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当前,关于学科核心思想的思考不断涌现,但众多观点几乎不约而同强调了思维能力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学而不思则罔”,但有时候为了成绩,很多教师特别容易不顾一切使用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教师疲惫不堪。笔者觉得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提升高中地理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一、结合学科特点,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养成
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若学生尚未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地球的运动、地形图判读、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特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等与地理空间相关的知识时往往会一筹莫展,很多学生看到图形就会手足无措,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兴趣不浓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环节中,就会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提升。
如在学习高中地理(湘教版)《大气运动》时,很多学生对风向知识的理解往往是一头雾水,为给学生直观感,笔者以教室空间为例,顺次展示不同风向的运动特点,强调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接下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风向并通过巩固训练让学生标注风向,这部分内容在以后出现错误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再如在学习高中地理(湘教版)《城市空间结构》时,就三大基本功能区的概念及布局特点,可以要求学生就学校所在地的城市功能区展开分析,教师也可以展示遥感照片要求学生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
二、基于学科内容,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学生的苦恼:上课老师讲的基本上能够听懂,可是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总不知道从哪里展开思考。其实这是学生知识迁移的思维能力尚有缺陷的原因。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能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及要求,选择恰当的案例帮助学生找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环节中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
笔者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湘教版)《区域产业活动》中的工业地域知识时,在学习了德国鲁尔区发展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后,要求学生比较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鲁尔区的发展区位条件的异同、分析辽中南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进一步强化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笔者展示了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美国东北部传统产业区等资料,要求学生依照教师分析区位条件的方法分析新的案例。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分析变得科学、具体,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也会更为自信和游刃有余。
再如在学习高中地理(湘教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在分析了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时间、纬度),可以要求学生据此分析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的规律,最后学生在分析春分、秋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规律时就会轻车熟路、水到渠成。
三、关注学情,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有益互动
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学科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若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就能把握教学起点和节奏。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有效、优效、高效课堂等教学模式边不断出现,核心内容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课堂建设。教师可利用这一教学情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基于学情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益互动。
如在学习高中地理(湘教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笔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必然性及实施途径,介绍等概念后,要求学生就相关案例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阐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分析实施途径。在学生参照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也参与其中。在学习小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学生们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某一问题展示小组分析结论,教师最后进行梳理并总结。
学生们自己分析获得的知识不仅仅印象深刻,也可以在彼此的合作、碰撞中产生新的思考,教师的及时参与和点拨则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层次提升。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发现能力,在他们思维出现死角时及时介入,便于合作探究过程顺利、有效推进,绝不是抛出问题就万事大吉或不管学生们的思考直接通过多媒体展示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不仅可能挫伤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使小组合作学习沦为一种形式。
课程标准的重要主旨是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环节,努力寻找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最佳路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4798.html上一篇:如何培养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