中发现,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是基础薄弱,但更多的则是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定位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些认知误区分别表现在思想认识上、学习方法上和心理认知上,其具体表现为:
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在他们看来,语言文学似乎注定只能与贫穷、失意、清苦为伍。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显得十分消极。课堂上萎靡不振,作业老师不检查,就不能完成,学习效果差。
2.学习习惯、方法上的误区
在他们眼里,语文学习似乎做足表面功夫就够了,他们认为,阅读、写文章的学习就应当是文学大家那样豪放而不拘小节、“大丈夫只扫天下,何足挂齿一屋”。因而,这些同学岁虽然语文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但阅读能力不强,表达上用语不够规范,缺乏层次;写作答题是文面卷面潦草,遗笔掉点,低级错误不断。以致则学习过程中往往事倍功半。
3.心理认知上的误区
在他们心目中,学好语文似乎如登天一样难。语文课似乎只是那些性格开朗,口齿伶俐同学展示自我的的舞台,自己缺少学好语文条件。他们自卑、怕说错话而受到其它同学们的嘲笑,所以只是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学习过程中表现被动。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狭隘、极端
对传统文化和部分近现代史的理解狭隘、片面,尤其是对文学在文化发展中的价值、文学对社会文明的贡献不能正确认识,对文字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没能深刻的领会,对一些文学著作不能正确的理解,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不能正确的对待,造成认识上的浅陋、狭隘,进而影响到个人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此外,当前社会人心浮躁,物质利益至上的环境也使得部分学生心中功利思想在作祟,只看到现实物质对社会发展,对国家强弱与否起到的作用却理解不到精神文化在社会在国家发展中价值,只注意到物质在个人生活中,发展中的作用却看不到思想,文化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对学习方法、习惯方法认识上存在偏差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学习相比初中、小学语文学习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容上,高中语文几乎包括不同社会各个时期的各类作品。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能力,都在学习范围之内知识性更强,系统性更强;在方法上,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
3.缺乏信心、思想消极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同学表现消极,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受制于薄弱的基础,担心自己不够聪颖的天资,致使一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心存畏惧,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失败不能正确面对,只看中先天因素,不去在主观上的努力,刻苦学习去弥补先天商河基础上的差距。
4.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良的认知倾向,与社会,与学生自身的个性、价值观乃至学习观有很大关联,同时作为对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引领人―老师也有难以推卸责任。
三、疏导方法
针对以上的心理误区,作为老师就必须加以清醒认识并加以引导纠正。《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强调:“高中语文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4686.html上一篇:浅谈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